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海
多媒体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在“主導—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多媒体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多媒体地理教学课件一、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科教学无限延伸
多媒体赋予地理教学新的学习内容和强有力的科技手段,一方面,开拓学生学科视野,使其了解和熟悉我们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于重大问题的理解程度,并认识到地理学科的社会应用价值,从而培养起浓厚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在教学环节中的应用不仅丰富和活跃现有的教学内容,打破老旧“满堂灌”的僵化传授方式,还能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初一的海啸知识点讲解时,可以通过蕴含丰富信息量的新闻媒体报道的相关视频引入本节的教学。
第一,学生通过视频的观看直观的了解了海啸带来的一系列灾害的场景,由此让学生认识到建立海啸预警系统的重要性。
第二,通过视频的观看,教师在适当启发的情形下诱导学生分析讨论印度洋海啸发生地点、成因、范围、地震等级等的相关理论知识。教师如若能以动画的形式来重现印度洋海啸的发生过程,必然会加深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如讲“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时可以分为下列几点:
①运用录像——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好本——直接导入新课。
②运用录像——播放几个陆地自然带的景观——展示相关内容,增加感性认识,学生观察思考。
③运用投影——步步展示几个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程序教学,师生共同归纳——指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
④运用配乐诗朗诵及不同地区的景观比较——学生分析并论证——列举事实材料,用理论论证,增强理论的实践性。
第三,多媒体的引入必然丰富了教学内容,使教学情境逼真化,师生的互动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共鸣,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积极性。
第四,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在讲解课堂知识之余宣传国际重大事件,提高学科地位的同时亦可号召学生支援灾区,让学生融于国际的互帮互助中。多媒体的介入,让课堂有效的40分钟无限地扩大,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自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及深远的思考。
二、巧用多媒体,境中见变,境中生情
地理是一门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它的内容丰富多彩,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运用地理技能。而多媒体的运用,为地理教学增强了活力,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非线性结构来组织教学,把信息的组织形式与信息内容呈现的多样性、复杂性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一种动态的、开放的结构化认知形式,既注重制作相联系的课件,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地理环境中,让学生想象、思维、感悟,又注重让学生在意境中实践,让他们去动手、运用、积累;既注重有效运用课件体现地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注重地理知识的结构、反馈和迁移,使地理教学的独特性、交叉性、边缘性、广博性得到完善结合。
境中见“变”。现在的地理课堂不只停留在讲授知识上,而注重学生“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学会理解,思维上升,掌握方法,突破难点。如《地球的公转》,这是整个初中地理教学的难点,学生由于空间思维的限制,对晨昏圈、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很难理解,这时设计地球三维空间模型,选择四个不同时间(春秋分、夏冬至)太阳光线照射地球上晨昏圈的变化,由此观看昼夜长短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利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反映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注意把太阳光线设计成缓慢照射到地表,提醒学生观察各点的太阳高度变化规律,通过课件的演示,难点迎刃而解。
境中生“情”。运用多媒体,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使他们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并从中受到感染、启迪。在地理教学中环保知识占据了很多内容,这时多媒体的优势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让学生观看污染的河流,翻着肚皮的死鱼,化工厂弥漫的黑烟,浑身沾满油污的海鸟,等等,此时不需要一句讲解,“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的心灵能感受到强烈的震撼,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
三、活用多媒体,发挥学生主体观
传统教学的“人——人”关系由于多媒体的介入转变为:“人——机”或“人——机——人”的关系,教学的中心由“教”转变为“学”,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已由主导者转变为指导者、辅导者。学生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知识探索者、能力的进取者。
多媒体的运用,能使许多抽象的地理概念、事物、现象和规律,以及跨时空的广深的地理环境由静态变为动态,抽象变具体,大大增强了知识的渗透力,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具备现代多媒体能力的地理教师,努力投身于教育教学,必将在当今信息社会中承担起历史的重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