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药物功能的中药药性研究

2017-09-19 16:52孙彦斌
大陆桥视野·下 2017年8期

孙彦斌

【摘 要】中药药性,是指中药与治疗作用有关的性能,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性、归经、专能等,是从中药的整体水平取定的,是中药的系统质。中药的滋阴、壮阳、理气、补血等功效,也是从中药的整体水平论定的,是中药的系统质对人的作用功效。这些药性和功效与药内的物质成分有关,还与药内各个层次上的相互关系有关。中药各要素有各自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中药的药性及功能,各要素之间又是互相联系的,构成中药药性的多维性,即决定中药效能的药性诸多要素集合的特性。

【关键词】药物功能;中药药性;药性本质

前言

中药药性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效应和针对临床病证的实际疗效,经实践反复验证,最终归纳出来的,是对药物多种作用的高度概括。中药药性理论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配伍规律、妊娠禁忌、十八反、十九畏等,功能、主治也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基于功能的中药药性,有助于发现药物与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有利于从整体层面上了解中药药性的内涵,这对临床准确地运用中药药性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一、功效在中药学当中的地位

中药的治疗效果以及保健方面的作用是中医药功效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当药物作用于人体当中时,医学上面就是用功效来全面的衡量这种药物对于治疗相应疾病的效果。因此,中药的功效在中药所涉及的所有内容当中处于最为核心的地位。要想全面了解与掌握中医药的相关内容,我们首先必须对中医药的功效进行全面的认识与了解。中医药的药性又与中医药的功效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先了解与认识清楚中医药的功效,对我们后续研究中医药的药性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如果我们在研究中医药的药性之前,没有认识与掌握中医药的功效,那么将会出现盲目的研究现象,最终会得到得不偿失的结果。因此,要就中医药的功效是我们研究中医药相关内容最为关键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中药药性

“药性”一词首见于《神农本草经》。载“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药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这里所说的药性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药性,而是指中药的制剂宜忌,只是现代药性的一部分,而不能包括整个药性涵义。此后陶弘景在其《本草经集注》中多处提及“药性”一词。其序例曰:“览本草药性,以为尽圣人之心,故撰而谕之”;“颇游意方技,览本草药性,以为尽圣人之心,故撰而论之”;“至于药性所主,当以识识相因,不尔,何由得闻?”;“上品药性,亦能遣疾,……中品药性,疗疾之辞渐深,……下品药性,专主攻击”;“诸药所生,皆的有境界……市人不解药性,唯尚形饰”等。至唐,出现了以探讨“药性”的专门性本草著作,如甄立言《本草药性》、甄权《药性论》、杜善方《本草性事类》。

中药功效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对因治疗的功效,比如祛风、活血、散寒、清热等;另一方面是对症治疗的功效,比如止咳、止痛、止汗等。功效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依据中医药理论对药物治疗作用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药性与功效相关,但不尽相同,历代医家均强调“药性互参”“性效结合”。

三、中药药性多维性的研究

中药药性的多维性即中药药性诸多要素集合决定中药效能的特性,其特点是从不同维度上相互补充,综合表现出药物的效能,并决定药物的个性特点。就某一具体药味而言,药性诸多要素中的某些要素对药物的效能起决定性作用,如桔梗之升、槟榔之降升降浮沉较之其他药性要素更多地影响了其效能,较之于其他药性要素,药性寒与热则更多决定了石膏、黄芩清热泻火与附子干姜温里祛寒的效能。也有多个要素共同决定某些药味的主要效能,如苦寒对黄连、龙胆草,甘寒对麦冬、地黄,苦辛温燥对苍术、独活,甘咸温润对苁蓉、鹿茸等。一方面多维药性以其不同的组合方式构成了中药的多种效能,另一方面主要影响因素则决定了中药主要效能及其运用取向。多维药性理论赋予了中药深刻的内涵,并成为中药具有多功效的内在依据。

四、基于药物功能的中药药性研究

中药药性与功能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正如疾病有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则药性有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药性的四气说明药物功能的属性,五味说明药物的功能特性,归经说明药物功能发挥的部位,升降浮沉则说明药物功能的趋向,每种药性都各自说明了药物功效的一个方面,而药物的不同功能也表达了一种药效。如一般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利尿等功能的药物多性属寒性;具有温中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除湿等功能的药物多性属热性;而酸味的敛疮、敛肺、涩肠、生津體现了其能收、能涩、能生津功能。对某一具体药味而言,药性对药物的功能起决定性作用,如桔梗之升、槟榔之降的药性要素更多地影响了其功能;药性寒与热则决定了黄连、黄柏能清热燥湿,干姜能温里祛寒的主要功能,甘咸之鹿茸能温肾填精,甘寒之麦冬能清热养阴,味咸之海藻可软坚散结等等。另一方面,药性与功能也表现为无直接联系或不相关,如麻黄味辛苦,性温,其发散解表、降逆平喘之功能均与药性相关,而其利尿之功能则与其性味无直接联系。大蒜性温热,而其解毒消肿、治痢之功能与其药性不相关;硫黄性酸温,其杀虫止痒的功能也与药性毫无关系。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实际需要出发,主要对中医药的功效在中医药当中所处的核心地位以及如何全面了解与掌握中医药的药性与功效所包含的相关知识等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与阐述。我们在今后对中医药的药性以及功效所包含的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当中,一定要采取比较合适的方面来进行,这样才能真正的对中药的药性以及功效进行全面的掌握。

参考文献:

[1]陈晓红.茎木类中药药性分析[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6,(02).

[2]刘军莲,宋剑南.蛋白质组学及基因组学与中医现代化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