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杰
摘要: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是改善老油田开发效果、提升开发效益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储层构型内部结构表征及高渗条带、高耗水层带识别,强化井区非主流线、非主力韵律层等潜力方向的研究,能够为效益挖潜提供可靠依据,实现特高含水老油田长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精细油藏描述;特高含水后期;老油田;低成本开发
胜坨油田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双高”阶段,在国际油价长时间低位运行的形势下,大规模层系井网调整成本高、效益差,必须立足于发挥老油田资源潜能,转变油藏描述思路,突出油藏开发需求,针对性制定对策,实现老油田的科学开发、效益开发。
1、概况
坨7断块是胜坨油田多层整装油藏的代表,主要含油层系为沙二段,地质储量0.57亿吨,渗透率2.55μm2,纵向上分为15个砂层组,目前采出程度达46%,综合含水97.4%。经过五十余年的开发,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储层内部构型复杂,有待进一步研究;二是注采流线复杂,水驱效率降低;三是纵向差异加大,层间矛盾突出。
2、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的应用与效果
2.1开展储层构型描述,完善潜力韵律层注采
坨7断块自上而下发育一套河流相-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前人对储层及沉积微相进行多次描述,但对复合砂体内部构型特征还未进行系统性研究。本次通过岩心与岩电分析,对不同构型单元进行垂向期次识别,划分单一期次微相的韵律层,在此基础上根据测井曲线形态与厚度差异、韵律层夹层等,对连片的复合砂体在侧向上划分边界,建立了河口坝间拼接(图1)、河口坝与分流河道拼接、河道侧相拼接等三类拼接样式,并进一步细分了七种组合方式。通过对比研究,在本区识别出韵律层单一微相侧向拼接界面42个。
根据研究结果与生产动态结合,确定了坨7断块存在由韵律层单一微相侧向拼接导致的注采不对应井组13个。近年来,通过实施油水井补孔、扩射、卡封等老井措施16井次,完善了该部分韵律层注采井网,单井初增油2.1吨/天,含水下降6.1%,取得了良好效果。
2.2开展高耗水层带研究,提高注水利用率
坨7断块在特高含水开发期,水油比急剧上升,成本大幅增加,注水费用已占操作成本的23%。开展高耗水层带研究,提高注水利用率,是降低成本的关键。本次在数模研究的基础上,以饱和度方差最小化为均衡驱替标准,建立坨7断块水驱效率表征方法,据此描绘出高耗水区带34条,地质储量1190万吨,占本区储量21%,日消耗注水量2.02万方,占比达92%以上。
为提高水驱效率,在精细描述高耗水区、带的基础上,主要实施了两个方面的调整,一是通过侧钻、转注、井点互换等方式,转变注采流线,调整不同方向注采强度,新增、恢复注采井点25个;二是开展整体深部调剖,抑制局部区域极端高耗,改变液流方向,提高注水波及,实施注水井调剖27井次。
通过注采优化与堵调工艺“疏堵结合”,坨7断块年注水量减少43万方,年采液量减少16.5方,含水上升率控制在0.06以内。
2.3开展动态非均质研究,完善细分注水界限
坨7断块经过长期注水开发,纵向上非均质性发生了一定变化。绝对渗透率相近而采出程度不同的小层、韵律层,吸水能力存在明显差异。采出程度高、含油饱和度低的储层,水相渗透率高,吸水能力强。因此,静态参数已经无法表征层间渗流差异,需要考虑长期水驱后储层物性的时变特征及具体动态需求,实施有效细分注水。
在前期不同沉积类型静态细分注水标准的基础上,经过研究,在本区建立了以随饱和度变化的拟渗流阻力作为动态表征参数的纵向细分优化方法,对绝对渗透率相近但水相渗透率差异大的小层、韵律层细分注水(表1)。
经过论证,首先在坨7腰部井组实施动态细分,对渗透率级差1.24而饱和度级差达1.33的912、913韵律层细分注水,同时实施配注优化,井组日产油上升1.7吨,含水下降0.22%。推广后,在本区8个井组实施水井多级细分工作量12井次,均取得良好效果。
经过以上三方面油藏描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近年来,坨7断块在未进行规模产能建设的状况下,年产油稳定在18万吨以上,自然递减率保持在6%左右,实现了近极限含水油田的持续效益开发。
3、結论
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开展针对性精细油藏描述是改善水驱、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在精细储层构型描述的基础上,围绕储层动态变化特征,加强潜力区和潜力韵律层的动用,开展注水产液结构调整,控减无效低效产液和注水,是低油价下老油田经济有效持续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杨权一.油藏精细描述与数值模拟软件的集成方法及应用[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5,12(3):54~57.
[2] 李兴国.陆相储层沉积微相与微型构造[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3] 王秋语.国外高含水砂岩油田提高水驱采收率技术进展[J].岩性油气藏,2012,24(3):123-128.
[4] 惠钢,王友净,等.中-高含水期低渗透储层优势渗流通道研究-以温米油田温西一区块三间房组储层为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5,22(6):74-79.
[5] 刘丽杰.胜坨油田特高含水后期矢量开发调整模式及应用[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6,23(6):52-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