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改善供给 引领未来中国质量(上海)大会召开背景综述

2017-09-15 12:48◆嘉怿/
上海质量 2017年8期
关键词:品牌创新质量

◆嘉 怿/ 文

质量:改善供给 引领未来中国质量(上海)大会召开背景综述

◆嘉 怿/ 文

质量,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实力、形象,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素质、精神;质量,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民族命运;质量,是民族振兴之道,国家强盛之举。以“质量:改善供给 引领未来”为主题的中国质量(上海)大会将在沪召开。

质量成为经济转型的关键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质量。即使在经济基础薄弱的年代、我国经济以增量扩能为主,几代领导人也都对质量做出过无数重要的论述。改革开放以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不但全面解决了温饱问题,奔向小康,更发展成为全世界公认的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大国,成为国际社会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但随着经济基础的夯实,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要面对的问题和挑战,开始显现并日益突出,经济下行的风险越来越高。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的结果,也是必然要面对和解决的矛盾。中国经济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

不审天下之势,难应天下之物。在十八大上,党中央、国务院做出重大决策,提出“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实现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从而吹响了这次爬坡过坎的嘹亮“号角”。在这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战役中,“质量”便是我们手中的“利器”。

为什么中国经济要破局,“质量”是关键?这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30多年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必然选择。纵观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以GDP增长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和传统发展观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同于以GDP增长为中心,虽然取得了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可喜成就,但也忽视了质量和效益同步发展。从总体上看,国民经济大而不强,资源利用率不高,长此以往,资源不可接续、环境不可承载、经济不可持续,所以必须树立“国家强则质量必须强”的观念,调整思路,将以往的数量、速度型经济增长方式向质量型经济增长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是民生改善、就业比较充分的速度,是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经济活力增强、结构调整有成效的速度,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因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应该遵守经济发展的科学规律,“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中国经济发展既要速度、总量,更要把质量、效益放在首位。这之后,就有了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论述——“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三个转变”是把“推动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的深入阐释和具体拓展,更进一步指明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2013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强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时,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目标。这一战略目标被看成是速度和质量的紧密结合,是十八大“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延续。随后,李克强总理在多种场合推介中国标准、中国装备、中国质量,强调提质增效升级,并指出“提质就是要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从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纵观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几大重要会议,“质量”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已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符。总书记、总理在不同场合关于质量的论述,是我们党立足发展新阶段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新动力。

迈向质量时代的首届中国质量大会

在以质量强国、以效益兴邦的背景下,2014年9月,中国质量(北京)大会胜利召开。李克强总理亲自出席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紧紧抓住提高质量这个关键,推动中国发展迈向中高端。

放权 李克强总理指出,继续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进一步清理、取消和下放相关行政审批事项。但这个简政放权应避免各类部门“一刀切”,而是向经济领域适度倾斜,向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倾斜。因此,要对社会领域的各种评比、达标、认证、收费等事项进行全面评估,该保留或该下放的就保留或下放,其余的则应尽可能取消,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松绑”,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进一步放活市场,带动“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

善管 李克强总理指出,推进简政放权,不是说政府就不管了,而是要放管结合——既要“放活”,更要“善管”。放活,是为了让更多的企业拥有“出生证”;善管,是为了改善监管思路和方式,优化服务,帮助企业锻造“内功”,同时明确“责任清单”,加强对市场的事中事后监管,尤其是对关乎群众健康和安全的产品的质量监管。这有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发展环境,让优质产品畅行无阻,让低劣产品寸步难行,有效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

共治 质量问题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每一个消费者,需要构建质量社会共治机制。因此应该进一步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调动行业组织、新闻媒体、广大消费者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共筑“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浓厚氛围。

这次会议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质量工作功不可没。许多产品的质量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高铁、核电等领域质量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质量赋予了“中国制造”征服全球市场的底气,有了这种质量底气的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耐力和后劲会越来越足。所以,我们必须下决心,把质量问题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质量改革,从攻坚走向深化

经济新常态下的变革大趋势。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总的来说,中国经济的“幸福指数”还须提高。随着人口红利衰减、各种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面临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原因,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供需关系结构性失衡、产能过剩、民间投资乏力、经济内生动力不足、金融风险逐步积聚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举例来说,2003年后,央企改革变得缓慢而艰难,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几大行业,亏损面达到80%,产能严重过剩,但产业的利润下降幅度最大。再看消费领域,我国的产能同样很大,但高质量、高水平的有效供给不足,因而出现了近年来居民出境消费的热潮。一方面,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经济体系的供给侧与需求侧严重错位: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供给侧效率低,无法提供合意的产品。中国供需关系所面临的结构性失衡,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必须推进供给侧改革”。这是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是经济新常态下的一种大逻辑、大格局、大趋势,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无法回避、必须进行的一场变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强化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最终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方法虽然很复杂,但提高的路径很清晰,即解决“经济循环不畅”这一核心问题,构建“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

