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善德
要想在作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明确写作目标是基础;训练学生写日记是关键;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之美是重点;从信任包容的角度评价学生作文,鼓励学生参入作文的批改和讲评。
作文教学写作兴趣学生主体作用教育改革风起云涌,新课程理念不断更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一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也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但是,在我们实际操作中,常常看到一些背道而驰的现象:我们老师往往在学生对写作还没有兴趣的情况下,就挖空心思、想方设法进行作文指导,满以为这样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了。然而,事与愿违。由于学生对写作毫无兴趣,完全听不进老师的作文指导,长此以往许多学生对写作文不仅没有兴趣,反而更加厌恶作文课了,也就谈不上主动参入到作文教学之中。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要想给学生的写作插上腾飞的翅膀,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就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明确“写作目标”
写作目标包括作文的目标、学期的目标、写作的意义等。这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源泉和动力。学生明确了这些目标才有可能对写作产生兴趣,才有可能成为作文教学中的主体。所以,首先要引导学生在心中确立写作目标,这个目标有三点:
(1)作文的目标。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好的作文应该是什么样子,便于学生“依样画葫芦”。语文老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一下优秀作家的作品,感受优秀作品的文学魅力。这可能会让学生觉得可望而不可及。那么,我们就再让学生欣赏一下中学生自己身边的优秀作文,让他们感觉看得见摸得着。最后,引导学生谈谈这些作文哪些地方感动了自己?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2)学期的目标。如果把一个学期的写作当作一次长跑,那么在“写作长跑”之前,就应该引导学生明确规则,明确前进的目标。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可以采取这样的策略:每月评比一次日记和作文,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民主集中的原则,凡是被多数学生公认的作文就是班级优秀作文,定期在班内展览传观;每月优秀作文较多的学生就荣获班级本学期“作文之最”或“小作家”的称号,并把评比结果及时公布在班级专栏里。
(3)写作的意义。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探究写好作文的好处,及时点拨,让学生体会到:作文写好了,语文成绩就相应的提高了,學习其他课程就更有信心了;作文写好了,自身的书面表达能力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也会跟着提高,那么在生活中与他人交际的能力也就增强了。
二、从训练写日记入手,引导学生表达“真实的自我”
在学生初步明确了写作目标,有了一点点写作兴趣的情况下,老师要掌握火候趁热打铁,先引导学生练习写日记而不是马上写作文。
1.比较。这里我们要先区别一下,“日记”和“作文”是两个不大相同的概念。在学生看来,作文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它带给学生的信息是限制的、生硬的、冰冷的、虚假的、毫无情趣的;恰恰相反,日记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而自由写作,它带给学生的信息却是自我的、自由的、内心的、温暖的、无限制的、真实的、有情趣的。
2.小结。写日记的过程是学生表达自己心声的过程,既表达了学生真实的熟悉的和喜欢的内容,而且还表达了学生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写日记就能够使学生对写作兴趣盎然,就能引导学生逐步成为作文教学中的主体。所以,我们使学生成为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就应该从引导学生写他们自愿写的日记着手,让学生说“真话”,表“真情”,并把写日记这一特点运用到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写作文就像写日记一样,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三、从生活中提炼素材,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之美”
实践证明,除了引导学生练习写日记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努力发现生活中的美,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参入的积极性,使他们正真成为作文教学和写作实践中的主人。
1.强调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就没有写作,更不可能有好的创作。只要引导学生想一想他们崇拜哪些优秀的作家们,他们为什么能够成为作家,为什么写出来的作品生动活泼,让人“一见钟情”,爱不释手?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汲取了很多好的写作素材。
2.强调要写好作文,不仅要观察生活,而且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心灵,即用一颗善于发现的心灵去发现“家庭的温暖”“人间的友爱”“生活的真谛”“科学的精神”“大自然的奥秘”……找到了生活之美,就能够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和兴趣,就会使写作成为他们的迫切愿望和第一需求。
