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羽
古诗内涵深刻、意境高远、语言精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语文教师要在思想上重视古诗的教学,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着重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上要坚持省时高效的原则,探究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整合模式。
整合 古诗教学 策略一、与同类诗歌的整合
从教材编排特点角度,每课两首古诗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摒弃以往独立教学的方式,捕捉主题、题材、内容以及阅读策略等方面相似之处为切合点,实施整合。把两首诗整合为一课时,采用“整合——分解——整合”的同步教学思路。例如,《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首先,让学生对两首古诗进行整体通读,理解大意,比较两首古诗的异同。这样不仅为解读文本铺垫了历史背景,还把握了作者情绪基调,营造了阅读期待。然后,对两首古诗进行分步解读。解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紧扣一个“喜”字,读出作者听到失地收复的喜讯后极度愉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而解读《示儿》紧扣一个“悲”字,引导学生读出诗人对中原山河破碎的悲愤和临终前没有见到九州统一的无奈与遗憾之情。最后,运用同步教学手段,对两首古诗进行对比阅读,诵读评析,让学生从中認识到虽然两首诗的情感基调不同,但是它们内在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由此可见,把两首古诗放在一起欣赏,不但拓展了理解的宽度,还撅到了理解的深度,扩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阅读效率。
二、与已有经验积累整合
在以往的诗歌解读中,有时总觉得有些呆板、肤浅,不能达到深入体验语境、领悟诗情的境界。笔者认为,要想真正透彻地解读古诗,还得唤醒学生已有经验积累,走近诗人的内心,品悟内涵。要与学生的已有经验积累整合。例如,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和《观书有感》都是由读书引发的感想。适合运用“整合——分解——整合”的教学思路,但是感悟古诗文字与意境的美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教学时就要采取唤醒学生已有经验积累的教学方法,分散此教学难点。下面以解读“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为例,谈整合教学方法。首先出示一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这句话你由“古人”联想到哪些古人做学问的故事?
2.你能用上一些词语或成语形容古人是怎样“无遗力”的做学问的吗?
3.历史上记载古人勤奋学习的成语故事有很多。大家想想,你能否列举几例?
4.如果要使年老的时候有所成就,年少时我们应该怎样无遗力的学习?哪些成语可以揭开这个谜底?
5.读了这句诗,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哪句名言、谚语或诗句?
然后,通过师生互动解读平台,唤醒学生已有经验积累。学生在对比想象,自主探究中,再现了古人“无遗力”的做学问的许多词语和成语故事。还恰当的借用了一些体验情感的名言警句。因此,学生在与已有经验积累整合过程中,感悟到古诗文字与意境的美,诠释了诗意,体验了情感,又丰富了新的积累。
三、与生活体验的整合
古诗语言凝练,意义深远。如果要真正落实品诗意、明诗理、悟诗情的教学目标,还要重视文本插图和简约的文本语言结合,展开合理的想象。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想象把已有的生活体验与文本所描绘的语境进行有机整合,产生强烈的主观感受。例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和天真可爱的儿童追蝶场景。教学时,教师以诗歌插图为切合点,结合学生已有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体验,充分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并在诗歌插图上再添入自己认为还应该添加的景物。
四、与课外信息的整合
由于古诗语言精炼、诗意跳跃性大,意境深邃,时代久远。每一首古诗,都有它的社会根源,教学时如果能够适当地整合诗歌的背景及诗人信息,就能准确地把握诗意,感悟诗情。如教学《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很难体会作者马致远当时悲凉环境下的思念之情。如果课前适当启发学生搜集马致远的背景资料,了解他年轻时热衷功名,但又怀才不遇,过着漂泊无定,困窘潦倒的生活。学生就不难想象到他的孤独漂泊无依的心态。课上再整合白朴的《天净沙·秋》,进行求同存异的对比阅读,学生就会更深刻地感悟文本意境,升华文本主题。再利用课外阅读时间,鼓励学生诵读与欣赏被称为元曲四大作家的马致远、关汉卿、白朴、郑光祖的作品,领悟元曲特色,积淀诗歌语言。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也可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加大教学密度,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与语用整合。
在古诗教学时,我们要重视古诗教学与语用整合。引导学生更好地从阅读中汲取语言表达的养分,并有效地应用于口语交际和小练笔训练中。如教学《赠汪伦》《望庐山瀑布》后,引导学生探究:面对两首古诗,你对读书产生了哪些新的思考?请把你的想法写下了。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写出许多小品文,还写出感受颇深的七言绝句。可见,古诗教学与语用整合,实际上就是由读到说,由说到写的转换。这样不仅促进了古诗意境的升华,也提高了学生的语用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