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九大召开前夕,《神州学人》杂志迎来了创刊30周年。许是机缘巧合,每遇逢五逢十的创刊周年,都是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之年,这也为我们确立了最新的指导思想。对一个国家而言,30年只是她漫长发展中的一小段。对一本杂志的成长而言,30年不长不短,新的变化在不断酝酿与发生,以保证它持久不断地进步,从而继续见证国家辉煌的未来。
从1978年到1987年这10年间,鲜有关于出国留学的新闻报道出现于各大媒体之上,但有几件事及与其相关的内容让人难以忘却:
一是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作了关于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讲话,出国留学工作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1978年12月26日,改革开放后首批公派访问学者52人赴美留学;
三是1984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明确指出,自费出国留学是进一步贯彻实行对外开放、加强智力开发的一个组成部分。
随着留学工作的不断递进,留学群体的逐渐扩大,需要一个专门且特殊的角度来反映这个独特领域的人和事,同时也加强对这一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奋斗精神。1987年5月,在中央领导同志亲切关怀下,由邓小平同志题写刊名、国家教委(现教育部,下同)主管的、主要面向留学人员的《神州学人》杂志以全面、专业、权威的形象应时而生,开启了伴随并见证留学时代更迭与社会变迁的漫漫之旅。
时任国家教委专职委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神州学人》编委会主任黄辛白在《神州学人》创刊号上撰文称:“派遣留学人员出国学习进修,在今天和将来总还是我国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促进科学技术国际合作交流的有效方式,也有利于发展我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
30年过去了,我们依旧能够品味出话中的现实意义。
当时留学和海归的群体并不大,但一个持久的话题却已在圈子里蔓延:回国还是留下。一位署名“忱”的留法学子在《神州学人》创刊号上直言自己的心声:“我干吗要把自己年富力强的黄金年代奉送给别人呢?而且,当我叶落归根,回国养老送终时,我的智力被用尽了,我的血被榨干了,我怎样向养育我的祖国,向创造我们美好生活的同胞们交待呢?高薪等物质条件哪能跟这些有着永恒的至高价值的东西相比呢?这样想,我越想越觉得作为一个炎黄子孙的光荣和骄傲!”
著名作家冰心说:“我也有一片爱国心,这一片心是绝对挚诚的!连同1936年-1937年,我到欧洲游历的时候,虽然我也爱欧美的人民,爱那里的山山水水,羡慕他们先进的物质文明,但这一切决不能篡夺我们国家和人民在我心里的地位。我和《神州学人》里的名人学者以及‘新秀集那些同志一样,认为只有祖国才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
留日博士魏加宁写了一篇题为《留学生与改革开放》的文章,指出:“1978年以来,我们有幸作为改革开放的实践者,乘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当我们从一个崭新的角度,从全球的视野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时候,我们吃惊地发现: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文明历史,拥有11亿人口的大国,中国的国际地位还远未达到其应有的水平。我们是改革开放的直接受益者,理应为中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贡献才智。”
风物长宜放眼量。那个时代的中心思想,是“为四化服務”。那个时代的留学人员,身上凝聚的是对留学先辈的崇敬和抓住时代机遇那若狂的欣喜。
1978年至1992年,也就是改革开放元年至中共十四大召开的14年间,我国共有19万人奔赴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留学。学成回国的留学人员有6万多人。这是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伊始便步出的一着重棋,在大多数中国人还不知道美元是什么模样的时候,以每年几千万美元的代价,实施其庞大的人才培养计划:大量派遣留学生。中国跨世纪的发展战略将特别寄希望于这支精锐师团。
韩启德、陈至立、韦钰、路甬祥、白春礼、陈章良、冯长根、旭日干、郑兰荪、田麦久、袁亚湘、马颂德、郑南宁、郑荃……这期间出现在《神州学人》杂志上的一些面孔,已在社会各领域竭力填补着国家的空白,隐约勾勒出了日后中国发展的引领方向和规划蓝图。
白春礼第一次登上《神州学人》杂志,还是出现在“新秀集”栏目中,作为1987年10月刚刚回国的“新秀”,他回国研制了国内第一台计算机控制扫描隧道显微镜,为中国在这一领域填补了空白。彼时他任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副研究员、扫描隧道显微镜课题负责人。一年后,他应约为《神州学人》撰文,叙述自己回国一年多来的工作和心态历程,从几个人白手起家发展到一个初具规模的实验室,其间有不被理解的苦恼,有奋斗和追求所带来的充实,有成功的喜悦,也有由于自己的能力与期望存在较大距离而感到的压力。
