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俊芳
童话《小王子》诞生半个多世纪以来,清澈了无数读者的心灵。而电影《小王子》则将这一童话故事置于现实世界的教育背景之下,把其中隐含的教育意蕴凸显了出来。不仅是成人世界与童真世界的对比,也是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对比。在教育的量化与质化、传承与突破、成才与成人、实用与博雅之间如何做出选择,教育的目的、方式和理念究竟是什么,《小王子》以纯净的语言、恢弘的想象、传奇的经历和哲学的深度在这些方面给现代教育以深刻的思考和启迪。
电影《小王子》教育意蕴量化质化实用博雅一、引言
包含教育意蕴的文学作品自古有之。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德国哲学家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等,都闪耀着超越时代和国界的光芒,给人类的教育带来无限的启示。相比之下,圣·埃克苏佩里的著名童话《小王子》虽然曾被许多西方国家列为教科书使用,却很少被看作是教育类的文学作品。但实际上这本“写给成年人”的童话中却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电影版的《小王子》是由曾导演《功夫熊猫》的马克·奥斯本执导的。开头的一幕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个由童话故事改编的电影:入学面试、学习计划、学区房、孤独的老人、单亲家庭、急功近利的母亲……完全是现代教育的真实写照。
电影将童话中内隐的教育意义凸显了出来:增加的人物“小女孩”和妈妈将故事背景一下子拉到了現实世界,也把这部作品隐含的教育意蕴以更加鲜明、更加外显、更加突出的形式表现了出来。整个电影在小女孩与其母亲组成的现实世界和飞行员与小王子组成的童话世界之间往来穿行,形成一个成人世界与童真世界的对比,同时也是教育现状和教育理想之间的对比与思考。
二、量化与质化
“我一直想和别人分享他的故事,却始终未果,说不上是为什么。也许是这个世界太像大人太成熟。”这个世界似乎只对数字感兴趣,每天的早间新闻会列举一大堆数字:“今天的头等大事,数字经过整理计算再计算。被记载在纸张上送往银行,安放在上锁的抽屉里。”当电影的主人公小女孩出场时,她没有名字,只有一个代号“017”。妈妈在对她的面试进行指导时,也是告诉她“调查数据显示,如果面试官有意录取你,他们就会问那个问题。”
“当你告诉大人们你有一个新朋友时,他们从来不问那些最重要的事情。他们从来也不会问:‘他的声音听起来像什么?什么游戏是他最喜欢的?他收集蝴蝶标本吗?他们问的是这些:‘他多大了?有几个兄弟?体重是多少?他父亲挣多少钱?他们以为只有从这些数字中才能了解朋友的一切。”
这个世界的确变成了一个数字的世界,银行账号、存款额、取款密码、电话号码、准考证号、考试成绩、工作业绩……人们依赖数字,也被数字所捆锁。电影中多处情节背后都有一个充满数字的背景音:市场调研、数据分析、计算公式……
当代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被数字所左右。评价一个学生的标准不是他个人品质如何,有何爱好与潜能,而是他考试得了多少分,得过多少次奖项,赢过几场比赛。评价一个老师的标准更是与数字密不可分:他有多少个学位?职称处在什么水平?至于他多么热爱学生,多么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每天的教学工作,如何用自己的品格塑造着学生的品格……这些描述在职称评定中没有任何说服力。官方需要的“支撑材料”是:该教师所教的毕业班升学率是多少?其中考入重点大学的是多少?所教课程在该地区与同水平的若干所中学的平均分相比高出几个百分点?三年时间内发表了几篇论文?其中有几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几篇被SCI数据库收录?总字数是多少?
