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荣,李 直
(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1)
内蒙古牧区肉羊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张瑞荣,李 直
(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1)
本文基于统计数据和调研资料,对内蒙古牧区的肉羊产业发展作了分析。研究发现:内蒙古牧区肉羊产业发展具有优势,但相对地位在发生变化;牧区肉羊养殖面临养殖成本上升、牧民增收难度加大、从事养殖的牧民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低、牧区政策落实陷于困境等问题。因此,市场挑战和政策约束是制约牧区肉羊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相关部门要加强产品特色宣传建设,促进合作化、产业化发展,扶持适度规模经营,关注基层声音。
牧区;肉羊产业;问题;政策建议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肉类生产国,也是第一大羊肉生产国,而内蒙古居于中国羊肉生产省(自治区)的第一位,其肉羊存栏数、出栏数、羊肉产量居全国第一位,羊肉产量占全国的22%左右。内蒙古草原面积在全国排第一位,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0%,牧区主要以养羊业为主,牧区人口占全国牧区总人口的39.61%。因此,研究内蒙古牧区肉羊产业发展问题对于落实草畜平衡,促进牧民增收,促进牧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 牧区肉羊生产增速慢于农区、半农半牧区,但仍处于自治区首位 内蒙古草地面积约8 800万hm2,其中有33个纯牧业旗县,草地面积达4 728.46万hm2,占全区草地总面积的53.73%。肉羊是食草动物,丰富的草地资源决定了牧区肉羊产业发展的优势地位。
由于牧区实行禁牧、休牧、草畜平衡政策,饲草料价格与劳动费用上升,牧区肉羊养殖成本增加,牧区羊肉产量的增速显著慢于半农半牧区和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的羊肉产量之比由2000年的1:0.24:0.28变为2014年的1:0.62:0.80,牧区羊肉产量由2000年的21.03万t增加到2014年的40.18万t,增加91.06%,半农半牧区增加了5.00倍,农区增加了5.57倍(图1)。
2000年,牧区肉羊年末存栏数占全区比重为64.71%,2014年为47.67%,下降了17.04%;半农半牧区比重由2000年的18%上升到2014年的30.84%,增加了12.84%;农区比重由2000年的17.29%上升到2014年的21.49%,增加了4.2%(图2)。
虽然牧区肉羊生产增速有所下降,农区、半农半牧区增加,但牧区的羊肉产量、肉羊年末存栏数一直居于自治区首位,仍处于优势地位。广袤的草地资源,丰富的养殖放牧传统经验以及适宜的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决定了内蒙古牧区肉羊放牧养殖成本低,肉羊是食草动物,牧区主要以放牧为主,肉羊发病率低,羊肉品质表现为有机、绿色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
图1 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羊肉产量
图2 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肉羊年末存栏数
1.2 自治区各盟市肉羊产业的相对地位随经济发展、政策制约发生变化 由表1可知,在12个盟市中,锡林郭勒盟肉羊年末存栏数由2000年排名第1位降到2015年的第6位,呼伦贝尔市由第7位上升到第1位,通辽市由第8位上升到第3位,鄂尔多斯排第3位降到第4位,巴彦淖尔市保持第2位,阿拉善盟由第10位降到第11位。肉羊年中数(即牧业年度年末存栏数)可以反映出当年实际饲养规模(包括当年出售屠宰和自食的数量),2000—2015年,锡林郭勒盟肉羊年中数由第1位降到第3位,呼伦贝尔市由第6位上升到第1位,巴彦淖尔市由第2位降到第7位。2000年,锡林郭勒盟羊肉产量排第1位,2015年降到第2位;巴彦淖尔市由第4位升到第1位,呼伦贝尔市由第6位升到第4位。
总体来看,锡林郭勒盟的肉羊产业在全区各盟市中地位下降,呼伦贝尔市地位上升。牧区肉羊产业的布局伴随着草畜平衡政策调整变化,由干旱地区向水草条件较好的地区转移,养殖模式由四季放牧转向舍饲半舍饲、舍饲圈养。锡林郭勒盟由于禁牧、草畜平衡政策的制约,肉羊存栏数、饲养数量减少;巴彦淖尔市农区肉羊育肥模式促进了肉羊四季均衡出栏,提高了肉羊生产率;呼伦贝尔市自然条件优越,水草丰美,年末存栏数、年饲养量及羊肉产量有所提升。
2.1 牧区养殖成本上升,牧民增收难度加大
