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鸟丝路传奇
“丝路行”
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涉及65个国家和地区,我们会在新栏目“丝路行”中为读者带来沿路国家和地区最美的人文景色。
龙凤在汉代扮演的角色,最有意义的还是四神。四神中的朱雀,也有凤之名,虽然汉代人极少称它作凤,但却不是绝对没有的事。当然,四神里的龙凤,两者间的联系并非是通常理解的那样,而是有明显的不同。四神之外的龙与凤,有着不一样的象征,没有了方神的职掌,却与凡界有了更多的关联。
四神体系在中原有时空特点,有过一些变化。在中原以外,四神体系也有传播,变化更是不可避免。我们要特别提到丝绸之路,寻找四神体系向西的传播轨迹。
提到丝路,我们首先就会想起张骞。30岁的张骞自长安出发,10多年后经历千辛万苦回到长安,带回西域各国风俗和物产的许多信息。五年后张骞率300人探险队再次西行,他派遣的副使足迹遍及中亚、西南亚各地,最远的使者到达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和北非。这是2000多年前的故事,丝路开通,中西物产与文化交流一路绵延。
2000多年后,在丝路上曾经的一座绿州尼雅,一支考古队为着考察那一条张骞曾经行走过的路,在那里奇迹般发现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绵。考古队里有一位北京大学的考古学教授,名字叫齐东方,他随身带着五星红旗,就这样,带着五星红旗叫东方的齐教授见证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绵的出土。又一个具有浓厚传奇色彩的考古发现,这个故事引出了更多的故事。
丝路通有无,往来成古今。“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刚出土时,震惊了在场的所有考古人,发现公布后引起广泛关注。
汉代瓦当上的四神图像
甘肃敦煌佛爷庙晋墓出土画像砖
汉代画像砖上的四神图像
新疆尼雅出土“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
研究者对织锦的大体的描述是:“织锦以宝蓝、绛红、草绿、明黄和白色等五组色经织出星纹、云纹、孔雀、仙鹤、辟邪和虎纹”。其实这些神兽神鸟,约略是汉代时普遍的四神信仰图案,而那一列文字写出了祝祷家国安宁的祈盼,文义与图义相得益彰。织锦上有孔雀、仙鹤、辟邪和虎纹,带有凤冠的孔雀显然是凤鸟,辟邪应为飞龙,那这些神兽神鸟,就是四神,而且是含有玄鹤的四神系统,这与海昏侯衣镜上的漆书文字吻合。
汉晋时期四神信仰的西传,在丝路上还可以找到更多的考古证据。
例如甘肃敦煌佛爷庙晋代墓葬的发掘,墓葬规模并不大,墓主身份比较低,随葬品多为陶器,也有漆器、铜器和铁器,出土画像砖数量较多,内容非常丰富,最典型的是四神画像砖。四神画像砖画面线条流畅,四神刻画非常有气势,青龙和白虎的肩部还绘有双翼。一般是将青龙和白虎砖镶嵌在墓门门楼两侧,青龙居左,白虎居右。朱雀与玄武砖一般相对应地镶嵌在墓门照墙的上、下部位,正合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方位。特别要提到的是,朱雀采用疏密错落的线条表现出轻张的双翅,头上有高冠,身后是长长的尾翎,正是凤鸟的形象。
汉以后至唐代,丝路交通影响越来越广,有许多的文物见证了逝去的历史。例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唐青釉凤首龙柄壶,正是一个独特的见证。壶高41.3厘米,通体施青釉,造型和纹饰都很奇特,壶盖与壶口吻合成凤首形状,壶形看似亭立的凤鸟。壶侧从口沿顺肩而下的壶柄塑成龙体,龙口衔住壶沿,前肢撑于壶肩,后肢立在底座上。
我们注意到,让龙凤同在壶上出现,这是汉代前后开始形成的传统龙凤艺术形式,这是中国的龙与凤。不过由细部装饰看,上下出现的联珠纹会使人会联想到,这是受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工艺传统图案的影响,这恰是丝路东西文化交流的一个生动例证。
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夫妇合葬墓出土鎏金银胡瓶及细部
故宫博物院藏唐代凤首壶
六朝至唐代,由丝路传入一种波斯鸟首壶,它新奇的造型催生出唐青瓷、白瓷及三彩釉陶的凤首壶,这一件青釉凤首龙柄壶是最为精美的代表。壶体吸取了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的造型,使用了联珠、卷叶、忍冬以及胡人舞蹈等具有波斯及西亚文化因素的纹饰,葡萄、星星、月亮等又与传统希腊酒神节有关,特别是又融入中国传统的龙凤装饰艺术,中西文化交融于一器,精妙绝伦。
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在中国考古中也有出土,1983年宁夏固原原州区南郊乡深沟村李贤夫妇合葬墓中就发现这样的一件鎏金银胡瓶。
银瓶高37.5厘米,银体鎏金,环形单柄,柄上铸一头戴软冠高鼻深目的人头,瓶口为鸭嘴状。长颈,颈腹相连处有一周联珠纹,腹与底座连接处又有联珠纹一周,底座边缘也联珠纹一周。中腹有六个半浮雕人物图像,表现的是古希腊神话传说故事“帕里斯裁判”和“特洛伊战争”。银瓶人物故事源于希腊,体现了中世纪西方古典艺术对东方的传播。
这类金银器原本是萨珊王朝贵族的酒具,由丝绸之路流入中国,被研究者称为“丝路瑰宝”。银瓶的持有者李贤(502~569年),北魏、西魏、北周三朝为官,为北周西陲的守护神,为丝路畅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墓中出现西亚舶来品鎏金银瓶,让人觉得并不意外。用唐青釉凤首龙柄壶对比这件萨珊胡瓶,它们的相似也让人不觉得意外了,这是丝路上的一道美丽风景。
在西安唐墓壁画上,我们见到女子提壶举杯饮酒的图像,她纤手提起的正是一只胡瓶,这只胡瓶看似薄胎的银瓶,这说明用胡瓶酌酒,在那会儿的上流社会已经是一种时尚了。
丝路上东西文化交流,也包括技术交流,故宫博物院藏品中的一件画珐琅丹凤纹盖碗,就是东西方技术交流的一个结晶。这是一套宫廷茶具,盖、碗和托盘上用鲜艳的珐琅彩绘出飞翔的彩凤,全器华贵至极。
画珐琅俗称作“洋瓷”,据《明史·外国列传》记载,印度卡拉拉邦北岸的一个古里国,献给中国皇帝的礼品中有“拂郎”制品,拂郎就是珐琅。从那以后,明清两代的帝后们,视珐琅器为至宝至爱,这是异国情调的魅力之所在。
故宫博物院藏画珐琅丹凤纹碗
明代金属胎起线珐琅制品,称作“大食窑器”。金属胎画珐琅器,是17世纪中叶在西方传教士呈进欧洲画珐琅的影响下,于康熙年间在宫廷内珐琅处开始烧造。后又聘请法兰西画珐琅艺人到京烧造画珐琅器,器之式样和图案主体为中国风格,成就出一种东西融合式的工艺品。
雍正年间形成内廷珐琅处和广州、苏州三大画珐琅生产中心,产品各有特点,精品均需上贡内廷,因此故宫的藏器全面反映了清代金属胎画珐琅的艺术成就。
中国几千年的龙凤文化,就这样也不断融汇了外来的技术与文化,更加光彩绚烂。■(摘自“器晤”公众号)(编辑/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