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农业经济学是经济学中最古老的分支之一,是研究农业生产,及与其相联系的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学科。古代的农业经济,在宏观方面主要强调富国强民,必须“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和减轻农民的租税负担;在微观方面主要强调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利用天时地利,改良农业技术,并精心管理。现代的农业经济,因为人们更好地掌握了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形成了有力促进农业发展的战略决策;随着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使现代农业经济呈现智能化、生物化、产业化和企业化的特征。纵观中国经济发展之势,目前中国仍为发展中国家,仍旧是一个农业大国,并且在农业、农村、农民三个方面出现了恶化,即我们说的“三农”问题。而我国经济重心的转移使得这些问题都得不到尽快的解决。“三农”问题逐渐成为社会构建的最大难题,妥善解决好“三农”问题,能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铺平道路。笔者试从“三农”问题的体现、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三个维度梳理“三农”问题。
【关键词】“三农”问题;主要体现;产生原因;解决措施
我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使“三农”问题引起热议,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目前,“三农”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瓶颈,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国民的素质,社会的稳定及国家经济的发展。本文试从“三农”问题的体现、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三个维度,梳理“三农”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三农”问题的主要体现
1.农业产业化是重中之重
众所周知,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经济,资源的配置完全依据市场的供求,而农业的供求不畅是我国农业不能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中国的农业未脱离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规模经济时机不成熟。故而,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如何迎接国外农业的挑战,是值得中國——一个农业大国必须深思熟虑的问题。
2.农村改革,任重而道远
我国现行户籍制度,将城、乡进行了分割,这就造就了城乡之间经济、文化水平的不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此种户籍制度是适合行政管理的,但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今天已经严重滞后。故而,各地大刀阔斧的向这种户籍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改革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
3.核心问题是农民
农民的经济收入低,创收难;再加之素质低,这就造成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贫富差距日益明显。
二、“三农”问题的产生原因
改革开放的春风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带来了一线生机,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施,不仅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也促使我国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广大农民深刻的意识到种地是不可能提高生活水平的,因而出现大批农民进城务工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地区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减少,引发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由于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三农”问题的产生,究其原因,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农民入不敷出。农民创收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明显,这是“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
2.土地资源不足。中国农业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因而农民得到的土地很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经济日益发达,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也日益加剧,使得地方政府和村社集体不断抢占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夺取农民的土地。
3.资金投入少。农民由于收入少,增收难,所以投入农业的资金越来越少。国家虽然拨发了大量资金用于经济发展,但大部分都用于二、三产业,因此在农业和农村上的投入很少,缺乏强劲的经济后盾。
4.自身素养偏低。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的发展需要高科技技术的支持。但由于大部分农民素质低,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不能掌握高科技术,降低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可能性。
5.农民的负担重。虽然国家推行农业税,要求减轻农民的负担,但是一些地方政府执行不到位,导致农民的负担并没有真正减轻,使得农民的收入减少,这也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
1.合理配置城乡经济资源,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这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大新出路。以工代农,以城促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
2.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民减负,为农民提供创收机遇。为此中央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和建设农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这就需要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巩固基础设施建设。
4.走科技兴农的现代化农业之路。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走科技兴农战略。同时提供技术培训和职业技术教育,从而快速提升劳动人民的素质。此外也要适时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产品的升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5. 走城镇化道路必须发展乡镇企业。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创造许多就业机会,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各个行业转移,从而减少农业人口,对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村问题及扩大城乡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结语
民以食为天。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而且人口基数还在不断增加。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也越大。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随着环境的恶化却在不断减少。因此,妥善解决“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头等大事。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因而,妥善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常平凡、邢保荣. 论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依据[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03期.
[2]王彦丽.关于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3.05期.
[3]张英,李龙.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J].北方经贸.2003.06期.
作者简介:
刘玥璇(2001—),女,汉族,黑龙江省大庆市人,高中学历,研究方向:财经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