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娟
摘 要: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社会问题,虽然有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因素,但随着大学生就业标准企业就业能力不匹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不适合大学和雇主的期望毕业学生能力的主要表现是有差距的,从而导致了矛盾,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是"。如何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机制,使之与现行的雇主标准无缝衔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基于企业;用人标准;大学生;就业力;提升对策
所谓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然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有主客观因素,而客观因素主要来自高校这所人才培养“加工厂”, 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承担着主要责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背景下,社会新兴职业不断涌现,加之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综合能力不断提高,因此,高校要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就业指导机制等多方面进行全面变革,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务实的态度,着实在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功夫,在“加工厂”内完成高校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
一般情况下我国企业在进行毕业生招聘时,往往会向毕业生提供企业经营活动中不太重要的岗位,岗位福利待遇和薪资水平一般较低,工作时间也相对较长。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在毕业阶段的职业素质往往偏低,不能适应高技术性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也希望通过基础性工作的锻炼,明确学生在社会工作中的实际发展方向,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企业在实际招聘过程中除了看重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外,更加重视大学生基本的道德品质修养和与职业能力相关的综合素质。
为此,企业甚至会为学生提供较长的工作实习时间,让学生在实习实践中逐步提升自身的各项工作能力。通过对企业需求的调查可以看出,在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中,企业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團队合作、自主创新能力、决策能力以及应变能力更为关注,而这些往往是当代大学生在高校教育中所无法获取的,以致在社会的逐渐发展中学生的实际能力与企业用人需求出现偏差,出现企业用人难,学生就业难的社会供需矛盾,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进一步发展。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分析
1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及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还没有明确界定,其内涵也存在较大差异。有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毕业生学习、掌握和实现社会需要和自身价值的能力。一些学者认为,个人有能力应付工作生活的变化。笔者认为,概念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应根据企业用人标准的定义,符合企业使用的职业能力标准,特别是在舞台呈现的时候,大学生就业应成为主要的就业,再就业后不指大学生就业能力。
2.大学生就业力不足的影响因素
(1)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不健全。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日新月异,高校专业设置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从专业和市场的需求,导致一些专业的“短”,和一些专业严重供大于求,这是原因之一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课程体系不够灵活,仅局限于单一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模式,毕业生的企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往往需要一个全面的复合型人才的能力,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而且还涉及各种知识相关的工作。(2)核心就业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因为现在的学校教育形式单一,而在很多高校开展实践教育,但他们往往停留在形式上,基本上以教师和访问企业,实践性不强;另一方面,由于对核心竞争力缺乏标准,实践内容和形成实践时间尚不明确,导致就业指导是从理论上提出了加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但是没有一个切实有效的方法,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提高。(3)就业能力和教育保障制度不健全。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有许多要求。高校就业队伍的培养也要从多方面入手,需要一支以教师队伍为保障的综合队伍。但目前许多依托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的老师来完成工作,所以很难兼顾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就业,这也是就业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3构建“KMC”就业力培育机制
3.1知识维度培育机制
(1)改革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改革应包括专业设置和选修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专业机构市场,推动高校市场需求的深入理解,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对学科专业设置的分化,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和就业服务体系。调整人才培养标准,增强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平衡人才供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二是专业的可选择性实现“1/2+X”专业模式,它们都是在一年级或专业二次机会,避免重大的选择在高考的盲目性,提高学生的专业意识,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各种形式的替代“1+N”的基础上学习专业知识包对不同专业知识包的建立,根据企业不同的职业要求不同的建设,有助于密切的商学院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功能需求。(2)应用过程管理方法。过程管理是加强对整个学习过程的管理,改变过去仅依据学术成绩单来考核学生的能力。流程管理是企业质量管理的核心理念,从生产过程的角度看企业,可以把大学作为一个供应商,客户产品的大学生,为企业,从而形成一个循环;同时企业也可以反馈给学校,对大学生的学习周期管理学校,提高就业能力的培训和考核方法的模式,并为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为企业的产品。
3.2能力维度培育机制
(1)加强实践教育。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研、岗前体验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校企合作是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企业可以建立一个学习班,即企业在给学生讲课的网站,提供实践机会,弥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不足;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送教师实习培训,接触线的技术及相关工作的能力,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2)就业指导专业化。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专家化和全程化建设。一方面可以促进高校加大经费投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制,注重就业指导课教师选拔、培训,建设一支职业、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另一方面也可以充满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等。
3.2品质维度培育机制
(1)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认真分析和研究内容对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和方法,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鼓励大学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另一方面,大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诚信意识,以身作则教育宣传形式,学习积极的敬业精神。(2)结合心理教育。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焦虑、自卑、缺乏自信、努力创业的思想准备。(3)结合体育锻炼。据相关数据统计,80%的受访大学生没有日常体育锻炼的习惯,大学生由于身体因素不能达标,企业用工现象也日益增多。中学生与大学生体育锻炼综合能力的培养,应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研究,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好,在今后的工作中实现抱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结论
总之,在大学生就业标准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相匹配的前提下,建立相应的培养机制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种培养机制不仅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指明了方向,而且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评价指标。在一个三维的培养机制的建立,并在实现中,定量评价体系的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结合企业的区域特点,加强就业能力的培养,从而降低企业标准与大学生的就业和两者之间的差距的唯一途径,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何淑萍,张欣乐,郑骄阳.企业用人标准与毕业生就业素质分析[J].总裁,2009(8):4.
[2]王兴杰,王绍让.过程方法和高校安全稳定管理[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