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璇
(江苏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刍议批判性思维:英语阅读教学新认知与实践
孔令璇
(江苏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采用问卷形式对高校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调查,探讨在英语阅读课堂开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重塑师生角色,设计教学模块,引入新型评估方式,以期在深层次上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更好地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批判性思维;大学英语;英语阅读;教学模块
全球化与信息化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就英语学习而言,这一变化意味着各领域对其人才英语能力的要求从简单的工具性上升为对不同意见的辨析、评价与自我观点形成的思想性,避免在以英语为主要交流语言的全球文化碰撞中处于弱势地位,也避免迷失在大量英文信息中失去判断,人云亦云。在此背景下,在英语课堂中培养当代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1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批判性思维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苏格拉底时期,属于哲学范畴。在西方国家,Dewey首次提出了批判性思维的类似概念,将其称为reflective thinking(反思性思维),即个体对于任何结论及其产生的依据所进行的反省性的评判与思考[1]。Ennis最早将批判性思维定义为个体以后天培养的知识经验为衡量标准,对所见进行评判,对所信所为进行理性的、反省的思维[2]。在20世纪中叶,研究人员开始探讨其过程和培养方式,研究最初主要涉及心理学、护理学、医学等学科领域,后逐渐拓展到教育学领域。20世纪7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达成共识: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要“通过批判性思维教学活动,改善大学生消极保守轻信的不良思维习惯,培养批判性的阅读、写作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将来能够从容应对社会的挑战”[3]。
1.2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20世纪90年代,批判性思维在我国语言教学界引起重视。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国内的学者也对批判性思维进行了研究,虽然研究的角度不尽相同,但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是一致的:在信息爆炸的当今世界,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意味着有辨识、分析、评价各种信息并形成自己独特观点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根本。
1.2.1 在高等教育阶段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首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提出了为积极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随后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第七章高等教育中提出人才培养是高校工作的中心,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性,尤其提出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再次明确了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创新人才。批判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保证,它以创新思维培养为前提,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进行辨认、质疑、分析、评价从而形成合理的结论。其次,大学阶段是思维习惯逐渐固化或重塑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接受的信息量众多,且尤为纷繁复杂,有了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让大学生对海量信息进行分辨,对别人的观点进行合理的推断与质疑,形成自己独有的观点,其创新性也由此得以体现。
1.2.2 在英语阅读课中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在英语阅读课中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也可以被称作进行批判性阅读,在看似单向的阅读过程中,实际进行的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批判性讨论。批判性阅读被认为是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4-5]。Pirozzi认为批判性阅读是“对文本的深度理解,这种阅读方式包括理解与评判能力,使读者得以分辨信息的重要性,将事实与观点区分开,并判断作者写作意图,同时通过合理推断读出未曾道明的含义,弥补信息缺失,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6]。专家们的研究指出了在阅读中进行批判性思维教育的重要性。除此以外,作为国际语言与占主导地位的学术语言,英文阅读是大量非加工信息直接摄入的主要方式。在阅读时,由于作者与读者语言背景的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冲突和思想碰撞贯穿整个阅读过程,在此过程中,辨识、分析、质疑、总结尤为重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读者不会盲目崇拜或全盘否定所读信息,能有助于破除文化不自信或文化优越感,增加文化平等意识,并在阅读中真正实现摄取有用信息,开拓思维,实现创新的目的。对大学生而言,阅读是为写作进行知识储备与思维准备,对文本进行批判性阅读意味着能在写作中更合乎逻辑、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创新观点。
2.1批判性阅读教学现状调查
为了解批判性阅读教学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应用情况,笔者以问卷形式对某高校大学外语教学部的20位中国英语教师(以下简称中教)以及该部门所教2016级的120名新生做了在英语阅读课上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现状的小范围调查,也以访谈形式对5名中教、5名外国英语教师(以下简称外教)进行了关于原因的探讨。
2.1.1 教师调查问卷及结果
教师问卷共3个问题:1) 阅读课上教师讲解时间所占比例;2) 阅读课上教师讲解的重点(讲解时占时最多的部分)(见表1);3) 阅读课上学生练习或活动的重点(学生活动中占时最多的部分)(见表2)。共发放问卷20份,收回有效问卷20份。所有问题均为单选。
表1 阅读课上教师讲解的重点
表2 阅读课上学生练习或活动的重点
从调查结果来看,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了绝对的话语权,与纯语言知识相关的讲解时间占70%以上的课堂时间,即使组织了学生活动也以语言知识应用和难度不大的口语练习为主,无需辨识能力、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质疑能力、总结能力等较深层次的思维能力。这就意味着,当前大学英语阅读课堂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型课堂,以满堂灌方式讲解语言知识为主,教师很少在英语阅读课堂中开展批判性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意识不强。
2.1.2 学生调查问卷及结果
学生问卷共4个问题:1) 对批判性思维的了解情况;2) 对批判性阅读的了解情况;3) 阅读英文文本时最注重以下哪点?(请按目前为止自己的做法选择)(见表3);4) 完成英文文本阅读后最期待以下哪种阅读效果?(请按目前为止自己的想法选择)(见表4),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12份。所有问题均为单选。
表3 阅读英文文本时最注重以下哪点?
