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2017-09-14 11:39方荣杰朱晓锋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7年13期
关键词:导师应用型研究生

方荣杰 朱晓锋

随着社会对应用型高级人才的需求,研究生教育模式的转变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对创新能力进行概念界定,分析培养研究创新能力的要素和方法。其次,从学科建设与导师引导、创新团队组建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等三个方面,探究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创新优势的构建。最后,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运行需要受到政府政策、学校教育体制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保障。因此,地方应用型大学应加快转变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步伐,完善和改进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文化理念,为我国的长期发展提供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地方应用型大学创新能力学科建设创新团队联合培养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巨大变化,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在进一步加大。那么,硕士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的代表,不同高校或者不同地区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也是层次不齐,使得快速增长的技术水平对研究生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地方性应用型理工大学对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也面临着培养目标、培养质量以及市场需求的诸多考验。《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创造出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教育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会上也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显而易见,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然成为地方应用型高校是否能够输送高层次人才的决定因素。

地方应用型高校转型和变革需要强大的研究基础以及科研成果的支持,基础与支撑皆来源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核心是结合地方特色以及地域特点区发掘创新优势。在1985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在《创造性才能》一书中提出创新人才,从此创新人才及培养便被学者和大众所熟知。当今,国外高校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主要是培养方式、培养方案、导师的指导、师生关系等方面。我国高校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快速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影响因素及科研团队等方面。在培养方法上,李昌新等认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可以通过搭设学术论坛或者交流平台来实现;在影响因素上,董泽芳等认为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主要由建构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转化四个方面的能力构成;在科研团队方面,刘彬等提出了通过创新科研团队以培养研究生团队协作创新意识和协作创新能力的构想。本文正是基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针对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现状及特点,并以此为切入点挖掘研究生培养的优势,从而构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模式,为我国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以及适应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提供参考。

一、地方应用型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和原因分析

地方应用型高校与高水平大学相比,在人才质量方面来看,对研究生培养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①研究生课程设置相对比较单一,多学科融入学习不够充分;②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比较普遍,使得研究生不能够很快进入科学研究的状态;③研究生本身科学研究方向的国际视野有所欠缺,对本学科的国内外最新动态不是很了解甚至模糊不清;④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创新平台相对缺乏,研究生参与创新活动的动力也不足,常处于被动科研,被动教育的状态。其根本原因可能是:①学校长时间的传统教育模式已经非常成熟,对于创新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刻不够准确,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②当前高校教师大多是学校直接毕业的博(硕)士生,这些老师拥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和学术能力,但是缺乏社会历练和行业实践,这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③很多学校的创新教育深度不够,没有整体實用的培养方案和培养体系,更缺乏有针对性课程体系支撑,难以构建创新教育模式;④还有一些社会因素,如急功近利、眼高手低的社会低俗氛围会给研究生甚至老师一定的干扰,等等。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1.创新能力的观念

创新一词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Schumpeter)在1912年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他认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创新。目前,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创新能力其实是一种综合能力,其与已掌握的知识以及其他方面密切相关,同时衡量载体是有价值的思想、方法、理论等。

思维指导实践。人的行为一般都受思想观念的支配,因此,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是积极塑造研究生的创新观念。熊波特认为人的观念一旦形成,便会植根于思维观念当中,一次去指导行为实践。张建民等指出,在知识经济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创新观念是我国高校乃至国家能否抓住发展机遇的重要前提。总而言之,培养创新能力之前必须促成创新观念的形成,而这种观念,便会对人的行为形成根深蒂固的影响。

2.创新能力培养的要素及方法

地方应用型高校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培养研究生对创新成果及知识的了解吸收与实践能力。因此,培养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要素主要是知识基础、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洞察力以及创新实践等五个方面。顾名思义,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及导师的引导重塑创新思维,明确科研的方向。然后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的敏锐的洞察力,了解当今专业前沿的研究进展。最后通过努力实践进一步证实创新的想法以及提升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近些年来众多高校及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培养模式也随及催生出来。根据前面提出的地方应用型高校研究生培养遇到的一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下面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五个要素提出一些方法:一是由导师根据研究生的特长及科研大方向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并指导今后的科研实践;二是改革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推出各项激励措施,包括设立科研基金和搭设创新平台,激发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在创新平台上开展各种创新活动,也起到了交流互动的作用;三是加强校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科研实践环境。endprint

