大数据时代辽宁省产业发展转型问题研究分析

2017-09-20 05:45王海博
辽宁经济 2017年8期
关键词:辽宁省制造业日本

◎王海博

大数据时代辽宁省产业发展转型问题研究分析

◎王海博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导致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给正处于经济转型中的中国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形成了巨大挑战。辽宁省作为中国老工业基地,当前经济发展面临很大的困境,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亟待调整与改善。如何抓住大数据时代技术革新带来的机遇,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以形成新的发展引擎,是当前辽宁省经济走出困境亟需探讨的重大课题。

大数据辽宁经济创新

一、互联网时代下辽宁经济创新转型迫在眉睫

(一)经济创新转型的政策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科学技术在创新驱动型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的构建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导致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给正处在经济转型中的中国既带来了重大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对中国制造业目前大而不强的局面,国务院下发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并在实施过程中坚持以市场为主导,以政府为引导的原则,充分发挥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目前,中国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仍存在核心技术薄弱、应用水平不高、平台支撑不足、安全保障有待加强、体制机制亟须完善等问题。国务院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两项重大战略的关键时期出台了《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将两项重大战略有机结合,又对两大战略进行补充和延伸,这三个文件构成了我国打造制造业强国的政策体系。

(二)大数据的产生与发展

互联网的空间竞争是未来企业、地区乃至国家间竞争的重要场所。数据资源是网络空间的唯一资源,“网络强国”战略的背后就是利用大数据平台的创新发展,“大数据”一词首次出现在2011年麦肯锡的研究报告中。目前,大数据正在对社会发展、科学研究、经济建设等各个领域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概括地说,大数据是以云计算为支撑,通过共享数据而形成知识服务能力和智力资源的一种数据处理和应用模式。继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之后,大数据是又一个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大数据的产生使对新的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种不断增加的需求必将会带动整个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当前,辽宁省经济发展受困于传统经济结构,对能源行业与大宗商品生产产生了严重的依赖,而伴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开放所带来的外部冲击,辽宁省传统产业优势在缩水,而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上辽宁省也没有形成独有的优势,从而造成了当前的困境。同时,国有企业因为体制机制所限,带来大量的非生产性浪费也是其中另一个经济发展绊脚石,又因为没有产业优势,势必也带来人才流失等严重的人力资本减少问题。另外,也存在因为经济发展处于非腹地位置、经济发展开放度低、政策倾斜度不够高等外部不利因素。辽宁省虽然具有良好的制造业传统,但在先进制造业方面一直发展缓慢。

1.辽宁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水平较低,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目前,辽宁省基于大数据与互联网的区域创新驱动作用尚显不足,部分管理部门的传统层级式观念有待打破,科技成果缺乏产业化推动力。创新能力不强是制约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主要体现在产业共性技术水平不高、对核心技术把控力弱、产业基础制造能力不强等方面。原始创新能力薄弱,基于大数据高效创新的制度土壤缺乏,最重要的是有关决策部门和经济主体尚未适应互联网的新型创新思维等诸多原因共同导致了辽宁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水平较低,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的现实。

2.辽宁省产业融合程度较低,产业链不完善。目前,辽宁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总的来说比较小,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较低,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培育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各领域产业配套协作水平较低,集群效应并不明显,在先进制造企业所在的各产业园区,尚未形成生产性服务企业聚集的局面。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先进制造业集聚呈现强烈的正相关关系,生产性服务业能促进先进制造产业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匹配、均衡是提升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有效路径。辽宁是工业大省,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6%,占第二产业比重87%,第三产业发展先天性薄弱,生产性服务业亟待培育与发展。为了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促进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辽宁省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明确了十五个重点发展领域,包括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航空航天装备等,启动实施了八项重点工程。

综上,辽宁省经济结构转型迫在眉睫,抢占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巨大红利成为辽宁加快现代制造业高端研发、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着力提高现代制造业发展水平、培育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推动传统支柱产业的互联化转型以及日本先进制造业发展经验借鉴