表4 完成英文文本阅读后最期待以下哪种阅读效果?
从调查结果来看,只有5名学生表示对批判性思维有一点了解,关于批判性阅读更是只有3人有一点了解,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侧重点仍是中学阶段重点讲解的词汇与语法知识,注重的效果是能以更快的阅读速度答对更多的阅读题目,对于阅读文本后对自己思想上的影响几乎毫无概念。由于学生对批判性思维概念和批判性阅读并不了解,自然在阅读中也缺少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意识。
2.2原因探讨
通过问卷调查,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现状可见一斑。其形成的原因涉及多方面,笔者对执教大学英语课程的5名中教和5名外教分别进行了访谈。外教认为,一方面,学生英语学习时的功利心影响了课堂进行批判性阅读教学的教师的积极性,即学生只注重所学内容能否有助于通过四六级、雅思、托福等考试。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不鼓励学生对书本与教师所教内容进行辨识、分析、质疑与评价,中国学生更适合学习记忆型知识。中教对此现状产生的原因则有更多的解释。首先,有历史原因。尊师重道的传统思想与文化体现为浅层次的唯师论、唯书本论。教师与书本是真理与智慧的主动提供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自我知识形成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讨论者、完善者。质疑书本、质疑教师有违传统,因此,多数人无质疑意识,既不敢质疑权威,也不愿接受质疑。即使少部分人有相关意识,在此传统文化背景下,其最初的质疑精神、批判性思维能力也多被扼杀在萌芽中。其次,现实原因也不容忽视。包括应试教育在大学英语课堂的盛行、大学英语课堂规模不适宜讨论的开展、现行教材选用的部分文章不适合开展批判性思维阅读教学、教师自身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缺乏以及批判性阅读能力培养成果的考核与评价方式较难量化等。
3.1选取合适的阅读材料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若成为英语阅读课堂的主要目标之一,建议选材时将语言丰富性与主题争议性相结合,新鲜且有争议的主题更具挑战性,有利于激发思考、分析与质疑的热情,也为独立思考提供更大的空间,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影响力较大的英文网站与期刊报纸上有着丰富真实的英语阅读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时事进行报道,这些材料常有较明确的观点与佐证观点的事实依据,是批判性阅读的绝佳材料。在阅读此类文本时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能让学生学会多视角地看待问题,使其思想更具包容性,不否定、不轻信,而是在对文本进行辨识、分析、质疑后得出自己独有的结论。
3.2重塑师生角色
高校英语教师的职责应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向激发学生的新思想。由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来自英语中的西方文化与传统中国文化必然会产生碰撞与冲击,这些冲击有利于激发讨论,产生新的思想。教师则是课堂中不同观点与思想的发现者,意见交换的组织者、激发者。教师的身份也自然从知识传授者变为思想引导者和讨论组织者。
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他们从语言知识的单纯汲取者转向知识形成的主动参与者、新想法的创造者。在批判性阅读过程中,他们分辨观点与事实、分析论据、提出质疑、交换意见,把原本可能是被动接受信息的阅读变成了主动思维的行为。学生自己也成为了辨识者、分析者、评判者,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
3.3设计教学模块
有了合适的阅读教学材料和对师生身份的重新认识,就具备了开展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为目标的英语阅读教学的条件。具体方式多种多样,建议课堂教学分以下7个模块(除第1和第7模块由教师主导外,其余模块均由学生主导):1) 介绍模块。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阅读文本的主题,更好地展开讨论,在具体批判性阅读活动开展前,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必要的信息输入。包括对文本的写作背景、文本涉及的社会文化背景、作者个人经历的介绍、必备的语言知识输入等。2) 辨识模块。在本阶段,学生要完成的任务是区分文章的主要观点、次要观点与论据,辨识观点与事实。3) 分析模块。在本阶段,学生要完成的任务是分析主要观点形成的原因,包括文中明白列出的原因与潜在的前提。4) 质疑与假设模块。在本阶段,学生要完成的任务是对前一阶段中发现的不合理部分提出质疑,同时,提出假设性问题,激发对论点和论据的逻辑性和合理性的讨论。5) 讨论模块。这也是不同意见的交流阶段,在本阶段,学生要完成的任务是针对上一阶段提出的疑问,进行组内或组间讨论,听取不同角度的意见。6) 结论模块。经过前几个阶段的讨论,在本阶段,学生应能够形成自己对所讨论问题的观点,并能提出合理的符合逻辑的论据。充分讨论后形成的个人观点及小组观点如能兼具逻辑性与创新性为最佳。7) 评价模块。在批判性阅读过程完成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讨论做评价。评价时,应注意尊重学生不同观点,不站在知识经验的制高点,不颐指气使,对于能够自圆其说的理论,无论多偏离教师的预期,还是应给予支持与肯定,只有这样才能营造活跃自由的思辨氛围。同时,教师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查找课外资料,对问题形成多元化的看法。
3.4引入新型评估方式
