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2017-09-14 09:53
共产党员·上 2017年7期
关键词:制度改革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的高度出发,一开始便把全面深化改革摆在了重要位置,把改革开放与民族复兴的前途命运相联系,提升了改革开放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性意义。

十八大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到广东考察工作,在这个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深情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强调要把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2012年12月31日,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主题就是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在这次集体学习讲话时,习近平总书记将改革定位为两个“关键一招”,即“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改革开放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决定性意义和关键性意义。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改革的时态论,即“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现在,推进改革有了更坚实的基础,但改革开放越往纵深发展,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有待完成的任务和新提出的任务越交织叠加、错综复杂。“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解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改革时态论将中国共产党关于改革开放的长期性认识发展为持久性认识,强调改革的持久性,既是对历史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奋斗的期许,展示了党中央深谋远虑、责任担当和继续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念,勾画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阔前景。

面对改革与发展的宏伟蓝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有着坚定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机遇和挑战并存。风云变幻,最需要的是战略定力;竞争激烈,最重要的是急流勇进;迎接挑战,最根本的是改革创新。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创新精神的民族,以伟大创造能力著称于世。‘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对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最好写照。”随后,在接受拉美四国媒体联合采访时,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我们将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实干劲头推进改革,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推动力量,更多更好造福中国人民,为世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他还再三强调:“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全面深化改革,啃硬骨头、涉险滩,更需要领导干部敢于担当,尤其要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这些论述,向全党指明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责任,向全社会表明了我们党迎接改革攻坚“大考”的坚强决心,蕴含着激励改革信心和勇气的强大能量。

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回顾了改革的历程,总结了改革的经验,提出了改革面临的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方向。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突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紧紧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等六大改革主线,涵盖了15个领域、包括60个具体任务,为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绘制了细致的蓝图。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合理的布局,为改革规划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部署,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了实现这一总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涉及336项重要改革举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会议通过的文件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念和价值标准,既是对中国改革35年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为中国未来8年经济社会发展描绘蓝图,确保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而为到 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巨大反响,在世界范围内也引起了轰动。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后,世界媒体纷纷给予高度关注,积极评价会议释放出的重要改革信号,报道了大量有关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信息。英国《金融时报》称:“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中国未来五至十年经济政策路线。中国领导人对于改革的热情不容低估。中国未来可能会更加重视国内消费、金融创新,并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美国《华盛顿邮报》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是中国朝新方向迈出的一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重大变革,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将是非常重要和有影响力的机构。”美国《华尔街日报》称:“这次会议可能会成为几十年来中国最大的一个事件,考虑到中国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命运对美国企业有重要影响。”德国《世界报》称:“中国经济的增速不再只同中国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就连德国也从未如此依賴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领导层承诺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受到中国人民欢迎、世界投资者期待的改革决策。”

《决定》以鲜明的态度强调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即“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不是其他什么理论,才能指导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使党和人民冲破重重阻力,克服千难万险,达到预定的目标,取得预期的成果。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在实践中发展改革的理论,积攒更多的智慧成果。endprint

《决定》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即“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看似简单的两句话,实质上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指南针。总目标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制度层面,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二是治理层面,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总体设计。“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目标,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的建设作出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要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位一体的目标,就必须同时实现五位一体的全面深化改革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提供动力、注入活力的。

《决定》还对全面深化改革设计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共提出十五个方面的改革任务,充分体现了新一轮改革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其中,(1)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2)把政治体制改革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部署和总体战略中。緊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动人民代表大会与时俱进,推动协商民主制度的发展,推动基层民主制度的完善。(3)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推动文化体制改革迈上新台阶。(4)把社会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方向。社会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体制,其基本框架包括政府切实履行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责,公众积极参与各项社会事务,自治和他治协调配合,法治保障坚实有力。(5)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任务。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围绕建设美丽中国这一主题,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战略重点、推进方式和发展目标,为建设美丽中国、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深入推进指明了方向。(6)把国防和军队体制改革置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突出地位。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突出问题,创新发展军事理论,加强军事战略指导,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7)把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决定》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起进行整体部署。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着眼点正是提高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保证全面深化改革顺利推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要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就改革的广度而言,全面深化改革并不是单单某一方面的改革,而是全局性的改革。从《决定》提出的五位一体的全面深化改革来看,格外注重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促使各项改革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促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合力。

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为加强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成立由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同志担任副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6个专项小组,即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小组,民主法制领域改革小组,文化体制改革小组,社会体制改革小组,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小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小组。各地区各部门也迅速建立健全党委(党组)领导下的工作机制,统领全面深化改革工作。