2.1.1 养殖成本增加 根据调研组2011年、2012年对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40户牧户的调查发现,由于国家禁牧、休牧、草畜平衡政策的进一步落实,舍饲圈养比例提高,饲草料和燃油费价格上涨,2011年每只羊的养殖成本从187.26元涨到2012年的257.85元,增加了37.70%,其中人工费从每只35.11元增加到43.55元,增加了24.04%;饲草料费由每只70.42元增加到93.48元,增加了32.75%;燃料及动力费由每只18.18元增加到29.19元,增加了60.56%。
2.1.2 牧民收入增长速度低于经营成本增长速度根据自治区农牧业厅农牧业经营管理站2013年对陈巴尔虎旗、巴林右旗、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乌审旗、阿拉善左旗120户牧民的调查计算,与2012年相比,2013年人均纯收入增加了23.7%,人均家庭经营支出增加了34.31%,其中购进饲草料费增加了52.38%,自产草料减少了14.42%,雇工费增加了5.45%,人均家庭经营支出增长高于人均纯收入增长10.61个百分点,说明牧民收入增长速度低于经营成本上升速度,牧民增收难度加大。
2.2 肉羊养殖户受教育程度低,老龄化突出
2.2.1 牧民受教育程度主要以初中、小学为主 根据内蒙古农村牧区固定观察点1 551户农牧户劳动力数据分析,截止2013年末,农牧民受教育程度主要以初中、小学为主,初中以下人口占总人口近75%,大专以上不足5%,有14%的牧民不识字或识字很少,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农牧民,农村每户平均有0.65人接受过技术培训,牧区仅0.25人[1]。牧民接受先进科学技术能力弱,不利于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市场信息的获取。
2.2.2 肉羊养殖主要以“50后”、“60后”为主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农村约有36%、牧区约有21%的劳动力外出打工,年龄集中在20~40岁。同外出务工比较,男工非技术劳力日平均工资为150元左右,男工技术劳力日平均工资在300元左右,按外出务工年收入4.5万元计算,相当于农民要饲养出栏130只肉羊(按当年羊肉价格计算),养羊收入低于打工收入[1]。调研中发现各养殖场所雇工人大多在50岁以上,工资每年上涨也留不住年轻的劳动力,在牧区情况更是如此。
2.3 牧区政策落实陷于困境
2.3.1 围栏困境 20世纪90年代末,牧区落实“双权一制”,进一步明确了草场的所有权、使用权,并且项目区给予牧民围栏补贴,促进了草场的围栏建设[2]。目前,全区承包到户面积为6 940万hm2,占草地总面积的78.86%;围栏面积为2 815.83万hm2,占承包到户面积的40.57%。
如今草原到处是围栏,将草原划分为许多的条条块块,避免了“公地悲剧”,确保牧民的使用权和收益权,也有效地促进了草场的有偿流转。但是由于草场的细碎化和固定化[3],每家每户分到的草地面积不大,不利于牲畜的轮牧。一块草地被反复利用,容易形成蹄灾,加速草地的退化。对于牧民,围栏建设和维护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加大了牧民的支出,对于贫穷牧户,由于围不起围栏或无力维修,自家草地常常受到侵犯,退化严重。
表1 内蒙古各盟市肉羊存栏数、羊肉产量及排名
2.3.2 草畜平衡困境 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实行禁牧、休牧制度,加强草地建设,目的是有效地利用草原、保护草原[4]。但是由于草原的时空异质性,什么是合理的载畜量,不能搞一刀切。就内蒙古而言,从东向西由于水热分布的不同,形成了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草原化荒漠以及荒漠类型,各类草地的载畜能力、草的种类、产草量、适养的畜种有很大的差异,为此,相关管理部门制定了各地不同季节的载畜量,计算出标准亩系数用以对各地进行禁牧补贴,或对草畜平衡给予奖励。对于超载问题在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实施期间各年按一定比例逐步解决,最终实现政府制定的标准。即使是这样,仍然不能满足各地的实际载畜量,中小牧户是超载过牧的主体[5],要受到惩罚和减畜,加大了牧区贫富差距。
2.3.3 违反禁牧、休牧规定的案件数量有所增加由于牧户收入来源单一,主要靠养畜卖畜获得收入,维持生计必须饲养一定的牲畜数量,补贴标准远远小于减畜的损失[6],因此近年来出现违反禁牧、休牧规定的案件数量上升,并始终处于牧区高发案件首位[7-9]。牧户想尽各种办法瞒报牲畜数量,甚至贿赂检查人员。有的地方借用建设人工草地和饲料地之名,满足草畜平衡要求,开垦了草原,但基于牧区干旱、缺水、风大、土质贫瘠等自然条件,开垦的草地很快就沙化,进一步破坏草原。
牧区肉羊产业发展问题主要源于市场挑战和政策约束,因此,提高牧区肉羊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不断完善草原生态保护政策是解决牧区肉羊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1 突出牧区肉羊产业的优势,加大牧区肉羊产业政策支持的力度 牧区肉羊产品具有绿色、有机等特点,应支持产地保护制度和品牌建设,支持产品的优质优价,坚决打击假冒牧区肉羊及其产品的行为。这样牧区就可以实现少而精养畜,促进草畜平衡和草场的合理利用,有助于牧民实现减畜不减收的目标,促进人、草、畜的协调发展。
