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穿袍子不愁遇不着亲家

2017-09-15 09:39刘甲凡
特别健康 2017年8期
关键词:把戏热水瓶袍子

◎刘甲凡

常穿袍子不愁遇不着亲家

◎刘甲凡

“常穿袍子,不愁遇不着亲家”,是烟台人的一句常用俗语,与“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有着近似含义。说是早年间,某村有个伙计,要到集市上办点事。庄稼人没那么多讲究,就穿着平日里干活的破旧衣服去了。他刚到集市就遇上亲家,亲家的家境相对不错,做着牲口行的经纪人,穿的是长袍短褂、体体面面。俗话说“亲家亲家,见面蹲下”,可往跟前一凑,上下一打量,他那身破旧衣服和亲家的光鲜穿戴形成鲜明对比,让他尴尬得无地自容。略一寒暄,就匆忙道别了。回家后,他对老伴说了事情的经过,并一再叮嘱老伴:“咱闺女还没嫁过去,千万不能叫亲家瞧不起咱,咱以后去赶集也要把新袍子穿上。”他老伴说:“你知道亲家哪天去赶集?”他想了想说:“每次去咱都穿着,还用发愁遇不着吗?”

这个小故事风趣幽默、通俗形象,经年累月口口相传,“常穿袍子,不愁遇不着亲家”,就成了一句民间常用俗语。但从搜集到的资料看,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都是作为贬义词来用。如果用作褒义,就有点词不达意。

生产队那时候,我们村有几十亩苹果园,除了几个果业技术员,常年还有一个60多岁的老伯看园子。每年入了秋,不管天气冷热,他都会及早穿上一件破旧的大棉袄,臃肿得让人发笑。虽然有点不合常理,但他说自己年龄大了畏寒,别人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有一天傍晚,他在跨一道沟渠的当口,不小心摔了一跤。沟渠里有块大石头,正好硌在他的腰上,当时就不能动弹了。等大伙去搀扶他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骨碌碌”从他怀里滚出一堆苹果。到这时,他多年的把戏才算是露馅了。原来,他在那件棉袄里面的大襟上,一边缝了一个长长的大布袋,每次能装十几个苹果,从外表什么也看不出来。他就是利用看果园的便利条件,玩起了“老鼠搬家”的把戏。大伙粗略算了一下,一个秋天下来,他就能搬回家几百斤苹果,还不显山不露水。事情败露后,他不得不灰头土脸地接受了处分,丢人现眼。后来,每当村里人说起这种事,都把他当作“常穿袍子,不愁遇不着亲家”的典型实例。

这样的事例还有好多。上世纪80年代末,县属某工厂有个女工,钻了管理制度的漏洞,长期盗窃车间的黄铜加工件。她的行窃手段很特别,每天上班时提着一把热水瓶,放在工作台下,趁着他人不注意,就把一些小铜件顺了进去。下班时到开水房打满水,就大摇大摆地从门卫的眼皮子底下走出去了。那时候工人的工资很低,每个月也就是几十块钱,可她“老鼠搬家”的非法所得,远远超过她的工资了。也算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有一次,她刚把一壶水打满,不知什么原因,热水瓶“砰”的一声炸开花了,她的所作所为一下子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她自然受到了应得的惩罚,工厂也以此为反面教材,对工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常穿袍子,不愁遇不着亲家”这句话,也赫然出现在宣传材料上。

透过以上的事例不难看出,“常穿袍子,不愁遇不着亲家”这句话,实际上也是一句劝诫世人的箴言。记得陈毅元帅有一首令人振聋发聩的《七古·手莫伸》:“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和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两者之间虽有雅俗之别,但所要表达的意思都差不多。

摘自《烟台晚报》图/刘刚

猜你喜欢
把戏热水瓶袍子
刷爆了
刷爆了
月 夜
狐狸的把戏(续编二)
狐狸的把戏
住在袍子里的自在时光
一件魔法袍子
A businessman and his donkey
为什么热水瓶可以保温?
春天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