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孙玉笑
《为奴12年》是美国非裔作家所罗门·诺瑟普的一部奴隶叙事作品。在12年炼狱般的生活中,传主仰望上苍,守望着梦想。他在创造性的劳作中,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在对大自然的体验和对亲情的回味中,感受生命且获得理性启悟;以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把没有尊严的奴隶生活过得坚韧、倔强而尊贵。而对苦难的意义的寻索和对自由的热爱,让他最终找到语言这个“家”,并在此把个人的心志和精神颐养,把存在的意义考量。
所罗门·诺瑟普《为奴12年》精神价值美国非裔作家所罗门·诺瑟普的自传《为奴12年》在发表之初,曾引发强烈反响。在第863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上,改编自同名自传作品的电影一举荣获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最佳编剧三项大奖,让这一奴隶叙事文本再度走进读者的视线,使人们对美国蓄奴制的荒谬和残酷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12年炼狱般的奴隶生活里,诺瑟普竭力保全性命,以对家人的至爱、对上帝的信仰、对大自然的顾盼来消解身心的屈辱和劳困。
一、在创造中实现生命的价值
弗兰克认为,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当人只剩下所谓最后一件自由,即“在既定的境遇中采取个人态度的能力”时,他可以选择创造和体验,使自己“苦得有价值,以证实其超越外在命运的能力”。诺瑟普在意识到自己已失去自由,且逃跑的机会微乎其微,一味地反抗只是意味着死亡时,他选择将希望埋在心底,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技能,在不同的奴隶主手下埋头干活,在不同的工种中努力探索,从而在卑微的苦力劳动中为自己赢得了尊严。艰苦的外在环境给了诺瑟普某些不得已的“机会”,让他在劳顿与痛苦中用主动积极地创造超越自我,感悟生命。
在被卖往南方的奥尔良轮船上,诺瑟普用小刀在發给奴隶的锡杯上刻下自己名字的首字母 ,让同行的伙伴们羡慕不已。他还主动帮同伴们分别刻上他们的名字,借此收获了感激,强化了自我生命的存在。
二、在亲情和大自然的体验中揣摩生命的意义
诺瑟普对大自然的关注,构成这一奴隶叙事文本中的特殊内涵。对宽阔的土地河流、茂密的森林树丛、随处可见的野兽鸟禽等自然现象的描述,连同对残酷奴隶生活的痛陈,共同构筑成文本中一幅幅有自然意境、有声色况味且不乏哲学堂奥的图画,其间流淌着他对大自然的审美、敬畏和热爱。然而,这里的自然景观描述并非普通文本中的背景铺陈,而是作者心中根植于大自然中和谐、平等的观念。
被奴隶贩子变卖,从华盛顿被押往南方的船上,诺瑟普备感激愤和无奈,但仍看到“一个舒服的早晨,河两岸的田野郁郁葱葱……温暖的阳光普照大地,林间的鸟儿在欢唱”。傍晚被主人和猎狗追杀,他逃到“至今人类的足迹尚未到达的沼泽凹地”,周围毒蛇遍地,鳄鱼随时会钻出水面,但在他的眼里:“太阳落山,夜幕降临,把这一大片沼泽地笼罩在黑暗中……月亮升起,柔和的月光爬上枝枝蔓蔓,上面吊着长长的苔藓”“鸭声嘎嘎一片”,他从中“听到了生命”,意识到“地球上的蛮荒之地依旧生机勃勃。即使在这片阴霾的沼泽腹地,上帝仍为数以百万的生命提供了避难和栖息的地方”。
刚逃脱被追杀的危险,诺瑟普依然看到自然中的生机与祥和:“在寒冷的季节,群鸟安静,树木退去了夏日的繁盛,但各色玫瑰依旧盛开着……诺瑟普对大自然的描述,显然无意于美化为奴的生活,他是把自己一颗渴求自由的心连同希望,放逐于静谧的自然之中,在能看到自由、公正、公平的自然地带,悉心体验着他在人间看不到的自由、公正与公平。这何尝不是一种迷心于山水、草木的心灵感受和向往自然的精神追求,一种凄苦的生活状态下对大自然的浪漫态度?也正是在这一孕育神话的大自然中,诺瑟普走出了自己生命的神话。
三、在苦难中肯定存在的意义
12年九死一生的为奴生活,确实让诺瑟普身心备受磨难,但当他选择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时,这种苦难也就幻化成弗兰克笔下那一“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这种“成就”不仅彰显出他“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更有比任何苦难更有意义的人性的高贵和尊严”,使他的“生命充满意义且有其目的。苦难帮助他领悟到精神的能力和存在的意义。
从带上脚链手铐被卖的那一刻起,诺瑟普的心中不是没有反抗和逃跑的计划和行动,但他仰望上苍,守望着梦想。在奴隶主和监工的鞭刑、棍棒、枪口和刀刃下,在猎犬的追杀中,在饥饿和疾病的折磨中,在夜以继日的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他以尊严的方式把没有尊严的奴隶生活过得坚韧、倔强且尊贵。
四、总结
斯宾诺萨在其名著《伦理学》中说过:“我们只要把痛苦的情绪,塑成一幅明确清晰的图像,就不会再痛苦了。”其实,诺瑟普在自己的传记文本画卷中,岂止抚慰了自己的痛苦,他还用自己的精神自由完成了对苦难的意义的寻索。为奴12年之后,他找到并回归了他的家;而他对苦难意义的肯定和对自由的热爱,使其最终找到了语言这个“家”,并在此把个人的意志和精神颐养,把存在的意义考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