三、如何发挥优势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

1.学科建设与导师引导

单一学科的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今研究生的教育,而是要多学科交叉融合。首先,学科建设应该具体结合自身院校的特点,重点加强研究生前沿学科、交叉学科的建设,通过培养研究生以本专业为基础辐射多学科交叉学习的能力,帮助研究生从多个层面去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学科的交叉融合并不是简单的将多个学科随意拼凑在一起,而是以本专业基础知识为基本点,融合相关学科知识,旨在解决相关的科研问题,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例如,以水文水资源学科研究生为例,应该向生态学、植物学、大气学等学科渗透,形成生态水文、森林水文、大气水文等学科,并不只在单纯的水文方向死磕硬碰,这样更能活跃学科思考的思维。同时不断完善学科建设,全面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扩展研究生的科研视野与实践能力,进一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与探索精神。

地方应用型高校中导师的引导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导师引导的作用不言而喻,只能传授知识而不能传授科研技能,最终会像本科教学方式一样进行填鸭式的灌输,培养的研究生大部分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能力。导师应从研究生的课程教学阶段、研究选题阶段、科研实验阶段、成果发表阶段等过程中给予适当的科学引导,持续培养研究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拓展科研思维和增强研究生的科研欲望,培养研究生主动将所学知识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意识。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结合学科及研究生自身特点有意识地受研以“渔”,例如,在科研选题过程中更多是引导和启迪,通过大量阅读国内外专业文献,指导研究生总结最新前沿成果,结合专业基础发现问题,以此组织多次预实验,进一步分析总结获得的成果,以此确定自己的选题。在成果发表阶段需要导师指导与修改,而不是研究生根据所谓的模板或者主观认为的模式去发表成果。在这些阶段中导师的教育角色已经从“科研示范者”向“科研引导者”转变,研究生的角色也由单纯的接受者转变成独立思考者,继而获得创新能力,这种转变会使研究生不断增强自信心和成功感,从而形成获得不断成功的动力。

2.组建创新团队

科研创新团队在传统意义上是指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的任务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组成的具有相互依赖性和相互影响性的群体。德鲁克(Peter F.Drucker)和D·赫尔雷格尔等认为,团队是一些拥有各种才能并为负有共同完成目标而奉献的少数人员的集合。对于研究生創新团队有学者认为是以创新实验小组等为代表的研究生科研型群体组织,且组内各成员都具有自发性和自律性等特点,是一种流动性组织。总体来说,创新团队即由个别人掌握一定基础和技能、能承担责任和完成某个特定任务具有很强自觉性的进行创造性活动,经过一定时间后能产出成果的团体。

组建创新科研团队需要一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外部条件制约内部条件,其构成要素如图1所示。

创新团队构建的内部要素中能力激发属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表现即通过学习,竞赛等表现出团队创新的综合实力。在地方应用型高校研究培养过程中,由于研究生质量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因此,激发研究生创新能力是团队创新的首要前提,而导师作为第一负责人也是研究生培养方向的引路人则至关重要。经过团队导师的安排,将研究生按照其学术和科研兴趣作为创新团队成立的基础,申请校内外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依靠现有的科研创新实验室进行创新研究,选派研究生参加区域或者国内国际竞赛,争取取得创新性研究团队成果或者奖项。

创新团队构建的外部要素包括学术氛围、创新平台、激励机制以及院校相关政策的支持。团队中研究生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及科研兴趣之后,学术氛围应以学术自由为最高原则,换言之,团队正在科研创新活动中,受到内外权利和能力制约应为最小,团队应保持的核心原则就是倡导和营造一种科研学术自由的氛围,大力支持成员们积极进行学术课题的探索,但这种自由也是在律法范围限度内进行的。创新平台的搭建是创新团队构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依托教育部、省或自治区在院校实施的旨在提高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平台,创新实验中心以及创新基地,团队可以在此基础上设立日常管理、科研以及可注册的创新团队管理系统。激励机制及相关证词简而言之就是对政府或者院校对团队创新成果或创新启动基于一定的资助和鼓励,保障团队创新过程中不会中断或者因为某种原因而解散,如设立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创新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创新团队”,等等,鼓励研究生团队瞄准学科前沿,创造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3.加强校外单位的联合培养

地方应用型高校旨在培养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加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相当重要。社会企业是直接面对国家经济发展要求的,是应用型高校输送人才的第一站。同时,面对社会需求,企业中的设备、管理以及人员理念等都需要进行创新升级,高校研究生需要在这种环境中才能更好的激发创新的热情从而创造出成果。