(一)推动传统支柱产业的互联化转型

以劳动生产率为核心的竞争问题是当前我国企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劳动生产率为72313元/人,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当前我国企业仍然以劳动密集性产业为主,但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人口红利难以为继;产业链两端高附加值环节的企业竞争力不足。企业也面临较高的税费,在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回归制造业的情形下,企业投资外流情况日益严重。解决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更好的制度安排;二是提升企业自身发展的能力。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互联网日益成为驱动产业变革的主导力量,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行业的融合,是发展经济、加快“中国制造”体质增效的重要举措。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应该准确把握制造业与互联网发展出现的新变化、新趋势,深入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

尽管辽宁省在传统制造业方面仍然具有相当优势,但近年来日本松下和索尼等传统大企业在互联网时代中的衰落则表明必须打破原有的产业模式才能持续保持竞争优势。“互联网+制造业”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新趋势,2017年更是中国制造业发展创新的重要机遇,也是重大转折点。是否可以跟上互联网制造业这股潮流,事关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制造业2025”“工业4.0”“互联网+制造业”“智能制造”“云计算”“大数据”等概念的提出也可以看出我国国家政策层面上的转变。我国建国后提出,要实现工业化,赶超发达国家。改革开放后,面临发达国家正在实现信息化的新形势,我国是继续先实现工业化,然后实现信息化,还是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实现信息化,这是一个重大战略决策问题。

(二)日本先进制造业发展经验借鉴

我们再以日本先进制造业为例,探究其发展历程,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1.日本过去的发展经验。日本在1956-1973年期间,经济增长主要靠加工贸易,GDP增长率达到了10%以上。1968年,日本的GDP总量上升到世界第二位。在此期间,其建立的竞争性优势主要依靠“Process Innovation”,即工艺创新或工序创新。“Toyota Production System”即“丰田生产方式”引起来全世界范围的关注。其基本原则是:执着于成本的减低而非成本主义;彻底排除浪费;以制造方法改变成本;追求真正的效率(以更低的成本,作出良好品质的商品)。这使得日本制造依靠“high-spec,high-qualityproducts”(“高规格、高质量”)成为全球市场的领导者。日本在1995年率先领导建立“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ystems(IMS)”,开启了智能制造的新篇章。跟我国当前遭受的严重雾霾天气一样,日本也曾遭受到严重的环境挑战。一是环境污染问题。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环境污染造成了严重的疾病问题,为此日本政府施行了“Polluter-Pays-Principal”(污染者负担原则)。随后日本又设立“零排放系统”和“生态城”概念。日本的北九州生态园是日本国第一个生态城,其通过采用综合运输系统的设计,旨在建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和进行最大限度回收利用的城市。日本也面临资源短缺的困境,其高经济增长率水平终结于1973年的石油危机,由此引发了日本在资源节约技术上的R&D投入提高。

2.日本的现状。日本近年来国际贸易顺差缩小,尤其是在电子产品装备产业,原因包括投资外流、产品创新乏力等。下图反映了日本自1990年以来制造业的进出口情况。

数据来源: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

为什么日本的制造业在世界竞争中退化了呢?其中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发展中国家的追赶;二是目前的市场需求开始向新的领域发展,高规格、高品质已不是首先需要考虑的条件;三是在如何定义“制造什么”上面竞争激烈,这反应了全球市场的多样化,日本企业在本土市场占有率的缩减;四是“ICT”(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变化,日本企业在这方面应变不足。

3.新的制造业发展范式。随着新兴科技技术的出现,制造业的发展出现了重大模式创新,以前的生产链条往往是直线型,而现在从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其联系更为复杂,而且在创造价值方面,每个环节都蕴含商机。如云计算对数据的挖掘及信息匹配、3D打印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前景、互联网在软件层面上对产品的支撑等无一不是这方面的反映。显然,日本的一些制造业企业在新的技术革新方面应对不足。

