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俊武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技术生在社区职场环境下的培养与探索。方法:此次实验选择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生32名,培训学生的社区康复技能,将社区康复特点充分融于教学实践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不再拘泥于学校学习,引导学生走向社区、家庭,使其积极参与各项教学实践活动,确保社区康复服务工作均围绕以患者为中心的康复医学理念展开;分析总结各项实验数据。结果:超过90%的学生认为学习收获大;而超过70%的学生都掌握了各项社区康复技术;超过75%的学生可对家庭资源进行全面评估;所有学生都可建立康复档案;超过80%的学生可与医患有效沟通;超过70%的学生可制定科学合理的适宜康复训练方案。结论:将康复治疗技术生置于社区职场中培训其社区康复基本技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教学实践活动,可促使学生将专业技术与社区康复充分结合,可以此将全科医学理念有效融于社区康复服务工作中,打破了传统康复治疗技术教学的壁垒,提高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对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康复治疗技术生社区康复职场环境康复医学可帮助病伤残者恢复正常功能,而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对高素质康复医疗人员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新课改的持续深化使得人们对康复治疗技术生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康复治疗技术教育现处于发展中阶段,教育教学体系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探讨康复治疗技术生在社区职场环境下的培养与探索,提出科学有效的康复治疗技术生教育教学策略,推动我国康复治疗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此次实验选择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生32名,其中男生8例,女生24例;学生年龄均于18~21岁之间。
2.方法
让学生于暑假和双休日参加相关的培训与实践;将学生以4人1组共分为8组,1周为1组学生进行培训,并安排其于社区职场环境中展开各项实践,共对学生培训1年。
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包括:指导学生与患者沟通,并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指导学生对患者及其家属展开健康宣教,教会学生各项康复治疗技术;指导学生以ADL评定量表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并全面评估患者的家庭资源,为患者建立相应的康复档案。
4.实践形式
2015年7月-2016年8月,学生按组分批至宁波市鄞州区洞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中心进行实践;教师先对来实践的学生们集中培训2天,带教教师要耐心对学生进行指导,待培训完毕后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考核,根据学生所获考核成绩,再给予相应的教学,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掌握了基本康复治疗技术;之后再将8名学生分为2组,其中1组留在社区医院康复中心进行相关实践,另1组学生则由教师带进社区与家庭。2组学生每隔2天交换,确保每组学生均负责2户家庭,学生要完成心理疏导、家庭康复评估、家庭康复训练、患者家属的康复指导、建立康复档案等项工作。
5.评价指标
评价比较学生社区职场环境下实践教学后相关技能掌握情况,包括社区康复技术、家庭资源评估、康复档案建立、医患沟通技巧、康复方案制定等方面情况。
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6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以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结果。以该社区医院康复中心自拟问卷调查学生的实践效果,其中超过90%的学生认为学习收获大;而超过70%的学生都掌握了各项社区康复技术;超过75%的学生可对家庭资源进行全面评估;所有学生都可建立康复档案;超过80%的学生可与医患有效沟通;超过70%的学生可制定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方案。32名学生社区职场环境下实践教学后各项技能掌握情况,见表1。
(2)讨论
我国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社区康复亦显得发展缓慢,而病伤残患者多是依赖专科医院的专业治疗,通常接受康复治疗技术康复的患者均可达到预期的康复目的,这对患者及其家属有着极大现实意义。
我国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其缺乏统一规划,我国康复医疗教育下人才素质及技能与国际标准差距较大,各个层次的人才素质参差不齐,培养缺乏全面、系统的计划与体系;康复治疗技术教育实践性未能落实,实际教学中学生缺乏相应的实践条件与机会,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不平衡,学生面对患者的操作能力低;师资队伍不专业,我国康复治疗技术教育中的诸多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有些教师仅是接受过培训的人员,其并没有相应的实践经验,自身知识构架不完整,造成康复治疗技术学生培养不系统,教学质量偏低。为此,此次实验根据康复治疗技术生的实践效果,将教学及实践充分结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壁垒,引导学生主动走向社会与家庭,给予患者更好的康复治疗,让学生于各项实践教学活动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与综合能力。
教学结合是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而高职高专院校为卫生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但我国许多医学类院校中并没有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亦没有相应的实践类课程设置,这也是我国社区康复发展缓慢的关键,或是院校中设有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但缺乏有效的实践课程,教学与岗位需求不平衡。此次实验中的教学安排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强调社会需求分析的重要性,可让患者于社区中得到适宜的康复治疗,尽可能的恢复其残存功能,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肢体、言语、认知、情感、心理等方面功能,降低了残疾对社会、家庭造成的各方面负担,患者治疗费用可有效减少;此次实验中强调教学做一体化,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壁垒,将康复治疗技术充分融于社区职场环境中,让学生在此环境下展开各项实践,指导学生对患者开展家庭康复训练,对其家属展开健康教育,并为患者建立相应的康复档案,教给学生科学有效的康复治疗技术,充分体现了全科医疗连续服务的特点。此种康复治疗技术教育将人才培养与教学做一体化有效结合,突出了社区康复的特点,学生亦可于实践过程中学习各项理论知识并予以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岗位适应力,推动社区康复事业进一步发展;此次实验中突出人文关怀由始至终的贯穿,通常病伤残者均是长时间患病,大多数患者具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康复治疗人员要耐心的对患者进行治疗,温柔的与患者沟通。实验中对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进行了技巧性培训,让学生懂得与患者沟通时,适当的给予患者心理安慰,或是患者疼痛时与患者握手、肌肤接触,以便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学生康复治疗过程中均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理念。此种教学方式可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并可将学生的工作热情充分激发,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职业习惯,让学生感受到该职业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顺利的进入康复治疗师角色,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让患者对此项工作更为满意,给予患者良好、有效的康复治疗,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健康。
二、结语
此次实验结果显示,学生大都觉得收益良多,学会了诸多社区康复技术,并可对患者家庭资源进行全面评估,再根据患者病情建立相应的康复档案,能够及时顺利地与医患沟通,为患者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以便帮助患者尽早康复,参与家庭乃至社区活动。
综上所述,康复治疗技术生在社区职场环境下的培养效果良好,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康复治疗技术水平与综合能力,能帮助学生毕业后更好的适应岗位,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推动康复治疗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晓燕,顾志刚.康复治疗技术人员岗位能力需求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15,7(14):110-112.
[2]孟晓旭.新型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J].卫生教育,2015,3(42):48-49.
[3]郝艳青.层次分析法在构建继续护理学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4,(16):2034-2037.
[4]张颖.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高职院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4,(05):62-65.
[5]苏红.高职社区康复专业“分段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重庆医学,2013,42(25):3069-3071.
[6]仇嘉禾,郭琪.任艷苹.关于我国社区-家庭康复医疗现状与模式建设的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7):661-663.
[7]郭根平,江玉权,戎佳晶.社区康复项目化管理对脑卒中患者社会功能恢复的影响[J].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2):108-110.
[8]章亚文.医院医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完善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7):1179-1180.
本文系浙江省2015年度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岗位胜任力下的《社区康复实践》课程创新与实践(kg2015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