领导小组定期审议重大改革方案,深入评估方案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存在的问题风险,明确政治底线和社会稳定底线等,重大问题提请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确保重大改革论证充分、决策科学。深改组成立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36次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具有标志性的重要改革方案,讨论改革目标任务和路径方法,从战略和战役层面对改革实施作出具体部署。

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领导小组坚持重点抓好具有结构支撑作用的重大改革,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作为突破口,并对一些重大问题开展试点探路,充分彰显党中央推进改革的决心、力度和自信。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对序盘阶段的改革工作提出了总要求,制定了2014年工作要点,排出当年要完成的80个重点改革任务予以重点督办。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逐项明确了336项重要举措的目标、路径、时间节点和可检验的成果形式,为未来7年全面深化改革绘制了完整系统的大施工图。endprint

2014年8月和12月,领导小组分别审议通过了上半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和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总结报告,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明确改进工作的方向措施,提出领导小组2015年工作要点和贯彻实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重要举措2015年工作要点,对新的一年改革任务提前作出明确部署。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指出,要把全会提出的190项对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举措,纳入改革任务总台账,一体部署、一体落实、一体督办。

领导小组始终把抓落实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实施方案要抓到位,实施行动要抓到位,督促检查要抓到位,改革成果要抓到位,宣传引导要抓到位……”习近平总书记对狠抓工作落实提出了“五个到位”的明确要求。从及时总结地方推进改革情况,对苗头性倾向及时打招呼提醒,到中央改革办成立督察局,专司改革方案督检之责;从强调凡事都要有人去管、去盯、去促、去干,到强调要考核验收改革竣工结果,没有完成或完成不到位的要问责。

领导小组不断推动改革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有机结合。从在重大改革方案中留出政策空间,鼓励不同区域差别化探索,到对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具备可复制可推广价值的经验及时在更大范围推行。

领导小组始终注重使改革的思路、决策、措施更好满足群众诉求,做到改革为了群众、改革依靠群众、改革让群众受益。从把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和人民群众对问题解决的满意度作为评价标准,到试点实施要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尊重基层群众实践,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成立三年多来,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以务实的工作作风一手抓审议具有标志性的重要改革议题,一手抓研究部署各领域改革的协调推进,推动改革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从强调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到强调把狠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从强调改革要坚持从具体问题抓起,到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發力;从提出严把改革方案质量关、严把改革督察关,到强调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从鼓励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到推动改革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互动。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在这样一个又一个工作节点的清晰标注下,扎实稳健向前迈进。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突破口

全面深化改革启动以来,有关经济领域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很大进展。国务院重点围绕投资和生产领域,取消下放行政审批等事项,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改革商事制度实行“先照后证”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从推动建立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和企业服务“一张网”,到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一项项改革举措直指“审批多”“审批难”顽疾,释放简政放权的强烈信号。

积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2014年7月,中央政治局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三项重点任务。按照财税体制改革思路和部署,在助推结构调整、激发市场活力特别是为现代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松绑提速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改革和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加快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营改增试点进一步扩大到铁路运输业、邮政服务业、电信业,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在全国范围实施,完善促进就业创业、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减少和规范涉企收费,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等。

金融改革稳步推进。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国务院审慎把握、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扩大同业存单发行主体范围,有序放开金融机构市场准入,首批5家试点民营银行获准筹建,存款保险制度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沪港通”正式启动,资本要素的市场化迈出重要一步。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总体方案进入系统设计阶段,对一些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过高、与普通员工收入差距过大,一些央企负责人在“职务消费”中大量报销个人费用等饱受诟病的问题首先开刀。2014年8月,中央决定,对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不合理的、偏高过高的收入进行调整,对其公务用车、办公用房、业务招待、国内差旅等设置上限标准,严禁用公款支付企业负责人应由个人承担的消费娱乐活动等各种费用。

符合市场规律、更加灵敏的价格机制逐渐成形。打破行业垄断壁垒,实行公开透明的市场化定价,成为这轮改革的重头戏。国务院着力以改革为统领,促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陆续放开电信业务、非公立医院医疗服务等26项商品和服务价格,放松铁路运价管制,推行居民生活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制度,启动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

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先后出台了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决定将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着手改进完善院士制度;在更大范围推广中关村试点政策,加快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选择部分中央级事业单位开展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改革试点等一揽子科技改革方案。

2014年,党中央启动了农村承包地、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三块地”的改革。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强调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部署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在试点基础上有序推进,强调绝不能犯颠覆性错误。