1988年12月,国家教委成立了中国留学服务中心(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目的是为中国对外教育交流人员提供各种形式的服务,特别是为留学回国人员的回国工作提供双向选择服务,为公派留学人员提供咨询、办理出国手续、食宿和交通服务。几乎是同一时间,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派出的首批访美学者在赴美留学十周年纪念日时聚在一起座谈。大家认为,无论是当前还是过去,开放都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国家的开放政策必须长期坚持下去。
改革开放10多年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已经从高层决策者的高瞻远瞩逐步变成了国人的普遍意识。昔日廉价、穷酸的科技人员,一时间竟成为人才市场上的“精品”,质优价高。留学人员,精品中的“合资”品种,既具备“洋货”的先进性,又兼具国产品牌的可靠性。各方面众口一词:与其用高薪聘请外国人,不如创造条件把自己的儿女都招回家。
中共十四大召开前,学成回国的几万名留学人员,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由于各部门及地方单位积极为留学人员发挥作用创造条件,留学回国人员扎根祖国大地,与广大国内同行一起艰苦奋斗,许多人已经脱颖而出,成为教学、科研的带头人和骨干,一部分人已经走上了领导岗位,成为我国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endprint
1979年,冯长根赴英国利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回国任教,曾当选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在当选中共十四大代表后更加备受关注,也让他颇感自豪。他觉得之所以能够当选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自己具有相对多一些的代表性。“我是1986年才入党的新党员,这么短的党龄能够成为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本身就说明,留学生不仅能够在科技、教育、经济等方面施展才干,在政治上也能有机会发挥重要作用,为此,我呼吁为留学人员创造更好的条件。”
改革开放的大潮,给中国留学生以不可多得的全面施展本领的机遇。中国留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在中国社会进军现代化的进程中正全力进军各个战场。旨在架设留学人员与祖国联系之桥的《神州学人》杂志,开始记录他们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足迹,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
20世纪90年代,留学的特点表现为新一轮出国和回国的高潮渐起。
1978年至1998年,即中共十五大召开之后的20年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近30万人,分布在103个国家和地区。留学回国人员9.6万人,在我国科技、教育、文化、经济、管理等领域已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适当方式为祖国服务”的方针,这无疑为留学工作带来一次新的机遇。能否抓住这次机遇,取决于我们对留学工作的正确认识和对机遇的牢牢把握。
1993年1月17日,国家教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留学回国人员新春联欢会,江泽民、胡锦涛、李铁映、严济慈、雷洁琼等国家领导人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近400名留学回国人员共迎新春佳节。
1995年,国家教委提出《改革国家公费出国留学选拔管理办法的方案》,实施“公开选拔、平等竞争、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签约派出、违约赔偿”的办法。1996年8月,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宣告成立,国家公费出国留学选派办法全面试行。
为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建功立业,许多政府部门和工作单位如国家教委、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设立了各种为留学人员服务的科研基金和人才工程,在改善留学回国人员工作和生活条件方面,也相继实施了一系列新政策、新措施,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营造良好环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中去。
