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曦
百度的无人汽车、淘宝的无人超市、顺丰的无人送货、亚马逊的无人机、西门子的无人工厂等等,这些大公司们似乎在向全世界宣告,无人时代已经悄然来临了。
2017年8月1日,京东昆山无人分拣中心试运行,在这里,从供包到装车,全流程无人操作。此前,京东集团首席执行官刘强东在一个论坛上表示:京东已经与四川、陕西两个省签订协议建设大批无人机机场,并尝试以无人机的方式,将山区特产输送到北上广深。
同时,京东将新建150个无人机机场。刘强东还表示,人工智能将催生第四次零售革命,京东12年内将实现销售增加10倍。同时,人工智能也将使物流成本大大降低,未来京东的员工将稳定在8万人。这意味着未来京东或将裁员4万人。
百度的无人汽车、淘宝的无人超市、顺丰的无人送货、亚马逊的无人机、西门子的无人工厂等等,这些大公司们似乎在向全世界宣告,无人时代已经悄然来临了。
更多的可能性
无人化,顾名思义说的是机器替代人的过程。最早的机械化也是机器替代人工的过程,现在,随着智能化进程的推进,机器实现了越来越多的操作,除了简单的机械运动之外,还兼具视觉系统以及处理系统。结果是,很多需要人来进行的操作,都可以托付给机器完成了。
虽然“无人”只是一种不同的表述,但是不得不承认,冠以“无人”的标签,似乎就增加一分魅力,就添了更多可能性。零售业、制造业、汽车工业、物流业,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无人化试水。
在2017年的淘宝造物节上,无人便利店“淘咖啡”正式亮相。顾客进入商店就像进入地铁站一样,只要在闸口使用淘宝或支付宝扫描二维码,就能购买你想要的任意商品。从进门到离店,没有一个收银员。无人便利店和自动售货机的主要特质是通过无人零售的方式从而降低人力成本,同时还能够实现24小时开店的需求。
今年6月,顺丰快递成功拿到了无人机送货“牌照”,无人机送货常态化更进一步。未来,顺丰希望通过“大型有人运输机+支线大型无人机+末端小型无人机”三段式空运网,实现36小时通达全国,即便是地形复杂或偏远地区也不例外。
在东莞一个企业的生产车间里,50台机器人有条不紊地运转着,抛光、打磨……不到20秒,一个个手机外壳就“出炉”了。偌大的车间里,偶尔有两三个技术员拿着平板电脑在遥控机械手和六轴机器人、钻削加工中心来回穿梭。
入夜,富士康的几座工厂正在“关灯”生产。工人们回去休息了,而机器却不用休息。在物联网大数据,主要包含:上线、云端、联网、互通与反馈的支持下,一座工厂中的几千个物件、几千部机器彼此沟通、传送信息。
在机械化时代,机器只能完成简单重复的动作,而现在,机器人甚至开始“涉足”到脑力劳动行业。
在台湾的一家银行里,IBM的机器人正在向顾客做信用卡的推荐。IBM为银行系统开发的机器人有银行网点迎宾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咨询机器人3种,除了信用卡推荐之外,机器人还可以进行房贷申请以及外汇兑换等几个业务。在推出的一个月中,这家银行的业务量增加了4倍。
在民生银行太原分行营业部内,被称作“智能厅堂机器人”的大堂机器人不僅“能说会道”,可以轻松自在地在网点的大厅内行走,接待并引导客户,还可办理数十种不同类别的常规大堂业务。
多伦多大学的法学教授本杰明·阿拉(Benjamin Alarie),为法律界设计了一款人工智能软件,可用来扫描法律文件、分析案例、创建模拟决策判断,以帮助律师和税法会计师更好地了解在法庭上可能遭遇的情况,使购买软件的用户通过超现实的模拟场景,更准确评估案例,正确率可以达到90%。
不久前,云南省第一个写稿机器人“小明”在昆明报业传媒集团上线。“小明”只用了1秒钟的时间,就写出了一篇100多字的稿件。在“小明”上岗之前,《南方都市报》的写稿机器人“小南”已经上线了。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迈入智能化生产阶段,而机器人写稿也不再是吸引关注的噱头。
无人时代,很近也很远
2016年底,亚马逊宣布正在测试无人超市Amazon Go,亚马逊称之为“Just Walk Out Shopping”,其卖点在于结账智能化。
通过计算机视觉,传感器和深度学习等技术,当商品被用户从货架上拿走时,Amazon Go系统可以自动检测到。用户完成购物时可以直接离开,不需要排队结账,手机上即收到账单。
亚马逊申报的Amazon Go相关专利内容显示,Amazon Go通过感知人与货架之间的相对位置,来识别是谁拿走了哪一件商品。Amazon Go强调的重点并不是无人化,而是门店结账的智能化——不需要排队买单,提升了用户的购物体验。然而到目前,Amazon Go还只在其总部西雅图开了一间测试店,其原计划于2017年3月正式对外开放,一直推迟至今。