3.2 促进牧区肉羊产业的合作化、产业化 肉羊产业的合作化、产业化组织有利于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也是增强牧区肉羊产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政府出台政策,财政给予补贴,肉羊产业的合作化、产业化程度得到一定提升,合作化组织促进了各经济主体整合资源优势,产业化有利于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有利于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但现实中,还存在一些经济主体利益分配、各环节利益衔接问题,如组织不规范、制度不明确、信息不公开、以大欺小、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等,需要进一步规范、完善。
3.3 关注牧区弱势群体,扶持肉羊适度规模化 肉羊养殖是肉羊产业化发展的基础环节,直接从事养殖的牧民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缺乏其他就业途径和能力,收入低,极易陷入贫困,所以肉羊产业的政策导向不仅要关注适度规模化、产业链条的衔接和延伸以及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也要关注牧区无畜户、散户的扶贫问题,否则极易加大贫富两极分化。促进草地的合理流转,调整畜群规模、畜群结构和畜种结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可以降低成本、增加牧民收益。
3.4 充分听取来自牧区基层工作者和牧民的声音,破解牧区政策困境 草原生态要保护、建设,牧民要增收,草原肉羊产业要发展,三者关系应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草地是草原畜牧业生存之本,充足的饲草资源是发展草原肉羊产业的基础,肉羊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保护、建设草地是牧民增收的根本,牧民是保护、建设草原的主体,牧民也具有保护草地的优良传统文化。如何保护、利用草地,养什么,养多少,怎么养,如何给予牧民合理补偿,如何处理繁育、养殖、屠宰加工、储运、销售各环节利益分配关系,要充分听取来自基层的声音,增加牧民的话语权,是破解牧区政策困境的关键。
[1] 内蒙古党委农牧办固定观察点中心. 农村牧区家庭劳动力及外出务工情况分析报告[R]. 内蒙古农村牧区观察, 2014, (1): 2‐6.
[2] 杨理. 中国草原治理的困境: 从“公地的悲剧”到“围栏的陷阱”[J]. 中国软科学, 2010, (1):10‐17.
[3] 王晓毅. 制度变迁背景下的草原干旱—牧民定居、草原碎片与牧区市场化的影响[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 18‐30.
[4] 李秉龙, 李金亚. 中国草原肉羊产业可持续发展政策研究[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5] 靳乐山, 胡振通. 谁在超载?不同规模牧户的差异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 2013, (2): 37‐43.
[6] 谭仲春, 张巧云, 谭淑豪, 等. 典型草原牧区“生态奖补”政策落实及牧户偏好研究[J] .生态经济, 2014, (10):145‐159.
[7] 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 2011年全国草原违法案件统计分析报告[R]. 2011.
[8] 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 2012年全国草原违法案件统计分析报告[R]. 2012.
[9] 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 2013年全国草原违法案件统计分析报告[R].2 013.
F326.3
A
10.19556/j.0258-7033.2017-09-158
2017-05-17;
2017-06-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363034);国家级“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IRT1258)
张瑞荣(1963-),女,内蒙古托克托县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畜牧业经济、产业经济E-mail:nmgzrr@ 126.com;李直(1992-),男,内蒙古赤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数量经济,E-mail: 99567380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