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吴士飞
老年人如何远离投资诈骗
文 吴士飞
老年人是投资理财风险防范最弱的群体,投资理财知识缺乏,获取市场行情信息的渠道窄,再加之耳根软,爱贪便宜。而一些不法份子就利用老年人的这些“特点”,将他们定位投资理财诈骗的目标,利用高利息回报为诱饵,把老年人一生积蓄的养老钱以理财的名义收入囊中,等老人需要用钱要去支取的时候无法兑现,才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当诈骗团伙把目标瞄准老年群体,老年人该如何守好自己的“钱袋子”?
虚报理财产品收益
诈骗团伙在宣传理财产品时会提到该产品的收益分为静态收入和动态收入。静态日收入为投资额的1%,比如投资1万元,每天就收入100元,3个月本钱就能翻倍。动态收入是指投资者因推荐其他人投资而获得的10%的提成。事实是,在大的经济环境都呈现颓势的情况下,几乎没有企业有能力承担得起这么高的投资回报。
包装理财产品的“出生”
很多诈骗团伙为了使自己理财产品更加能让老年人信服,会使用“民族大业”“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等字眼对理财产品的出处进行包装,通过捏造权威机关的背书行为打动老年人。实际上,我国大量存在的是在国家法律框架内发行的债券、公募基金、银行理财、券商集合理财、私募基金和信托计划。合法的投资理财产品不仅在各机构官网上可以进行查询,在行业网站以及各大门户网站的经济频道也都可以进行查询。如果只有一个渠道或者没有渠道可以进行查询,只是通过口口相传的“产品”,其是骗局的概率很大。
只提预期收益
不仅针对老年人的投资理财诈骗团伙,还有相当一部分个人、银行网点、保险机构在向老年人推销投资理财产品的时候,都只提“预期收益率”。而“预期收益率”只是一个未必能兑现的许诺,具体总要看产品到期后公布的实际收益情况。越靠谱的机构,月会把“预期收益不等于实际收益率”印在合同或者宣传手册上,而不靠谱的机构只会强调,预期收益率就是投资者最后一定能拿到手的钱。
易受“小便宜”诱惑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诈骗者夸大某种药品或食品在治疗疾病或强身健体方面的功效,同时虚构自己具有医疗专业背景来骗取老年人的信任,诱骗老年人投资。还有以互联网和炒贵重金属两种因素叠加来诱骗投资人的案例,被告人通过互联网软件虚构贵金属交易,同时人为操作“价值曲线”,给被害人营造出投资不断盈利的假象,诱骗老年人不断追加投资。
投资理财骗局之所以屡屡得逞,主要原因包括老年人易受高利息、小便宜的诱惑,缺乏合法投资理财渠道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把老年人送进投资理财陷阱。
常见的“小便宜”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送,即为老年人提供多种廉价免费物品,例如卫生纸、洗衣液、鸡蛋等;二是玩,即组织老年人外出游玩,活动基本选择在市区附近的免费公园或景点,大多提供免费的车接车送,还会送水送饭,距离远的会收取少量费用,给老年人营造出不谋利的感觉;三是情,即对老年人打“感情牌”,逢年过节电话问候,天冷天热短信提醒,月底周末定期家访等,让老年人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因此深陷其中。
身心脆弱
犯罪学家汉斯·冯·亨蒂希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曾指出,“老年人握有大多数的累积财富和财富给与权。同时,他们身体虚弱、精神衰弱。财富和身心脆弱的共同作用使得老年人处于危险之中。”
北京市某律师事务所主任佟丽华分析:“老年人容易受到欺诈,有两个背景,一是老年人自身受经验、知识、时代变化这些因素的影响,对新近发生的理财问题、欺诈问题了解较少。第二,老年人手中往往有一些积蓄用于养老,这些钱如果受到欺诈,往往导致老年人的生活受到根本性的改变。”
老年人投资理财一定要慎重考察所谓的“项目”,实物查看,实际体验。同时,投资理财要看收益,高收益即意味着高风险,老年人要去银行进行正规的投资理财风险测评,并根据测评结果选择合适的投资项目。此外,投资理财须谨慎,切莫贪恋小便宜,不能为了免费物品、免费旅游、免费亲情而放松警惕,导致“本末倒置”。另外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投资前先调查
骗子的骗术能够成功很多时候是由于人们不愿意做投资前的调查。仅通过向上门宣传的人询问更多的信息来做决策是不够的。一个明白的投资者要懂得花时间做独立的调查,或者在投资前和家人朋友商量。一定要懂得投资的是什么、投资过程中的连带风险及所投公司的历史背景。
了解投资公司背景
在投资前一定要对公司的业务及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充分了解。在购买任何股票前,要对该公司的财务状况有所了解,有必要时可以联系相关监管机构进行查询。永远不能单凭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留言板上的消息或公司发布的新闻作为唯一的调查依据。
了解理财产品销售人员
投资前花些时间了解兜售投资产品的人,即使事先就认识这个人。一定要事先确认这些销售人员是否具备销售相关产品的许可,或他们所在的公司是否与监管机构、投资者存在一些纠纷。
不要从表面判断一个人是否正直
精明的骗子往往善于伪装,他们可以让最没有价值的交易听起来像“一桩完美交易”。他们很清楚表面上的专业举止加上礼貌的举动、事先搞好关系都可能让老年投资者接受自己的建议。
小心送上门的信息
如果收到了主动送上门的关于某家公司的传真或电子邮件,或在留言板上看到宣传这家公司的信息,但是没有其他独立来源获取该公司目前的经营状况,这时候就要当心了。很多骗子使用电子邮件、传真和网络发布信息宣传不受欢迎的股票,制造出一股购买热潮哄抬股价,好让他们卖掉手中的股票。一旦他们抛掉了手中的股票,停止了对该公司的宣传,股价很快就会跌下来。更要小心不认识的人向你推荐国外的“离岸”投资。如果把资金投到海外,一旦出事,想要知道发生了什么或者了解资金的去向就变得更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