这段时期内,《神州学人》关注着一群特殊的留学人员,他们改革开放后留学回国本来也是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尔后由于突出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而走上各级领导岗位,更多的在高校科研院所担任行政职务的海归,尽管没有脱离教学科研,但实际上许多人已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管理上。从业务岗位转移到行政领导岗位,已成了许多留学回国人员共同的特点。他们拥有开拓新天地的基本素质,在更新更高的起点上,演绎着现代版的“学而优则仕”。
1993年,由于在东南大学的出色工作,53岁的韦钰出任国家教委副主任(1998年3月国家教委改为教育部后改任教育部副部长),主管留学、教育国际交流和科技工作。当时正值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全国上下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热潮之际。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十二字留学工作方针。全国留学工作界正在领悟和执行这一方针,一些人准备出国留学,部分在外留学人员跃跃欲试,筹划着回国工作,国内许多用人单位则纷纷制订各项优惠措施,“遍栽梧桐引凤凰”,全国留学界呈现一派少有的热闹景象。韦钰认为,要深入领会十二字方针,必须下大力气在“鼓励回国”上做文章,用事实告诉广大在外留学人员:“要作出贡献,还是回国好。”(邓小平语)使全国的留学工作逐渐走上一条良性循环的轨道。
此时的白春礼,也已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在参加1996年年初全国留学回国人员代表成果汇报暨慰问活动的发言中说,科教增强国力,青年开创未来,时代已经把我们这代人推上了祖国建设和发展的中坚位置,我们只有努力学习,辛勤耕耘,拼搏奋斗,才能不辜负祖国和人民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我们也才能不辜负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机遇。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留英博士林金桐教授1992年10月回国,除了专业,林金桐还立志要把国外的管理经验借鉴到国内来,林金桐在系、院里的改革引起不小震动,但改革依然很顺利地进行。之后,林金桐从副校长到校长,在管理岗位上交出了一份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类似的有一个长长的名单:饶子和、杨卫、龚克、孙来燕……
还有一群人,他们凭借现代的知识和意识及其快捷、高效的行为方式努力地追赶着时代潮流。他们从事金融、律师事务,创办实业,经商搞科技开发,使我们对留学人员作为高智能的知识群体有了新的视角。这些走向新天地的海归虽属少数,但许多开拓者、探索者甚至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则始终诠释着“天地渐宽路更新”的真谛。
段祺华就颇具“第一个吃螃蟹”的典型意义。这位拿了美国绿卡的法学硕士认定留学生的优势就是在中国与国外之间做事而且必须立足国内。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获得司法部特许的“段和段律师事务所”,开了像他这样身份的留学生在国内注册律师事务所的先河。
1996年,颜光美从美国归来加盟中山医科大学,之后一年中,有12位留美博士受他感召归国,这一“罕见现象”让颜光美成为改革开放后以海归团队形式回国服务的“第一个吃螃蟹者”。
之后,本刊以《颜光美集体回国一年间》为题撰文,介绍了颜光美及其团队回国一年后的境况。我们没有回避颜光美们回国后遇到的种种难题,出现的一些“分化”,但我们也欣慰地发现,经过一年的磨合,这个团体已经在中国的“国道”上迈出了坚实的步履。
這期间,还有一件让我们和海外学子兴奋的事。1995年1月12日,《神州学人》杂志的同胞兄弟——神州学人电子版(现为神州学人网)诞生。这是国内第一份电子杂志,它搭乘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的快车进入INTERNET高速公路,让海外学子可以便捷地浏览这份来自故乡的礼物。在出国留学方兴未艾、留学回国渐成气候的时代背景下,《神州学人》与时俱进,不仅将双月刊改为月刊,还适时推出了互联网第一家中文媒体。从那时起,中国开始触摸到世界信息高速公路的脉搏。endprint
从1978年至2002年底,我国共有58万人出国留学,15万人学成回国。中共十六大召开前的几年,长期回国的留学人员人数保持了13%的年增长幅度。
20世纪80年代,留学生回国还停留在“学成归来”的概念里。从90年代后期开始,尤其是中共十五大召开后的5年间,回国形式的多样性由“开先河”升级为“常态化”。在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政策中,“多种形式”“适当方式”“哑铃模式”“回国创业”“为国服务”的字样逐渐占据了耀眼的位置。从单纯鼓励到更全面地重视海外留学人才,中国政府建立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人才观。
1995年,国家教委支持了第一个留学人员为国服务团——留德学人回国考察团。第二年,国家教委冠以该类短期回国服务计划一个响亮的名称——“春晖计划”。到2002年中期,“春晖计划”已资助了几十个留学人员为国服务团组,资助的在外优秀留学人才达到近4000人。
