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美食的“排队经济”
WANG HONG MEI SHI DE PAI DUI JING JI
近日,“喜茶”“鲍师傅”等一大批网红美食店被曝出钱请“黄牛”排队制造生意火爆的假象。有“黄牛”在媒体暗访时表示,上海某家“喜茶”开业第一天就找了300多人假排队,“鲍师傅”开业第一天则找了70多人。
这两年,每隔一段时间,总有几样东西几家店、某条马路某个景点,顶着“网红”的帽子引发排队热潮。其中,尤以餐饮界“网红”表现突出。排队5小时买杯奶茶,再排5小时买份糕点,各种爆款层出不穷,相继刷新排队时长。而当排了很长时间的队,终于买到网红美食时,消费者的行动往往出奇地一致:拍照,发朋友圈和微博。不知不觉间,他们已自发成为新时代下网红店的品牌代言人。
在新网红店崛起的同时,却也有不少知名网红餐饮店相继关门。“水货”“小猪猪”在郑州、深圳相继关闭;红遍健身圈的“色拉日记”宣布停业;未开业就先红的“kumacafe”,在上海试营业后就被吐槽;“雕爷牛腩”“黄太吉”渐渐没了声音……
“几乎每年都会有一两样产品成为市场热点,快速升温成为人气美食,但又快速降温……”经营着三家针对不同人群的小吃品牌店的陈文质说,“流行产品死掉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品类的单一性和制作的高度可复制性。”尽管包含了颜值、情怀、社交传播,昙花一现却成为大多数网红美食的宿命。
潮流终究过眼云烟,品质方能历久弥新。
眼下,火爆的排队长龙高频地出现在热闹的街头,其实质是商家利用营销手段引发消费者对产品的关注。这本无可厚非,但却不能因此放松对产品本身品质的要求。火爆现象只是一时的喧嚣,消费者亲身实践后的评价才是可持续的关键,只有表里如一、品质优良方能促成良性发展,获得长远效益。否则,尽管眼下“门庭若市”,也终免不了时间淘漉后的“门可罗雀”。
倡导理性消费,不可盲目从众。
蜂拥的人群营造出商品紧俏的表象,朋友圈的密集转发引起人们对商品盲目的期待。面对热闹的表象,我们需要理性分析、冷静看待。消费者盲目跟随人潮,既容易丧失对商品的理性认知,也无益于商品本身的自我提升,最终不利于消费者真正获取价廉物美的产品。同时,个体是具有差异性的,从众心理会逐渐使个体丧失应有的判断,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变得人云亦云、亦步亦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