即使是思想品德教育,也必须用量化的手段来表示,如“每周和学生面谈10人次,并利用QQ、短信或微信等平台和学生交流67人次,总计达1320分钟,有效阻止了3起青少年犯罪案件和5起中学生自杀事件。”在教师的述职报告或评估材料中,任何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描述性字眼都是不规范的。甚至“左右、大约”这样的字眼都不允许有,一定要用精确的数字来说话。发表论文也越来越倾向于定量分析和实证性研究,令人眼花缭乱的数据和分析表即使在人文学科也大行其道。
“严谨的精确性是科学的特点……西方智者的这些素质造就了西方发达的科学。”数字固然重要,但是并不能反映全部的事实。人们很容易被所谓的数字所蒙蔽。当整个世界都在“用数字来说话”,必然造就一批人“用数字来撒谎”。而且“现代科学正朝着综合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当代许多交叉学科、综合学科的大量出现,表明只凭西方的细节分析和精确判断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中国的整体综合和模糊判断的思维方式去把握现代科学中出现的许多错综复杂的情况。”
如今热闹非凡的“大学排名”和教育中的过度量化也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抗议:“‘大学是否世界一流,除了可见的数字(科研经费、获奖数目、名家大师、校园面积、师生比例等)外,还得看其对本国社会进程的影响及贡献。”因为“数字是很容易造假的。”而且会使教育工作者在“潜意识里,着力于生产‘有效数字,必定扭曲办学方向。”“此举将泯灭上下求索,特立独行的可能性。”
在各种量化指标和“排行榜”的诱惑与催逼下,大学校长及教授们明显地将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放在所谓的科研而非教学上。理由很简单:大学教学很难用量化指标来衡量,因而无法直接参与评估。而“学生满意率”调查更是人为操纵的后果。
电影中的小女孩和妈妈也是这种“排名”的牺牲品。否则,她不会在母亲的催逼下,那么热切地想要进入“沃斯学院”。妈妈也不至于不惜重金、甘心承受搬迁之苦购买“学区房”。
“假如你这样对大人们说,‘我看到一座美丽的房子,是用玫瑰色的砖盖的呢。房子的窗户上有天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他们对这房子就不会留下一丁点的印象。你不得不对他们说:‘我看见一座价值十万法郎的房子。然后他们就会发出赞叹声:‘哦,那是多么漂亮的一座房子呀!”
当数字和谎言成为习惯,人们便距离真理与美好越来越远。美国新人文主义欧文﹒白璧德强调,大学的目的,就是“在这个量化时代中造就有‘质的人”。endprint
三、传承与突破
电影中的飞行员曾有过当画家的梦想:“我六岁时读到一本讲原始森林的书,书里说蟒蛇进食时会将猎物整个吞下。我陷入了沉思,随后画了我人生中的第一幅画。我把我的心血力作拿给大人们看,问他们看了害不害怕。‘害怕?有谁会害怕一顶帽子?大人们要我把心思放在学习地理、历史、算术和语法上。我听了他们的话,然后我长大了。”
人类漫长的历史积累了浩如烟海的文明成果。每一代人的成长与发展都是在前辈的知识基础之上进行的,所以电影中的“妈妈”不遗余力地督促孩子读书、学习,为女儿定制的“人生大计”精确到每年每月每天的每分钟,要她一头扎进书堆里,争分夺秒地学习、学习、再学习。小小的她被剥夺了一切娱乐和交友的机会,最近的一次允许和朋友玩的时间是“明年暑假每周二下午一点半到两点之间”。
从某种意义上讲,个体掌握的知识总量越多,在当今社会就越具有竞争力。然而没有人能够在有生之年穷尽一切的知识。人们常引用庄子的一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作为一句励志的话,但是庄子的完整表达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著名漫画家几米在一副漫画中这样写道:“大人们都说我们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可是我们差一点死在起跑线上啊。”
当今世界是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然而正如余秋雨在《开讲了》节目中所说的:很多信息到第二天就失去了意義。难怪美国诗人艾略特曾发出这样的呼唤“在信息中,知识在哪里?在知识中,真理在哪里?在真理中,灵魂在哪里?”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人类在传承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有所突破和创新,而这是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知识和创造力原本并不矛盾,没有知识的想象力是苍白的,失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知识是死的、虚空的。牛顿不是仅仅根据想象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也不是仅仅依靠积累的知识。