除了给予经济资助,“春晖计划”的更大功效,是让留学人员真实感受到了国内对科教的重视及良好的学术氛围,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受到感染并决定回国发展。1999年,万钢受“春晖计划”资助率领“留德博士汽车工程师合作交流团”回国考察,本刊记者全程跟随采访。正是此行促成了万钢2000年下决心回到同济大学工作。
2001年9月,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在与“硅谷、西雅图留美博士企业家合作团”座谈时说,留学人员以团组的形式为国服务,比三三两两的效果要好。这样的团组有很高的信誉度,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相互之间可以互补。这是好的组织形式之一,值得总结和推广。
1999年2月2日,本刊邀请部分出席全国留学回国成果汇报会的留学回国人员代表举行座谈,话题只有一个:回国办企业。
时任上海世华国际金融顾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苏珊说,在出国时仿佛挤进了一座非常精彩的剧院,那里坐满了人,每个人都在认真看自己的戏。你要想挤进那里面,得花很大的代价。但是,当你回到祖国时,就发现剧院全空着,可是戏依然很精彩,好多人都站着说他们没有座位,其实你只要坐下来,那就会是张非常好的椅子。
北京启明星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严望佳说,回国创业第一是态度问题。第二就是要不断学习和不断超越,包括跨行业的学习、管理。第三就是如何有效地与政府机构配合,与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相结合。
时任亚信电脑网络(北京)有限公司总裁田溯宁认为回国创业应有当年出国时的同样心态,遇到困难不要泄气,信心很关键。其次,我们必须脱下洋装,尽快融入国内社会。
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韩启德1987年从美国拿到学位以后,一天也没耽误就回国了。回国后也曾经遇到种种困难,付出了自己所能付出的一切,但他一直坚信自己做了正确的选择。2004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欧美同学会会长的韩启德在接受本刊专访时曾说:“从留学人员自身来讲,虽然在国外学到了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但是回国以后还有一个衔接过渡的问题。要树立艰苦创业和公平竞争的意识,走出‘回国创业一夜成名,创业有赖优惠等思想误区。要有承受失败的准备,挫折也是人生的财富。现在,不仅科研院所、高校需要人才,高新技术产业的第一线更需要人才,但在这些领域创业,面临的困难也很多,创业条件也会更艰苦一些,像田溯宁、张朝阳等都是克服了千难万难才成功的。”
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的张朝阳,1996年8月手持风险资金回国创建爱特信公司,并于1998年正式推出其品牌网站搜狐网,同时更名为搜狐公司。他在为本刊撰写的题为《我对回国创业的思考》一文中说:“关于回国,原因很简单,不是美国人歧视你,而是你不属于那个圈子。还有就是要把国外好的东西带到中国……Internet是一个激动人心的领域,同时又竞争激烈,让人不能有丝毫的松懈。我每天都要面临成功和失败的考验。压力大时,我甚至到街上的饭馆去看过烧饼多少钱一个,算算我的钱够不够吃饭。我告诫自己要有拿得起放得下的精神,随时准备面对不成功,但我总在追求成功。”
那时的中国网络业界中,以张朝阳为代表的海归创业大军与本土网络精英各擎一片天,虽竞争残酷,但在那个网络经济“疯狂”发展的年代,却也共同编织着中国互联网的未来。
同一时期,“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这一词汇开始不断刷新在媒体上的曝光率。这一设立于1998年的高层次人才计划通过实施高校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岗位制度和“长江学者成就奖”,吸引国内外中青年各界精英投身高校重点学科建设,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术带头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可称作是国内同期实施的各类人才计划中的佼佼者,其在当年的亮点之一,是在收入待遇上为每位特聘教授提供每年10万元的奖励津贴。“长江学者”的形象,也开始不断登陆《神州学人》杂志封面。
陈竺与舒德干是其中两个典型代表,不仅因为他们是“长江学者”,并分别获得第一届和第二届“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还因为他们的淡泊名利和令人折服的治学精神。
陈竺说:“在国际舞台上,外国人不会因为你曾拥有多少荣誉和头衔而承认你今天的科研实力,他们只看你有没有新的科学数据拿出来,有没有令人信服的新观点,在临床医学领域有没有新的诊断和治疗招数,以及这些成果是不是按照科学方法检验的,否则,人家照样不会接受你。所以,无论从自身工作的需要,还是从为国家多作贡献的角度来讲,我还是要在科研第一线更努力地工作,特别是在现在这样的‘顺境中,更要如履薄冰,夹起尾巴做人。”舒德干更是把他荣获的那块“长江学者成就奖”的水晶奖牌尘封在衣柜上面而不是摆在显要位置。他解释说,成就是过去的,要从头开始。
