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冻凤秋
他曾说,作家有两种,一種是用思想和智慧写作,一种是用灵魂和血肉写作。他自己属于后者。这个在荆楚文化中浸润成长的作家,有着丰厚的生活阅历,在基层沉浮多年,目光一直关注乡村、大地,最普通人的精神和生活状态。他的《挑担茶叶上北京》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2011年,他凭借长篇小说《天行者》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近年,长篇《圣天门口》《蟠虺》等更频频获得多种奖项和赞誉。
李佩甫是作家的榜样
记者:您曾经对河南、中原大地、中原文化的印象和此次参加“著名作家看河南”采风活动的感受是怎样的?
刘醒龙:文化有地域性,文化又是无地界的。河南是离湖北最近的省份,在中原这个地理概念中,湖北多少也有份,比如当年李先念率领的中原野战军,根据地就一直在湖北。在文化上鄂、豫也有许多共同点,楚文化的起源一说是河南淅川,代表楚文化的不少经典器物也是在河南出土的。在传统文化这一块,中原大地一直是罕有的宝库,也是老大级的。河南作家对当代文学的贡献也是巨大的。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张一弓连续发表了轰动全国的几部中篇小说,到李佩甫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这中间有一批堪称中国文学界旗帜性的作家。中国文坛可以作为榜样的作家不多,李佩甫可以算一个。佩甫为人安静,从不搞喧嚣那一套,多少年如一日,除了文学,别的都不在乎。最近事情特别多,参加这次采风,也是为了与佩甫多一次见面的机会。如果让我选择,我觉得佩甫最能代表河南人,佩甫为人处事,是中原文化的最好体现。
最偏爱《蟠虺》
记者:您写了那么多作品,最喜欢、最满意的是哪一部?
刘醒龙:我不太能理解这里所说的最喜欢、最满意的准确意思。就将这个问题理解为个人的偏爱吧。既然是偏爱,就有些不讲道理,也不讲原则了,只与个人一时一地的意气相关,如此排列,我把最近写的长篇小说《蟠虺》排在第一位。其余的还有,就不多说了。
记者:对您来说,文学创作和时代、生活、心灵的关系分别是什么?
刘醒龙:很难想像文学创作与时代不相干,与生活不搭界,与心灵没关系,离开这几样的文学创作就像黄河水离开了黄河,或者是黄河里再也不流黄河水了,文学创作可以是黄河水,也可以是黄河。时代、生活、心灵同样可以是黄河水,也可以是黄河。说到底她们是一体的,是密不可分的,好比人的血液只能在人身体内流淌,人体内也必须有血液在流淌,否则,一切都得另说了。
将满是戾气的作品扔进垃圾桶
记者:您最欣赏的文学审美品格是什么?
刘醒龙:我曾说过文学有高峰,但这并不是说文学有高下之分。我的意思是以经典为标准的。在经典之外,还有一些借文学名义的作品。对这些作品,我必须要说我厌恶一切写蝇营狗苟,写权谋勾当的作品,也会将满是戾气的作品扔进垃圾桶。有些作品写得很脏我也是要排斥的。剩下来当然是浪漫主义的。生活很琐碎,人生只有那么长短的一点时间,文学的浪漫会给予我们不同于生活的丰富。
在文学中作家是和自己对阵
记者:是什么决定着一个写作者的高度和写作生命的长度?
刘醒龙:作家首先需要才华,这是必具条件,就像上互联网必须要电脑与智能手机。也像去爬云台山必须有两条腿。在才华之上,作家的品格是最关键的,品格不高的往往最先败下阵来。在文学中对阵的不是其他人,是自己与自己。这样的被淘汰很神秘,看上去也无规律可行,所以,作家最要警惕的是自己。
记者:请谈谈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您的读书选择和读书方式?普通读者应该如何阅读,从中获取智慧的滋养?
刘醒龙:作家是最好的读者,也是最难侍候的读者。作家读别人的书时,总是会窥见别人内心的某些与所写的并不一样的隐私。所以,对一般读者来说,作家谈阅读经验是非常个人化,容易受到误导。当然,这种误导并非作家本意,是作家的阅读与平常人的阅读不大相同。所以,我一直在说,读者首先要相信自己,不要相信别人的推荐语什么的。更不要相信朋友圈中那些很炫的文字。自己读得有趣,想一直读下去,当然,我说的有趣是健康心理下的有趣。
唯有经典化写作能传承
记者:身为《芳草》主编,您尽心竭力,推新人选佳作。身为文学编辑,在当下,最大的甘与苦是什么?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特点是什么,未来可能开创的文学样式有哪些?.
刘醒龙:当代文学是越来越可期待,并不像那些好事者爆出来的那些“盛世危言”。对文学来说,眼下最大的特点不是文学本身,而是文学之外,一部作品还没有判断是好是差,先想到的是发行量,是版税。前两天在沈阳参加一个文学活动,说起最近一本相对热一点的书,有人一上来就说卖到四十万了,实际情况远没有如此。这太浮夸了,不好。文学还是要回到文学中来。至于未来可能开创的文学样式,我能判断的是,目前所流行的“玄幻”“穿越”,用不了多久就会被人工智能写作甩到十万条大街之外去。那些类型化的文字都将被人工智能一扫而光。能够与人工智能抗衡,且能传承下来的唯有经典化写作。
2017年5月22日,为充分发挥文学优势,在全社会为党的十九大召开营造良好氛围,由河南省文联、省作协主办的“喜迎十九大中原更出彩——著名作家看河南”采风活动启动仪式在郑州举行。
河南地处中原,人文荟萃。新时期以来,河南省广大作家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了一大批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作品,形成了一个以强烈的现实感和浓厚的历史感为基调、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方法的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创作群体,延续了河南文学事业的辉煌。中原大地,孕育无数奇山秀水,铸就灿烂辉煌文明,此次邀请全国文坛大家来河南走走、看看,希望通过采风考察,感受河南、书写河南,把一个不断砥砺奋进、创造奇迹、日新月异的新河南展示给世人、展示给世界。
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芳草》杂志主编、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醒龙代表来豫作家表示,在如今的大时代,文学的责任重大,文学有地域但没有地界,作家们应该经常到各地走走,把视野、胸怀打开,带入自己的情感才能出好作品,中原大地的人文自然景观,一定能给我们新的感受和启迪。
此次采风团由来自湖北、浙江、山西等十几个省份的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骏马奖得主组成。我们随行采访了其中5位知名作家,从本期开始为您精彩呈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