校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首先应从学校出发,由学校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选择企业并积极联通企业,通过签约或者挂牌合作仪式正式组成校企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其次学校和企业要为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创造条件,最后可以结合研究生论文课题或者导师项目课题针对企业的相关社会问题进行创新研究。研究生最终成果是在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指导下完成的并通过双方审核,完成校企联合培养的任务。当然,在校企联合培养的创新平台上,应该对校内和校外导师遴选时提出高标准,重点是导师需经过长期实践的经历,具有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这样对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培训指导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课题初期,研究生的选题上可以多个方向,这样可以增加研究生的创新研究空间,最终择优选题获得更好的与实际相符合的学术成果。

四、增强创新能力培养的运行机制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科研平台的搭建、创新团队的组建以及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成立都是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下依赖特定的要素支撑运行的,其正常良好的运行和政策制定、院校体制及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并在其保障下才能正常工作。endprint

1.政府政策制定方面

国家政策的制定对所有机制正常运行包括团队工作的正常展开都有强有力的影响,特别是对地方院校的教育支持,需要结合地方地域的特色进行精准政策制定。针对地方高校,首先政府应促进应用型高校校企创新合作平台的建成,加快创造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条件,进而促成产学研和协同创新的真正实施。然后,通过研究生考试制度的改革,选拔更加适合科研创新的人才,并且健全高校博士点和硕士点的评估评价体系,真正落实研究生创新评价机制。

2.院校体制方面

在新形势下,组织专家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借鉴国内外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成功案例及经验,探究适合国情区情以及校情的培养模式。从院校定位出发,对传统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学科内容及教学方式、师生关系、科研实训、研究生培养目标,以及学位论文的评估等方面都要在制度上进行合理完善和改进,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以适应社会需求提供制度保障。例如,加强校企联合培养,积极搭设研究生创新平台,鼓励组建创新研究团队,完善研究生考核指标,将创新能力培养纳入研究生评估体系。

3.社会文化方面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创新能力作为新时期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新时期文化创新的需求,因为创新能力植根于千百年来优秀文化的不断创新,使得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之奋斗。一种好的文化理念会不断滋养充满热情的人,为其营造良好的成长空间,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追求学术上的卓越”等先进的文化理念从根本上为学校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如果高校缺乏这种与时俱进的文化理念,逐渐将无法承担起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历史重担,低端浅薄和孤陋寡闻将会侵害大部分人的求学理念,最终将失去文化信仰和创新能力。因此,地方各个院校应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弘扬传统的优秀文化,并与教育教学理念相结合,提倡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可组织开展“研究生科技文化节”“研究生创新论坛”以及“挑战杯”等多方面的研究生创新能力活动,从而营造出创新味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五、结语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新时期我国高等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特别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对于这种挑战应更加重视。首先,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结合培养研究生知识基础、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洞察力以及创新实践等五个方面。其次,通过多个领域相关学科的融合和导师的引导,组建创新团队,确定创新目标和完善创新研究过程,进一步集中优势资源鼓励创新。最后,学校和企业之间通过联合培养的模式既提供了社會实践的平台,也为校企共同解决学术问题提供了创新平台,真正提升应用型人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能力。

无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模式如何完美,创新优势如何突出,若脱离了一定的保障机制便会功亏一篑。因此,政府政策的制定、学校教育体制的完善以及文化理念的创新都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强有力的保障。因此,地方应用型大学应加快转变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步伐,完善和改进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理念,紧跟时代创新的大课题,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孙禺,袁本涛,赵伟.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状况综合调研报告[J].中国高等教育,2007,(9):32-35.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通知[Z].2012-8-23.

[3]郭艳利.近十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综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6):49-54.

[4]潘懋元.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的理解与实践问题[J].集美大学学报,2010,(3):1-6.

[5]吕建荣.中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与现状[D].西北大学,2007.

[6]王保星.外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4.

[7]池颖.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09.

[8]黄雪嫚.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

[9]吕建荣.中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与现状[D].西北大学,2007.

[10]李昌新,李雪芹,卢玲.学术论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J].高等农业教育,2012,(02):75-77.

[11]董泽芳,何青,张惠.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02):1-5.

[12]刘彬,林洪彬,张玉存.依托学科平台建设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J].教学研究,2011.

[13]张厚礼.研究生招生制度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

[14]何青.务实与求真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评价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8.

[15]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 2): 74-82.

[16]马云阔,李伟,刘巨保.谈高校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2013,(6):79-80.

[17]张建民.贸易创新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巧出版社,2001.389-393.

[18]德鲁克.未来的管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19]Don Hellriegel. John W.Slocum,JR,Riechard W.Woodma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M]. Ninth Edition,2000.240.

[20]陈洪根,薛静.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实施绩效实证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1):15-18.

资助项目: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专项课题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Y2014076);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及卓越学者计划项目(项目编号:002401013001)。endprint

猜你喜欢
导师应用型研究生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导师的猫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