在2002年第5期《神州學人》杂志上,白春礼发表文章《我们同是时代变革的受益者》,纪念《神州学人》创刊15周年。“翻阅《神州学人》创刊以来的100多期杂志,我发现涉及到我的文字和照片的竟有几十期。我回国后的经历,几乎都可以从这本杂志中找到轨迹。追昔抚今,在这15年的时间里,这个国家、这样一本杂志,以及一个普通的留学回国人员都在发生变化,应该说我们是时代变革的受益者,同时又是这个时代进步的推动者。但我们又可以说都没有变化,就我个人而言,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念矢志不变。”endprint
与时代相呼应的是,进入新世纪第一年,《神州学人》杂志改版为国际流行标准16开四色全彩印刷,与我们的国家、与广大留学人员一起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中共十六大后的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世界交流的加强,国内各方面环境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更加有利于人才施展才能、发挥作用。同时,出国留学工作增加了新的动力,也对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增强了新的吸引力。
时任中共中央党校校务委员李忠杰教授在《神州学人》杂志刊发题为《十六大与留学生》的文章,认为十六大后,各种人才活动的空间将大大扩展,人们将更多地以国际水准为坐标从事活动,进出国门也不是什么难事。既可以回国工作,也可以从事中外交流与合作,还可以在外以其他方式帮助国家建设。各种人才的潜能都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展示和发挥。
据此,国家已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工作,同时,尽可能地为回国人员创造良好的就业和工作环境。胡锦涛同志2003年在全国留学回国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强调,要把吸引和用好留学人员作为实施人才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
进入新世纪,教育部响应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始大力吸引留学人员赴西部创业服务。2002年,清华大学教授、留日博士李健保赴任青海大学校长。2007年,李健保又赴任海南大学校长一职。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曾经负笈海外的当代知识分子,李建保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成功之路。从他的身上,我们不仅触摸到了这一时期中国重视留学人才、吸纳留学人才的时代脉络,也感受到了一种时代精神。
2008年,李建保为本刊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專题撰文中写道:“前途不可测,路从脚下起。做好每一天,积极看未来。把自己的命运与事业结合起来,与社会结合起来,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结合起来,就会很自信,就会更充实。这是我的体会。”
1978年到2012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已达264.47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81.84万人,有72.02%的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在所有出国留学人员中,超过90%是自费生。
改革开放后最早赴澳大利亚的留学生祝敏申,在为本刊撰写题为《重新认识这一代人》的文章中说:“我在2008年亲历的两件大事——欢迎北京奥运圣火在堪培拉的传递和支援祖国抗震救灾的活动中,身临其境地与新一代留学生们度过了难忘的日日夜夜,使我重新认识了这一代人……他们在中国接受的教育是成功的,在海外的表现也是好样的。因为他们知道在大是大非面前该做什么,也知道该怎样去做。他们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是值得做家长、做师长的我们为之而骄傲的!”
在本刊的报道中曾有这样一件事,法国的一个华侨团体——留法科技工作者协会捐了一笔钱,计划用于奖励10名在法国学习的中国自费留学生。中国驻法国使馆教育处请留法科技工作者协会的学者从100个提名人中进行筛选。这100人当中,有26个在读博士,36个在读硕士。评委们说,实在不忍心把一些人筛选出去,因为几乎所有人都很优秀。
那之后不久,《神州学人》便记录了中国留学工作中又一历史性举措的诞生,以及第一批受益者的真情流露——2003年,教育部设立“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在获奖者的记忆中,接过获奖证书的那一刻终身难忘。
获奖者、留日学子董博鸣:“母亲为她的孩子们已经付出了太多太多,作为她的子女难道不应该为母亲的健康而尽微薄之力吗?莘莘学子情,拳拳报国心,衷心祝愿海外赤子,能够早日学有所成,早日报效祖国!”