然而问题是,我们的教育不断在以谆谆教导的方式扼杀着孩子的想象力。故事中的“我”听了大人们的训导之后只好“在六岁的时候就放弃了成为一名画家的美妙理想。”纯真可爱的小王子在经过了商人的“教育流水线”之后变得机械、呆板、麻木和扭曲。直到看了飞行员的画,尘封已久的情愫才忽然复苏,勇气和梦想也渐渐恢复。
电影中的小女孩在经历了和飞行员的对话和互动后,在自己房间的天花板上贴满了星星,每天晚上都可以在遐想中进入梦乡。小王子、狐狸、星星、玫瑰和沙漠组成的童话世界打开了她探索世界的渴望和追寻美好的向往,而这不是她扎在书本中能够获得的。
作者将飞行员和小王子的邂逅设在撒哈拉大沙漠,也许正是因为这里还没有被人类的现代文明所破坏,眼界不受任何人为疆界的限制。在这片荒无人烟的大沙漠上,蕴藏着无数种可能,可以展开无限的遐想:“沙漠之所以美丽,”小王子说,“是因为某个地方藏着一口井……”
四、成才与成人
“光明的未来”成了无数家长扼杀孩子童年的最冠冕堂皇的理由。为了心仪的“沃斯学院”,小女孩要从暑假的第一天开始,按照妈妈制定的“人生大计”做准备。她没有一分钟自由玩耍的时间,因为她“只有53天的时间做准备”,也就是“1272小时、76320分钟”,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出色的大人”。
整齐的棋盘一样规则的街道,穿梭着川流不息的车流。每个人都在奔忙,没有停息,没有满足。科技在不断进步,“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生产效率再度猛增,各行业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产能。”然而这一切的进步与发达,都不能使那些麻木的邻居穿过街道,去关注一位孤独的老人。
一位心系星空的飞行员是很难见容于这个冷酷无情、追名逐利的世界的,所以他只能在自己的后院里一次次尝试发动那架坏了的飞机,希望能再度飞上天空,寻找多年前在撒哈拉沙漠邂逅的小王子。这个情节也是小说《小王子》中所没有的,电影通过年迈的飞行员和小女孩为邻,使童话与现实有了合理的交接点。
女孩的妈妈显然是一个成功的女性,她干练、果断、一丝不苟,在公司里深受器重,别人搞不定的事情,只要她出面就一定能摆平,从始至终她都穿着正装,化着淡妆,头发一丝不乱。因而她也要求女儿不能有失误,希望能通过教育给女儿营造一个“光明的未来”。然而她的生活中没有鲜花,没有星星,没有优雅,没有一刻的从容与淡定。如果女儿照着她所设计的人生路线走下去,也会像她一样成功,一样能干,一样不幸福。
父母对于功利的热衷往往转化为对孩子的高要求,自己在这方面的失落也会全部转化为对孩子的压力,以至于千千万万的孩子失去了本应幸福的童年。社会对教育的功利性要求以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使得学生的人文关怀受到忽略和漠视。不断上演的学生跳楼事件、出走事件、暴力事件、宿舍投毒事件、博士生自杀事件等已经在向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大学课程中人文课程的缺乏也使得学生在情感危机、生存危机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凸显。
孩子小的时候,公民意识、抗挫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生存能力的教育似乎都不重要,对于孩子性格中的缺陷也视而不见,只要不影响学习就行,其余的一切等孩子上了大学再说。然而实际的情况是,很多问题越来越严重,直到有一天酿成悲剧。就像小王子星球上的猴面包树,起初都是幼苗,甚至和玫瑰花苗没有太多区别,但是如果不加以分辨,谨慎对待,及时处理,就会长成参天大树,给整个星球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一道理似乎都懂,但是在教育方面却从未真正得到关注,直等到孩子慢慢长大,变得自私、冷酷、懒惰、以自我为中心,人们才意识到纠正这些错误为时已晚,一切灾难都始于小节。
哈佛大学早在1945就在《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这一著名的红皮书中倡导: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接受的是“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应该接受的那部分教育”。应该教学生学会“有效地思考、交流思想,做出适当的判断,并区别不同的价值观念。”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情感和智力全面发展的人,使个人与社会的需要协调起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