在“无人”还不是这么热门的时候,西门子的“无人工厂”就在业内引起了轰动,成为同行们学习的标杆。位于德国东部的西门子安贝格电子制造工厂拥有高度数字化的生产流程,能灵活实现小批量、多批次生产,每100万件产品中残次品仅为10余件,生产线可靠性达到99%、可追溯性高达100%。
目前安贝格工厂仍有1200多名员工,一条生产线仍然有6?8名操作工人,同时有30?40人的技术人员进行支撑,确保物料、设备、产品检验等工作。
任何一家自称“无人”的工厂都不是一个人都不需要的工厂。西门子也自称为数字化工厂。当前,众多的称为“无人”的超市、汽车、物流等新项目也都是深层次的智能化,距离“无人”依然很遥远。
以无人驾驶汽车为例,谷歌的无人车已经测试了6年,虽然频频传来阶段性胜利的消息,但是何时上路还是未知。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在世界智能大会主论坛上说,“无人车早就研发成功,为何至今无法上路行驶?这是人工智能除了受大样本数据局限外的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确定性,道路的突发状况太多,人工智能在遭遇新情况下,很难正确处理。此外,人工智能目前只能进行单任务处理,比如语音识别软件无法同时识别图像,这些都是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的瓶颈性问题。”endprint
Rethink Robotics创始人、iRobot前CTO、麻省理工退休教授Rodney Brooks曾就无人驾驶汽车发文,(在无人车正式推出市场)之前,工程师需要通过大量的工作提升它们的安全性、功能性和易用性,甚至要说服监管者允许其上路行驶。实现这些目标所花费的时间将超过很多支持者的预期,甚至会令他们措手不及。我相信最终肯定能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汽车,可我担心的是,这类产品会在测试过程中遭遇很多意想不到的后果,从而导致大规模的部署延后数年。
不仅无人车处于窘境,无人超市也频频出现故障。
芝麻信用在北京、杭州试验了两家无人超市,购物付款全部自助,18%的人没付款导致失窃成本非常高,这使得它必须相应地增加安保人员和货物失窃追讨人员。
从技术上来说,无人超市运用视觉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以及物联网支付等技术,商品添加RFID电子标签。以计算机视觉技术为例,其精度还有待提高,比如在人流量密集时就容易识别不到。另外,也可能因为网络不畅,出现无法识别人脸、自动付款等情况。
技术进步带来失业恐慌
尽管“无人”时代更像一场概念盛宴,但是不得不承认无人化正在渗透到生活的各方各面,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更好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在人才最宝贵的21世纪,无人化无疑降低了日渐走高的人工成本,但同时也带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失业。
原本需要10个工作人员的超市,变成无人超市后可能只需要一两个管理人员。原本需要100人的工厂,进行智能化改造之后只需要30个人。近在眼前的现实就是,京东、顺丰这些现在雇佣着数万名快递员的公司,在实现无人配送后,将让数万人失去工作。
2016年,瑞士曾为一项UBI提案发起过全民投票,这项提案认为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工作机会会持续减少,因此要求为全体瑞士公民,无论其工作与否,每个月发放2600法郎(约1.8万人民币)的收入。
即使在家也能拿工资的好事,竟然有78%的选民投了反对票。大家担心的是这会导致不愿意工作的人数增加,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多年以前 ,奇点理论(singularity theory)创始人雷·库兹韦尔就已经提出,2045年人类总体智能会被机器超越。
据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与伦理学教授、《人工智能时代》作者杰瑞·卡普兰(Jerry Kaplan)统计,美国注册在案的720个职业中,将有47%被人工智能取代。未来10年机器人将取代1500万工作岗位,相当于美国就业市场的10%。