获奖者、留美学子、盲人学生李雁雁:“祖国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自费留学生,更没有忘记我这样身体残疾的青年,令我永世难忘。对于我来说,海外求学可以说是一种苦役,其艰巨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但来自于祖国的关爱给了我努力学习的坚定信念,我要在美国展示中国人的能力,为祖国争光,并争取早日学成回国。”
获奖者、留德学子董一梁:“得知获奖的消息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把这个喜讯告诉了母亲。我要让母亲知道我有多么自豪。今天,我们不再孤单和无助,因为祖国向我们真切表达了她对我们的认同和支持。它的意义远远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今天的一小步,对于中国的未来,将是意义深远的一大步。”
直到现在,《神州学人》杂志的“红地毯”栏目,仍在连续不断地展示着各年度获奖者的英姿与成就。
中共十六大召开后的10年间,《神州学人》持续记录着国家留学工作的推陈出新和引才政策的更迭换代。
2003年,教育部制定“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重点、增强效益”的国家公派留学工作新思路,2005年又提出“三个一流”选派办法,两年后,“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出台,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公派研究生项目,可以说是落实国家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2006年,“春晖计划”实施10周年之际,以其为依托,由教育部和科技部主办的“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创立。大赛帮助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和发掘自主创新的潜力,并遴选出一批优秀创业项目,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项目的评估、推介、孵化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其实,“春晖杯”只不过是一个缩影,从中释放出来的信息,是海归创业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未来广大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的美好前景,以及他们对国家和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贡献。
2008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自此,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即“千人计划”开始实施。第二年,施一公登上《神州学人》杂志封面。他是放弃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的职位,全职回到清华的。作为“千人计划”第一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他说:“在美国,我的学习、工作顺利,生活富足,但我内心始终缺少归属感和认同感。我接受和崇尚的是传统教育,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希望回到祖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为改善和改进国家的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做些努力,能培养一批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一些贡献。”endprint
施一公绝不是第一个从普林斯顿回到清华的。他在普林斯顿的学生颜宁,早于他一年回到清华,2012年成为《神州学人》杂志封面人物。文中介绍颜宁喜欢穿休闲衣服、喜欢小恶作剧,她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要做出玩科学的感觉。两年后,喜欢“玩科学”的颜宁及其团队在《自然》上发表了令世界瞩目的新科研成果。
2004年,图灵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姚期智决定将57岁以后的人生回归中国大陆,开创科学研究的新舞台。他辞去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卖掉美国的房子,正式加盟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任全职教授。《神州学人》杂志當年即刊载了他的封面文章。他说,之所以要成为清华大学的全职教授,是因为他对清华有信心,也希望清华人看到他的信心。对自己的学生,姚期智只有一个要求:做世界一流的工作!
在“千人计划”首批入选专家名单中,还有两个名字赫然在列:宋永华和潘建伟。
2004年7月7日,宋永华“双喜临门”:当选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并荣任英国布鲁内尔大学副校长,这“双喜”对于留英华人学者来说都属第一次。2009年9月,已回到清华大学的宋永华上任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副局长兼千人计划专项办公室主任。时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评价“这一举措无疑大大拉近了‘千人计划与拟引进人才之间的距离,是典型的‘以才引才方式推动工作”。巧的是,《神州学人》杂志2009年第9期封面人物正是宋永华,那时他的身份还是清华大学校长助理。他对本刊记者说:“高层次的人才竞争是国际化的,很多西方国家也有类似的政策。我们国家针对海外留学人才的政策是稳定而持续的,这样就能够吸引更多准备回国或正在观望的华人学者。我很庆幸,我人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都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我想,作为国家‘千人计划首批入选者,我们这些先回来的人应该充当这样的桥梁,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和切身体验让更多的海外留学人员回到祖国奉献力量。”
潘建伟最早出现在《神州学人》杂志上,是在1998年第7期的一则短消息中。当时潘建伟只有29岁,在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读博,他与荷兰学者在量子信息论领域的合作研究成果在《自然》上发表。时隔16年,他的文章《我的量子研究之路》也在《神州学人》杂志上独家发表。“回顾我们过去几年的发展,我感叹这是一个不断实现和超越梦想的光荣历程。我们应该感谢量子,是它使得我们能够有机会像‘两弹元勋等老一辈科学家们那样,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更应该感谢我们祖国在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国家对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重视也达到了新的高度,使得更多的优秀青年人才可以归而报国,在国内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成为前沿研究领域的生力军。”
“千人计划”的战略目标,是用5到10年时间,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有重点地引进并支持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到中共十九大召开前夕,“千人计划”专家群体已有6000余人。
