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的文化 耳的文化

2017-09-15 09:50金文学金英兰吕文辉
特别健康 2017年8期
关键词:空海经常出现韩国

◎金文学 文 金英兰 吕文辉 译

口的文化 耳的文化

◎金文学 文 金英兰 吕文辉 译

我的一个中国朋友K陪一个日本人N在中国游玩了几天,回来一见到我就说:“哎呀,累死了!”我问他原因,K回答:“我带着N旅行,却始终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什么,真是很累!”

我和日本人N也是很好的朋友,N也出人意料地说很累,说K的话太多,要边听他说话边附和,怎么会不累呢!

据N讲,日本人很难真正地与话多的中国人交往。日本人与韩国人之间也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中国人、韩国人在与日本人交往时会感到很累呢?要想解答这个问题,只能从文化差异上寻找答案。

中国有“口才好”的说法,韩国也有“口才好”“有口才”“演说家”之类的说法,两国都没有“听才好”的说法。但是日本有“善听”的说法,意思是倾听的能力强,善于听人说话。

如果说日本人善听是“耳的文化”,那么韩国人与中国人善说则是“口的文化”。中国人与韩国人在听对方说话之前,常常先把自己的主张摆出来,试图借此压制或说服对方。

韩国的电视剧中经常出现为说服对方而展开舌战,而日本电视剧中则很少有那样的场景,甚至给人太静的感觉。大概因为日本人不愿说话而更喜欢听对方说话,所以中国人和韩国人认为想猜透话少的日本人的内心十分困难。

日本人这种“耳的文化”充分发挥了其善于倾听的才能。日本人就是通过不声不响地学习中国文化和朝鲜半岛的文化,并把它们消化吸收为自己的东西,才创造了新的日本文化。

据说,中唐时,到中国留学的日本名僧空海听讲时精力特别集中,因此,中国青龙寺高僧慧果尽管门下有很多中国弟子,仍然把密教(佛教流派之一)的奥旨传授给空海。

“耳的文化”要求放低自己的姿态,谦虚地吸收其他文化。与此相对,“口的文化”不以听别人说为重点,而倾向于把自己的东西传播出去、教给别人。

因为有需要教的,所以产生了“口的文化”;比起教来,需要学的东西同样不少,所以形成了“耳的文化”。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长期奉行所谓“和魂汉才”的策略,努力向中国学习。近代以来,则是“和魂洋才”,转而学习西方文明。有一个能体现日本人学习本领的故事。当时,日本人从德国进口了精密机器,德国人得意扬扬地说:“日本人知道了这种机器的先进功能后,一定会继续来订购的。”但是左等右等,日本人也没来订货。德国人大惑不解,跑到日本一看,原来日本人早就研究制造出了新的机器,而且比德国货还要精美。

这种“耳的文化”造就了今天的日本。

摘自《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

山东人民出版社 图/杨树山

猜你喜欢
空海经常出现韩国
跨空海界面磁感应通信特性分析及应用
电影《妖猫传》与《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中空海入唐后的比较
韩国“第一步”
聚焦韩国大选
在韩国走马观花
日本有个“唐玄奘”
空海协同的立体防线
中考中的二次根式“规律”题
避开“整式的加减”的雷区
山村惊魂怪泉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