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
石头店里,几个才入行两三年的年轻小伙子举着手机,垂涎一块被人买走的石头:我就是没有这种油画啊,我要看到,哪有他的份……
我走过去看看照片:图案分布均衡,色彩浓厚,有点带厚度的质感——有特色,但也说不上多好。三年前,这样的石头多半会被石农扔进门前的石堆,连屋子都进不了。
所以石界不少老資格喜欢带着优越感说:现在才进来,哪还有石头!我们那会儿……
那会儿是传说中好石头俯拾皆是的“黄金时代”。
我曾听过“那会儿”的故事:三个老先生,都玩石头。一个爱人物,一个喜梅花,一个好龙。于是河滩上,有个杠杠就是人物,几个点点就是梅花,四处摇头摆尾都是龙。“不知道他们在玩什么”,有人这样形容旁观时的轻微尴尬症心态。但这是资源黄金时代很主流的玩法。
所谓主流是什么概念呢?当年在多数店的石头架上,找你自己想要的东西比较困难,石堆里倒可能有所收获。那不叫捡漏。捡漏是偶然,是幸运。那时你如果意志坚定,石堆里是能有大面积丰收的。所以我曾跟朋友笑称:每个今天看来走在了前面的人,似乎都有一个钟情“垃圾石”的过去。
我没见过哪个石种,像长江石这样,在短短几年里,审美上经历如此快速而巨大的变化。主题先行论正在被更广泛的视角取代,局部,平面,单一,直观的图纹解读,变得逐渐完整,立体,丰富,深邃。赏玩范围从没这样宽泛过。几年前非常小众的,被多数人视为过分朦胧看不懂的石头,在今天,那都不叫事。
有人把这种变化归因于没有石头了。没有明确的,所以玩朦胧的;少了艳丽的,所以黑白灰也行。他不知道朦胧和黑白不是无奈,而是一种选择。曾有石农惋惜地告诉我们:“你们现在要的东西,以前我捡了,没人要。搬家时房东不让堆,我只好再运回江边倒掉”——倒掉的不一定都是我要的石头。但显然不知多少宝贝淹没江心或葬身碎石机。而这样令人迷恋的宝贝,在早期玩家手里其实少有见到。
所以,不是资源的问题——至少,资源不是根本问题。
从某种角度上说,资源量的减少对长江石来说甚至是一件好事。让人学着珍惜和反思,让人走向纵深,寻找突破。让后来者少了平庸的样板和荒谬的定论。
走在产地尘土飞扬却又魅力无穷的石头街上,看石头风格在悄然而明显的变化,是件令人愉快的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