需求侧主要指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这是GDP的三大组成部分。在经济新常态中,这“三驾马车”因为缺少新的增长点和动力而出现疲态。事实上,它们也只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而非原因,供给侧的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的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创新升级,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供给侧全要素如果能通过创新获得质的优化或提升,就能成为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增长动力,那么在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率的同时,也会带动经济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

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则天下无不可为之事。从2015年开始,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后,正式拉开大幕。改革开放进入“提高供给质量”的新阶段,改革开放、质量工作进一步分解、细化,向纵深发展。

改革不仅是一个名词,更是一个动词。让改革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是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应有之义。2016年中央经济会议提出,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会议为实体经济发展提出了三个关键词——质量、品牌、创新。

从攻坚之年走向深化之年。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做出了全面部署。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综观陆续召开的地方两会,不约而同地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首要工作,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成为各地施政的一个重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不断扩充,共识进一步增强,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不断深入。

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阵阵寒流中,中国经济一路爬坡过坎,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的“十三五”开局答卷:GDP首次迈上70万亿元台阶,仍为世界经济增长第一引擎;增速达6.7%,对全球增长贡献率达39%,二者均继续名列世界前茅。

环顾国内,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发展的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2016年,消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率为64.6%,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51.6%,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5%……

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攻坚之年走向深化之年,在坚持党中央提出的“稳中求进”总基调下,“三去一降一补”取得初步成效;在简政放权等政策推动下,创业、创新热情高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市场活力进一步提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彰显、百姓获得感不断提升……

追求质量发展永无止境,建设质量强国任重道远,但一个自信而笃定的中国正在前行的道路上砥砺奋进。

深化改革中的中国质量(上海)大会

一切伟大的事业,总是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不断推进。从十八大到即将走来的十九大,中国经济走向了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的战略性转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提高供给质量的理念也深入到每个行业、每个企业心目中,重视质量、创造质量成为了一种社会风尚。

今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对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提出新要求、做出新部署,谋划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动员令。

站在新的起点上,2017年9月我们即将迎来中国质量(上海)大会。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是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精神,这次大会借鉴美国、欧盟、德国等国家(地区)的做法,通过召开国际性质量大会,交流先进质量管理经验和方法,帮助企业通过质量提升提高竞争力和效益,完善政府质量治理政策措施,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会议正式代表约600人,其中邀请的国外嘉宾约300人。会议将围绕“质量:改善供给 引领未来”主题,聚焦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率等议题进行研讨,交流国际质量发展的最新趋势,展示中国质量发展的最新成就,推广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导全社会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进入“质量时代”。

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是世界经济、金融中心城市,有着良好的质量发展基础和深厚的质量文化底蕴。近年来,上海以“质量和创新”双轮驱动,开始了新一轮的质量高地建设,加快实施质量强市战略。

上海浦东新区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不仅成为上海的新兴高科技产业、现代工业基地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开发区,浦东新区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承担着中国对外开放窗口的重任,也是中国改革创新的试验田,还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积极发挥了其对全国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应对经济全球化深度调整、深入发展,主动适应对外开放环境深刻变化做出的重大战略,担负着推动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建设、提升制度性话语权的重任,是我国向世界扩大全方位开放的一个风向标。制度创新是自贸区的核心任务,由此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服务全国的发展。

我们的这个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寄托着上海“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的愿景。它具有三层内涵:一是对标全球影响力;二是聚焦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是要体现出中心城市的优势和功能,发挥带动作用、辐射作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根据城市规划,积累了厚实底蕴的上海也正在努力从“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打造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中国质量(上海)大会在沪举办,将进一步激励上海勇当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敢为创新发展先行者,在质量高地建设方面走在前列,也将进一步把中国质量的影响力扩大到全世界。

猜你喜欢
品牌创新质量
“质量”知识巩固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品牌包装设计中的色彩研究
从电影到品牌:看黄渤的“品牌化”之路
旅游经济
电子商务环境下品牌建立探讨
质量投诉超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