在阅读中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效果较难量化,有必要引入新型评估方式[7]。Short设计了双维矩阵评估表,该表原本是为区分语言能力发展评估与课目内容知识掌握评估设计的[8],黄甫全和李灵丽认为“在不同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目标选择相应的评估工具,无须涉及双维矩阵评估表的所有元素”[9]。根据以上观点,笔者稍加修改用于学生批判性阅读能力评估(见表5)。
表5 阅读中体现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评估表
缺乏批判与反驳意识就意味着缺乏质疑与创新的能力,因此,高等教育阶段的英语阅读教学不应止于语言技能和阅读方法的讲解,而是应该帮助学生养成批判的阅读习惯,让各专业人才在接触各自领域内原版英文书籍和期刊时,下意识地对信息进行批判性阅读,使批判性思维在阅读过程中变成本能的自发行为,真正成长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人才。
[1] DEWAY J. How we think: a restatement of the relation of reflective thinking to the educative process [M]. Boston: D.C.Health and Company, 1933:6-13.
[2] ENNIS R A. Concept of critical thinking [J].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1962 (1):81-111.
[3] 黄朝阳.加强批判性思维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J].教育研究,2010(5):69-74.
[4] ALBECKAY E M. Developing reading skills through critical reading programme amongst undergraduate EFL students in Libya [J].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4 (123):175-181.
[5] HAROMI F A. Teaching through appraisal: developing dritical reading in Iranian EFL learners [J].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4(98):127-136.
[6] PIZOZZI R. Critical reading, critical thinking: a contemporary issues approach [M]. New York: Addison-Wesley Education Publishers Inc, 2003:305.
[7] CEOYLE D.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rgrated learning: towards a connected research agenda for CLIL pedagogi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 2007, 10 (5):543-562.
[8] SHORT D J. Assessing integrated language and content instruction [J]. TESOL Quarterly,1993 (4):627-656.
[9] 黄甫全,李灵丽.新兴课语整合式学习的有效实施策略[J].外语界,2015(3):16-24.
〔责任编辑: 张 敏〕
Criticalthinking:newcognitionandpracticeinteachingEnglishreading
KONG Lingxuan
(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China )
Status of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reasons for it was investigated through questionnaire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cultivating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in English reading: choosing suitable reading materials, reshaping the rol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designing teaching module, introducing new types of assessmen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reading proficiency in deep levels and better achiev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critical thinking; college English;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modules
2017-03-26
2016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外语类课题(16jsyw-33)
孔令璇(1975—),女,江苏镇江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外语教学与批判性思维研究。
H319.3
: C
:1008-8148(2017)03-00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