党中央牢牢抓住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的战略机遇期,确立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目标,在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方面连续打出了组合拳: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深化以备案制为主的对外投资管理方式改革,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提出推动建设亚太自由贸易区的倡议……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总体战略,对未来中国对外开放格局进行顶层设计,不断培育竞争新优势。endprint

与此同时,各地区也结合实际推出一批有力度、有特色、有影响的改革举措,如天津探索一颗印章管审批,辽宁实行营业执照、企业代码证和税务登记“三证合一”,山东建立征地预存款制度,贵州全面推行矿产权招拍挂出让制度,浙江建成全省统一的政务服务网,广西建立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吉林建立“舟桥”机制加速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新疆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

制度化法治化建设迈出新步伐

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路线图逐渐清晰。全国人大常委会着眼于推动重点领域立法,通过关于废止有关劳动教养法律规定的决定、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关于授权在部分地区开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试点工作的决定,预算法完成20年来首次大修,环保法经修改后正式实施,全国人大常委会以立法形式确定国家纪念日,通过了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关于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制定贯彻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的实施意见,等等。同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加强专题询问和各项监督工作、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不断推进人大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

人民政协围绕加强协商民主制定年度协商计划,完善双周协商座谈会制度。党中央制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继续重点加强政党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积极开展人大协商、基层协商、人民团体协商,逐步探索社会组织协商,推动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

司法制度改革有序推进。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导小组审议通过《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在上海等6个省份启动试点工作。在北京、上海、广东设立知识产权法院,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激发社会创造力。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开展设立跨行政区划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试点,进一步规范刑事诉讼涉案财物处置工作。制定《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着手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解决。建立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加大司法公开力度;按照“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要求,在12个中级、基层法院试行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制定深化公安改革的框架意见等,一批基础性、制度性措施相继推出。在地方,河南全面推行新型合议庭制度,云南建立市、县、乡三级联动视频接访机制,甘肃出台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规定,江西出台医疗纠纷预防处置条例等,开展了司法制度改革实践。

党中央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在手上,及时出台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为进一步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提供了路线图。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体制改革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各项改革举措依次启动、精心实施,推动改革向面上展开、向纵深推进,引领着文化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文化建设呈现新气象、新面貌、新格局,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

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是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最先审议通过的专项改革方案之一。目前,31个省区市都已按照中央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文化体制改革正在扎实推进。《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出台,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公共文化支持力度,引导社会参与。

党中央组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加强对互联网网站、互联网新闻、互联网新技术应用的管理,网络舆论空间明显净化。制定下发《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强化内部管理,整合媒体资源,实现内宣外宣一体化发展。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迈出新步伐,探索建立具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文化企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进一步扩大文化对外开放,统筹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文化传播与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着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中央和有关部门为理顺内外宣体制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管理体制,密集出台一系列文化经济政策,涉及支持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和文化企业发展、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支持电影繁荣发展等诸多政策利好,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各地,文化体制改革也在有序进行。四川整合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推动公共文化供给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上海着力打造报业和广电两大全媒体集团、提升主流舆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内蒙古实施“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

加大民生保障和改善力度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围绕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全国各省区市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制定《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开展养老服务业和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陆续推出了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出台了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岗位政策,健全了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了低保等城乡困难群体救助水平,发布实施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改革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全国推开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完善了基本药物制度,扩大了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现了公租房、廉租房并轨运行,启动了共有产权住房试点。

针对教育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中央出台了一整套教育综合改革措施: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启动沪浙两地高考招生改革试点,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比例,制定上海市和北大、清华综合改革方案,推进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校园足球等。

加快推动户籍制度改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慎布局,大胆出手,在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的同时,一揽子加快推进城乡养老并轨、城乡医疗救助并轨、进城务工人员基本医疗服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等重点领域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举打破了“农业”与“非农”壁垒。endprint

各地区也结合实际推出一批有力度、有特色、有影响的改革举措,如河北建成市场主体信用公示系统,湖南推出城市社区工作人员社会保险实施办法,陕西将扶贫专项资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安徽建立中小学新任教师“省考、县管、校用”制度,福建推进厦门、三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海南实施初婚结婚证和一孩准生证同时发放,宁夏全面实施先住院后付费诊疗服务,等等。

构建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旗帜鲜明地提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确立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确定了任务。先后出台了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和国有林场改革方案,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推动市县“多规合一”试点,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加大处罚力度,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强化节水准入,开展水权试点,《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先后制发,以硬约束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燃煤小锅炉和老旧汽车,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分别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坚持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三管齐下”,以总量控制、源头治理、区域联动的努力,“向雾霾宣战”,争取“雾开霾散”。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已正式实施,它把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明确规定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实施统一的防治措施,使环保监控更强、更有力。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总体构想和工作方案,推动我国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在各地,北京完善京津冀及周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黑龙江开展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湖北开展政策性森林保险改革,西藏制定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青海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奖资金与保护责任及效果挂钩。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正在形成并发挥效用。

