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慧
【摘要】在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研究中,常见“凤头”、“豹尾”之喻,对其涵义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各有侧重,但在教学实践中能够亲自“下水”示范的则并不多见。本文摘取笔者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拟写的一些示范为例,阐释对“凤头”、“豹尾”的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凤头 豹尾
【中圖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2-0090-01
元代文人乔梦符提出写乐府章法的“凤头、猪肚、豹尾”之喻,明代学者谢榛又进一步发挥为“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数百年来,文人墨客乃至莘莘学子,各抒己见,议论有加;文必躬行,实践不已。但是,议论八九不到十,实践一二未到位,这就是迄今人们仍在既有时空里追逐这个话题的关键所在。笔者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围绕学生的作文题目,“下水”拟写了一些开头结尾以作示范。谨此摘取几则为例,谈谈对“凤头”、“豹尾”的认识和体会。
一、“凤头”——小巧美丽、点明主题
开头,就是文章从什么地方写起。清代学者李渔说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忍去弃。”开头要有吸引力,引人入胜,就必须形成一个“凤头”。所谓“凤头”,大概有三个不可或缺的要素:一是要简短,凤凰的头是很小巧的;二是要好看,凤凰的头很美丽,多姿多彩;三是要点题,这就是平时说的“开门见山”。“山”是什么?“山”就是主题。
例1:成长的足迹留在花季里,印在人生路,有深有浅.;成长的故事留在年少的心里,烙上岁月痕,有喜有悲。我,在故事中成长。(《成长》)
例2:珍惜是一种境界,在生活的山峰上展示;珍惜是一种情感,在生活的河床里流淌。我跋涉着,感悟着,大声地对生活说:珍惜——(《珍惜____》)
这两个开头运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方法,富于文采,短小精悍,并且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在雕刻“凤头”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开门见山,不要拐弯抹角。开头的方法很多,从类型上可分为“直接开头”和“间接开头”。直接开头,就是不凭借其他手段直接接触题目所要说的事件、人物、主题;间接开头,就是先写一个“引子”,或设问置疑以吸引读者,或交代时间、地点、环境、写作缘由,再接触题目所要说的事件、人物、主题,目的是营造气氛或引人注目。但即使是间接开头,也要做到开门见山,否则就不是“凤头”。《岳阳楼记》开头交代的是写作缘由,但也以一句“嘱予作文以记之”点了题。朱德《我的母亲》开头交代了写作背景、抒发了情感,但同时展示了“山”——全文写的内容、表现的主题。开门见山是开头不可移易的基本要求,是形成“凤头”的题中必有之义。如果探讨文章如何开头时将开门见山与烘托气氛、渲染环境、交代背景、抒发情感等并列起来,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也是营造不出“凤头”的。二是要新颖生动,不要陈词滥调。开头要别具一格,充满活力,让人觉得新鲜,受到吸引,受到感动,而不是写一些人所共知的,人所共读的,人所共用的。俄国作家伊凡诺夫在一篇小说的开头写道:“在西伯利亚是不生长棕榈的。”诗人勃洛克翻开小说,只读了这个开头,就说:“这是我知道的!”于是弃读。小说的开头的确是废话,因为棕榈是常绿乔木,只生长在热带和温带,根本不可能生长在西伯利亚苦寒的土地上。陈词滥调就是废话,也就是有它嫌多、没它正好的话。有的学生经常写废话,落笔就是“我每天都按时去上学”、“冬天经常刮凛冽的寒风”之类,很难吸引人读下去。
二、结尾——简短有力、深化主题
结尾是文章结构的最后一个组成部分,是文章思路发展的自然结果、必然归宿。结尾的作用一是收束全文,二是延伸主题,深化主题。好的结尾,能加强读者对全文的感受,得到新的启发。清代学者李渔说过:“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留连,若难遽别。”结尾要形成“豹尾”。豹子的尾巴尽管很细巧,但是坚硬有力,经常用来攻击敌人。引入到文章结尾中,“细巧”指的是文字量要少,“有力”指的是有穿透力,能深化主题。切不可给文章安一个松鼠尾巴,肥肥大大、蓬松无力。
例如,有一个“看图作文”,几幅图的大意是:两人是好同学、好朋友,一起参加了长跑比赛。快到终点时,其中一个被小石子滑倒在地腿受伤,另一个架起他冲向终点。到终点时,受伤者用手一拦,向前一抢,得了第一。可以写这样一个结尾:他们都跑到了终点,却又似乎没有跑到终点。在人生的道路上,他们还将继续跑下去。他们究竟要跑向何方呢?
这个结尾从运动场上的跑道,延伸到人生的道路,提出了道德的取向,深化了主题。
结尾,一不要草率收兵,从内容发展看还不能结束,但偏偏戛然而止,或者干脆没有结尾;二不要画蛇添足,拖泥带水,意已尽而言不止;三不要公式化,表决心,呼口号。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