4.日本政府的政策。日本的科技计划在进入21世纪之后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2006年),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提高政府在R&D(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投入,总投入超过1700亿美元;建设新的R&D系统。二是增加在竞争性研究的基金投入;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第二个阶段(2001-2005年),把科技发展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强促进基础研究,其中重点领域包括生命科学、信息通讯技术、环境保护、纳米技术及材料等;科学技术的改革,在研究资金上翻了一番,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的结合;总预算达到2400亿美元。第三阶段(2006-2010年),开始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加强改善能源、制造技术、社会基础设施、新领域等;发展保护以及激励人力资源,创造良好的持续创新环境;总预算2500亿美元。第四阶段(2011-2015年),包括日本地震灾后重建、实现更高的生活品质、把科技作为国家复兴的基础;把“知识”作为社会财富;培育科技文化。其核心思想是把科学技术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日本的制造业发展的高潮与低谷以及带给我们的启示。虽然日本的一些企业在面临科技变革的新形势应对不足,但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如重视基础科研的投入、人才建设、产学研的结合等。

三、基于大数据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建议

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推行“再工业化”战略,谋求在技术、产业方面的领先优势,抢占制造业高端,进一步拉大与我国的距离;另一方面,印度、越南、印尼等发展中国家则以更低的劳动力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抢占制造业的中低端。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将制造业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正催生制造业的革命性变革和生产力的飞跃。辽宁省拥有优良的工业基础,高校科研资源也很丰富,因此面临新的科技革命的重大机遇,辽宁省应做好相应的准备。

(一)加快打造移动互联智慧城

辽宁省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同时也拥有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人才优势,借助当前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发展契机可将高校科技成果、企业创新创业信息与融资需求等共同纳入智慧城市的数据建设中,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信息匹配是经济学里面厂商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而新兴技术的出现无疑会为辽宁省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推进“互联网+”小微企业,推广适合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促进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在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各个环节中的应用。推进云制造,构建云制造平台和服务平台。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同创新,鼓励有条件的大企业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向中小企业开放入口、数据信息、计算能力。

(二)提升行为主体的现代思维意识

互联网带来的变革将层级社会趋于“扁平化”,大数据驱动创新转型的重要一环是各行为主体思想意识的变革。因此,需要加强对辽宁省传统制造企业的培训,加快相关政府决策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思维结构优化,克服大数据发展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瓶颈,增强决策人员利用大数据互联网进行工作和谋划的能力。决策者需避免主观意识的影响,应当学习依靠数据、技术等工具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政府及企业应当积极构建多层次人才队伍,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突出职业精神培育。加强智能制造人才培训,培养一批能够突破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带动制造业智能转型的高层次领军人才,一批既擅长制造企业管理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一批能够开展智能制造技术开发、技术改进、业务指导的专业技术人才,一批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爱岗敬业的高技能人才。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教育培训模式,促进企业和院校成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双主体”。鼓励辽宁省有条件的高校、院所、企业建设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培养满足智能制造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持高校开展智能制造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建立智能制造人才需求预测和信息服务平台。

(三)加强区域合作,构建大数据产业联盟

促进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相融合,重点布局通往欧洲的“辽蒙欧”“辽满欧”“辽海欧”三条国际大通道。集中力量促进大数据产业中的企业、资金、人才等跨区域流动,实现区域大数据互联技术的交流与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同时整合京津冀等地区的科研力量,发挥各自优势,进行联合攻关;在高校建立相关学科、培养数据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打造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聚区,积极推动以产业链为纽带、资源要素集聚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建设,完善产业链协作配套体系。加强规划引导,提升信息网络、公共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水平,促进产业集聚区规范有序的发展。

(四)培育人力资本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要素,一个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取决于人才的数量、质量和水平。辽宁省应加强人才保护与培育引进工作,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高校科研人员、企业家、学术带头人等施展才华提供服务支持。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宋爽

猜你喜欢
辽宁省制造业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探寻日本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黄金时代》日本版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推广“煤改气”供暖执行居民气价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