3.在作文教学中,不要过多地片面追求“创设情境”。如:让学生集体看一场电影,观看一次实验或参加一项活动,然后就让学生写一篇作文。老师认为这样做了,就创设了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写作材料,学生就有话可写了,自以为能写出较好的文章来。其实呢,由于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他们每个人的思想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事物所持的观点和态度不同,写作的基础不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不同。这样造成的结果是:经老师“精心”创设的情境,限制了学生的思想,禁锢了学生的情感,约束了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大大降低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扼杀了学生主动参入写作的积极性。
四、从信任包容的角度看学生的作文,让学生参入批改和讲评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注重以信任的眼光和包容的爱心来批改、讲评学生的习作,并且让学生参入到作文的批改和讲评中来。
1.在作文教学中,叫人痛心的是:老师只注重作文课的指导,往往忽略了作文的批改和讲评。试想一下,在学生未动笔写作之前,老师苦口婆心地进行作文指导,大多数学生根本听不进去,因为他们没有亲自进行写作实践,学生肯定对老师讲的没有兴趣,也不会接受。这样的作文教学只能是事倍功半、广种薄收。更令人惋惜的是:因为只注重了作文指导,就把批改当作副业,老师只简单地用一些批改作文的“套话”给学生作文写尾批,不痛不痒,敷衍了事,完事大吉。学生既不清楚自己的作文究竟好在哪里,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无法明白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这种做法,学生的写作水平很难有提高,老师的作文教学也很难有起色,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看不到希望。endprint
如果老师对学生的作文加以认真的批改,再进行作文讲评,那效果就会迥然不同了。一般来说,老师批改学生习作时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条理和思路,挖掘学生习作中的亮点,采用针对性强的点评,就会有利于把作文教学的目标落到实处。学生打开作文本,老师精心设计的眉批、尾批一目了然,由于学生经过了自己的写作实践和亲身体验,所以无论老师讲他的优点还是缺点,学生都能产生共鸣和认同感,从而欣然接受老师的批改意见。这样的讲评学生乐意,能够增强学生进一步写好作文的信心和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认为,这个作文教学实践的过程就好比师生同行:如果老师总是跑在前面,把学生放在后面,就是有学生掉队了老师也不知道。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跑在前面——事先写好作文,然后老师跟在后面——认真批改和讲评学生的作文。
2.要用包容的胸怀和欣赏的眼光去批改和讲评学生的作文。不能在批改作文时,只注重那些写得好的学生,更应该让那些基础较差学生享受到写作进步的乐趣。我们要尽力从写作基础较差学生的习作中,找出一些优点来,就像探求宝藏的人在沙滩里寻找金子一样,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写得好,也要把它用红笔圈起来,再兴致勃勃地把他的作文拿到班上,用欣赏的眼光看着他,慎重其事又满心欢喜地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他作文中的亮点用兴奋语调宣读出来。下课后,把他叫到办公室当面鼓励,用包容的胸怀原谅他作文的不足,用誠恳的话语辅导他,鼓励他改正作文中一些他目前能够接受、能够改好的地方。这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极有帮助,就像帮助学生插上了一双有力的翅膀,使学生对写好作文,学好语文鼓足了劲头,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3.更新观念,让学生当作文批改和讲评的主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作文教学中,我曾经尝试了这些做法:经过几次“学生写,老师改”后,有意识的让学生当一回批改作文的“小老师”。第一种做法是——先交换作文,让学生认真阅读手中的作文,再根据原来总结出来的好作文应具备的条件来批改;改完后再进行第二次交换阅读批改,如此循环,每次批改后署上自己的名字,便于老师查阅学生批改作文的情况;30分钟后,所有学生停止批改,把手中的作文本归还本人,再让每个学生向同学推荐自己在批改时遇到的好作文,互相传阅互相学习。可能因为学生的能力不同,改的质量也不同,这都无关要紧,重要的是在这样互相批改的过程中,学生参入批改的热情高、效果好,学生真正成为作文批改的主人。另一种做法是——以小组为单位,把老师批改好的作文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看看他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哪里不好?再让学生看看别人的作文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然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共同阅读和讨论本组最好的作文,看看这篇作文好在哪里,总结出个一二三来;最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班上推荐本小组的最佳作文,一要读出这篇作文写得好的句段,二要归纳出它的几个优点来。并把这一做法与“写作长跑规则”结合起来。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参入讲评的积极性高,人数多,效果好,学生能够在一节课内欣赏到较多的学生作文,而且进一步明确了一篇好的作文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学生真正成为了作文讲评的主体。
当然,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老师不能把以上几点分割独立开来,只有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持之以恒地运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用兴趣插上了写作的翅膀,才有可能使我们的作文教学过程真正“活”起来,才有可能使我们的作文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学生才会在写作的园地里飞得更高、更远!
参考文献:
[1]毛新梅.提高中学生作文教学效率的另一种思考.
[2]赵淑芳.浅谈中学作文教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