与我国“科学发展”10年的时代背景相呼应,广大留学人员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教育、科研、管理、创业等领域的主体或骨干,开始呈现“团队优势”。作为留学人员的良朋益友,《神州学人》持续以多种方式报道推出众多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在新闻媒体界和留学工作界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2012年开始,《神州学人》杂志与其他纸媒一样,真正感受到新媒体时代的冲击力,纸媒的唱衰舆论一直包围着我们。然而我们始终相信,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在激烈竞争中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仍在于其本身所能产生的价值。真正提升我们自信心的,是新时代赋予《神州学人》杂志的新使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神州学人》自杂志和网站之后又添新军,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先后诞生,带有“神州学人”标签的、充满现代气质的各类信息穿梭其中,讲述着新时期的留学故事,引领着新时期的留学方向,解读着留学大时代的精神图腾。
1978年到2016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458.66万人。其中136.25万人正在国外进行相关阶段的学习和研究;322.41万人已完成学业;265.11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2.23%。
中共十八大之后,留学工作有了新的指导方针,留学人员有了新的时代特点。
2013年10月21日,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留学工作新方针。对留学工作和留学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4年12月,全国留学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统筹谋划部署了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工作。这是新形势下留学工作适应国家发展大势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对留学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之后,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2015-2017年留学工作行动计划》,提出在未来3年中,将加大对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国际组织人才、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拔尖创新人才、来华青年杰出人才等五类人才培养力度。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份全面指导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提出要坚持扩大开放,做强中国教育,推进人文交流,不断提升我国教育质量、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意见》中有关留学工作的目标是:到2020年,我国出国留学服务体系基本健全,来华留学质量显著提高。
2016年7月,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要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
2017年7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会议确定要强化人才支撑,实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创新启动支持计划。endprint
中共十八大召开后不久,我们对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十八大代表胡鞍钢作了专访。作为一名回国多年的留学生,他的体会是要找到自己人生的大舞台来大有作为,他的人生口号是“与中国兴盛同行”。“我们这一代算是赶上了,现在我们可以堪称是引领中国,还可以引领世界。我现在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先是推动中国绿色发展,然后就会推动世界绿色发展。中国这个舞台会越来越大,我們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这是‘水涨船高的道理。”
与中国兴盛同行的,还有《神州学人》杂志及其承载的留学时代和留学代表们。
此时身为中国科学院院长的白春礼,正在为中国科技创新谋篇布局。
此时身为清华大学副校长的施一公,已是国家留学基金委举办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行前集训视频会议的重要嘉宾,他的演讲“魅力四射”,成为学生们眼中“幽默与智慧并存的科学家”。
此时身为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的潘建伟,已将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送入太空。
此时的姚期智,已和杨振宁同一时间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并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加入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
此时的颜宁,已再次加盟普林斯顿,继续忠实着自己的内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中国的学术思想、教育理念和学术风格也将有机会传播到国际学术舞台上,产生更大的影响。
此时的海归,一如鲁白,无论是之前的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部副总裁,还是后来的清华大学教授,都在一如既往倡导着“科学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理念。在我们对鲁白的专访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论述:有人评价鲁白是“升级版”海归,如果说之前的海归是以科研影响中国,那么施一公、鲁白他们这批人则在以思想影响中国。也许这正是“升级版”海归的价值所在,像鲁白这样在美国熔炉里提炼多年的科学家们已形成自己的风格,跟美国人不一样,跟原来的自己也不一样。正是由于不同,才会带来新东西,才能带来改变。
此时的海归,一如黄大年,他以身许国,兑现了多年前他写在入党志愿书中的那段话:“人的生命相对历史的长河不过是短暂的一现,随波逐流只能是枉自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此时的海归,已肩负起引领创新的最新使命,正于祖国加速发展的关键性阶段构建着国家软实力的主体,完成从生力军向主力军、从参与者向引领者的蜕变。
此时的海外学子,正在重塑着文化的自信,努力扮演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的领衔角色,在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
此时的海外学子,正在掀起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于2017年两会上所描述的那“更猛烈的回国潮”。
包括出国留学、来华留学在内的整体留学,已不仅仅是提升国家行业领域水平的手段,而是实现复兴和中国梦的必备重器。这是一个大时代的标签,是海外学子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最佳时机。留学,已经成为中国在世界面前展现大国风范的“标准配置”。
中共十八大以来砥砺奋进的5年间,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对留学工作的点晴之笔,“发挥作用”成为我国留学工作的主导思想,更成为广大留学人员在外报国、回国用武的主旋律,留学回国潮日益猛烈。顺应留学工作和留学人员的时代特点,在媒体转型和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的大势之下,《神州学人》顺应时代潮流,以“紧跟留学工作,讲好留学故事,弘扬留学价值,服务留学人员”为目标,不断探走媒体融合发展新路。
30年,这个国家、这样一本杂志,以及每一个普通的留学回国人员都在发生变化。应该说,我们都是时代变革的受益者,同时又是时代进步的推动者。但对于我们来说又都没有变化,因为不断攀登高峰、走向辉煌的信念矢志不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