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
前不久,有媒体记者在参阅银监会行政许可数据统计时发现,年初至今,A股上市的13家全国性银行(含5家大行、8家股份行)合计有99家支行、98家社区支行及8家小微支行获批终止营业,数量均远超去年同期。
与此同时,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份报告称,到2030年,银行及其服务可能“消失”,类似于Siri的人工助手将接管客户的生活与金融服务。在毕马威看来,在手机银行、移动支付横行,信用卡都能线上办理的今天,传统的银行网点承载的基础金融服务和交易功能也越来越少,最终或将会在我们面前彻底消失。
实际上,五大行已率先进入了“减负”裁员模式。在今年4月份上市银行2016年年报陆续公布时,关注银行业的人就已经发现——五大行员工总数在下降,网点数量也在减少。这是自五大行股改后从未发生的现象,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曾几何时,五大行数以万计的物理网点,构成其对各中小银行的绝对竞争优势。此举也给银行负债端带来源源不断的低成本资金。但时过境迁,在利润增速放缓的大趋势下,对物理网点进行结构性调整,这也成为各大银行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那么,各银行为啥要在此时大规模裁减物理网点呢?
首先,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快推进,传统银行赖以生存的存贷差收窄,使银行业的业绩增速大幅放缓。同时,各银行的物理网点的成本却在不断攀升。算上租金、员工成本、水电装修、设备采购和维护等费用,在一线城市的单一年度成本也在百万左右。在有效获客和业务量不多的情况下,要达到盈亏平衡并不容易。所以,银行开启“关店潮”模式就似乎有点顺理成章了。
再者,银行物理网点被手机银行取代,同时增加自助终端、ATM的投放。随着技术创新和客户需求的变化,原来需要到柜面办理的业务,很多都可以通过手机银行这类电子渠道来实现,这造成柜面业务量不可避免的下滑。
特别是在移动支付的广泛使用后,使得实体银行卡的使用率越来越低。现在客户已可通过手机银行和ATM机办理物理网点的多数业务,科技的进步也使银行有了大规模减少物理网点的理由。
最后,银行业绩增速放缓也促使更多银行推进集约化经营,对前中后台的业务进行系统整合,提质增效的同时也减少对现有物理网点的依赖,这就包括裁撤低效甚至亏损的网点,也包括对原来“大而全”的网点进行“轻型化”“智能化”转型。
为了防止银行物理网点减少带来的不良后果,银监部门也在批复终止营业的函件中屡次提醒,要银行做好业务清理移交、人员安置及善后工作。同时,各银行也将原来的柜面人员转岗至营销人员,加载更多的产品销售、客户服务智能。
现在问题来了,未来银行物理网点真的会彻底消失吗?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技术不能完全将传统银行替代,包括各种理财产品合约需要面签、银行工作人员和客户的交流、银行品牌展示等。这种情况下,保留物理网点肯定有其必要性的。未来“柜台银行”将向“智能银行”逐渐转型。银行物理网点将出现结构化调整,就是一二线城市大幅减少,而三四线城市或乡镇会有所增加。
其一,银行物理网点将向金融不发达的乡镇地区倾斜。对乡镇金融网络相对不发达,金融服务覆盖率不高的情况,各中小银行已尝试将社區支行下沉至经济发达的乡镇区域,弥补乡镇金融服务的不足。
其二,新设支行将布局三四线城市社区。社区支行与普通支行相比,能更好的打通“最后一公里”服务。民生银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截至2016年末,民生银行持牌社区支行较年初增长118家至1694家。该行现已在全国90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社区支行布局,逾六成网点设立在非一、二线城市。
总体而言,虽然银行的物理网点将呈改变,总趋势是下降的,但笔者认为大规模的“关店潮”是不会出现的,一边是各大银行在一二线城市将物理网点大幅裁减,推动智能银行;另一边,各银行又将在金融不发达的乡镇和社区开始布局物理网点。所以,银行物理网点完全消失肯定不现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