国防和军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引领,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战斗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军队活力,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保证。

国防和军队改革主要是推进领导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军委机关职能配置和机构设置,完善军兵种领导管理体制,中央军委由四总部制改为军委多部門制;健全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和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组建了陆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领导机构,将七大军区调整为五大战区;优化军队规模结构,落实裁减军队员额30万;改革部队编成,推动部队向充实、合成、多能、灵活方向发展;构建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军队政策制度改革,重点完善军事人力资源政策制度和后勤政策制度;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健全相关体制机制;优化武装警察部队力量结构和指挥管理体制等。同时,构建完善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诞生,军队组织架构实现历史性变革。

推动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肩负着领导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引领全民族复兴圆梦历史重任的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持续发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立行立改,在猛药去疴的同时着力固本培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愈加坚强有力。

党中央制定出台并率先垂范、带头践行八项规定。自2014年4月起,中共中央纪委启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件每周通报制度;每逢重要节日,中央纪委网站都会开通每周通报专区,连续几周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点名道姓通报曝光。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3月,有162932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被查处,220436名干部被处理,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有115414人。中央颁布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相继出台了涵盖公务接待、办公用房、会议费差旅费培训费、因公临时出国、外宾接待、公车改革、领导干部秘书管理、领导干部企业兼职等方面的制度规定,不断从源头上堵住“四风”的漏洞。党风为之一新,民心为之一振。

五年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化,2013年至2016年9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01.8万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01万人。其中,立案审查中管干部240人,处分223人,移送司法机关105人。对周永康、徐才厚、令计划、郭伯雄、苏荣等高级领导干部严重违纪问题进行立案审查,对山西省、中石油等地方和单位多年积累的严重腐败问题进行严肃处理。“老虎”“苍蝇”一起打,兑现了党中央“打虎无禁区、拍蝇无死角”的承诺。

反腐败成效的大小,既取决于惩治腐败的力度,也取决于体制机制改革的力度。2014年12月,中央决定,由中央纪委向中办、中组部、中宣部、统战部、全国人大机关、国办、全国政协机关这7家单位派驻纪检组。纪检组的派驻,意味着在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不受监督的机关和个人,标志着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又迈出重要一步。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根据目前公布的方案,试点三地的监察委由省级人大选举产生,作为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与纪委合署办公。三地试点意味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正式启动。

从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聚焦监督执纪问责主业,到推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从建立健全下级纪委向上级纪委报告工作制度,到开展查办腐败案件体制机制改革试点;从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开展专项巡视,到搭建追逃追赃国际合作网络。越磨越利的反腐之剑、越织越密的制度笼子,在对领导干部形成不敢腐的震慑同时,也在向形成不能腐、不想腐的机制步步迈进。endprint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按照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党中央成立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专项小组。2014年8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由专项小组草拟的《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从深化党的组织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层组织建设制度、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4个方面,提出了55项具体改革任务,并将在2017年以前完成。中央制定出台40余部重要的党内法规。其中,在组织制度方面,出台了《党组工作条例》,修订《地方党委工作条例》,制定出台《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起草《中国共产党党内表彰条例》等;在干部人事制度方面,修订了《干部任用条例》《干部教育条例》,制定出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等;在规范领导干部工作生活待遇方面,出台了《省部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省部级领导干部秘书管理规定》;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方面,出台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及配套的25项党内法规制度;在反腐倡廉方面,修订《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在各地,山西以依法确定权力等“六权治本”为载体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广东等5省开展查办腐败案件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工作,江苏探索处置不合格党员办法,重庆探索解决基层实用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等问题,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党中央在推动制度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把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有机衔接起来,确保把党纪党规挺在前头,确保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确保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内在统一。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已初见成效。比如,以修订和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为抓手,构建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大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有力推动了“唯票、唯分、唯GDP、唯年龄”取人问题的解决;落实“拓宽来源、优化结构、改进方式、提高质量”的重要方针,加强和改进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和后备干部工作;完善从严管理干部队伍制度体系,强化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抽查核实、治理“裸官”和领导干部违规兼职等,解决干部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完善选人用人专项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整治跑官要官、说情打招呼、超规格超职数配备干部等问题;改革政绩考核机制,着力解决“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不敢担当、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严格党内组织生活,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落实“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要求,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以更大力度推动“千人计划”“万人計划”,统筹推进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等。endprint

猜你喜欢
制度改革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夏朝
某些单位的制度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