人工越来越高,而机器人发展越来越快,因技术发展导致的失业增长越来越不容忽视,一些大众眼中不可能被机器替代的职业,也受到威胁,比如金融行业。据《纽约邮报》报道,众多对冲基金公司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格林威治市设立总部,该州有420家对冲基金公司,总资产约为7500亿美元,资金管理规模超过3万亿美元。但随着人工智能的技术变革,格林威治的对冲基金公司开始尽可能减少人力资源,使用智能系统进行投资,减少交易成本使利润最大化。结果就是,大量基金经理被裁员。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曾在《纽约时报》发表专栏文章讨论人工智能的真正挑战,他也认同智能化对于失业率的影响:与工业革命及信息革命不同,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冲击并非单纯指向某些特定岗位和职业,如传统制造业中的手工艺者被流水线工人所取代;或只会使用纸张和打字机的秘书被精通电脑的个人助理所替代等;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是对现有职业和工作版图大规模地颠覆。
发达经济体的结构性失业在上升,这一现象不能单纯地归咎于全球化,技术变革也在其中起着作用。技术进步导致失业,是推动更广泛结构性失业现象的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持续发展,更多的工作将受到影响看起来不可避免。
短期来看,机器在抢人的饭碗。然而智能化是大势所趋,失业率增长是否也无法避免?机器人的工作与人类的工作,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零和博弈。
美国的亚马逊试着用无人机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时,在中国却出现了“閃送”“UU跑腿”这样的快递平台,更充分地调用零散、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去应对同样的物流需求。
现代劳工经济学之父雅各·明赛尔(Jacob Mincer),通过“收入动态”小组研究的微观数据发现,尽管技术进步在短期内似乎对总体失业影响不明确,但从长远看,却减少了失业率。尽管这种观点一直受到挑战,但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多数的经济学家对此表示赞同。
新时代的挑战
特斯拉公司CEO埃隆·马斯克曾说:“直到人们看到满大街的机器人开始对创造它们的人类兵戎相见时,人们才会意识到这不是天方夜谈,但那时人们由于之前的忽视会束手无策。而AI将比这还要夸张,我们必须对其进行监管。而且单纯的被动监管仍远远不够,人类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监管手段。”
而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Elliot Zuckerberg)却认为,人工智能让人类更好地生活,并且对于反对者嗤之以鼻,“对于那些认为人工智能会导致末日的‘悲观主义者,我并不能理解他们,他们太过于消极。从某种角度看,我认为他们很不负责任。”
这两位科技企业的领军人物之间的辩论并没有大肆开展。很快,Facebook就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
2017年7月末,社交网站Facebook不得不关闭其人工智能聊天系统,原因是聊天机器人开始用自创语言对话,全然无视程序员下达的指令。科技新闻 资讯网站Tech Times的报告称,人工智能聊天系统最初用英语交流,但是后来它们开始用只有它们能懂得而人类不懂的语言进行交流。
这个机器人聊天系统中的鲍勃和爱丽丝用充满语病以至于无法理解的语言交流。程序员认为这是系统失控的表现,因此关闭了系统。这一情况在一个月之前也曾被发现过,当时研究人员对机器人用自创语言聊天的记录十分困惑,但之后发现,机器人其实是在用一种更复杂的方式来处理手头任务。endprint
Facebook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杜鲁夫·巴特拉(Dhruy Batra)认为,就像有时人们会“抄近道”用行话对话、以便快速解决问题一样,人工智能机器人也会自创语言,做类似的事情。英国剑桥大学物理学家霍金曾说过一个颇为让人害怕的观点:“对于一个生物大脑和一台计算机所能取得的成就来说,其间不存在深刻的差别。所以从理论上来说,计算机可以效仿人类的智能,并超过人类的智能。”
智能系统不听指挥可不仅仅是电脑死机这么简单。因为是在自己的剧本中,所以人类总是拥有最终决策权的那一个,即使是最天马行空的科幻故事,人类也依然是主角。在这个事情中,机器人聊天系统开始不按照人类的剧本演出。
机器人能够不听人的指示自己交流,如果在電影中,这就是具有自我意识的机器人的诞生,下一段情节可能就是机器人与人类对垒。如果“无人”科技按照这样的方向发展下去,故事将会是怎样的结局?是值得高兴的,还是令人担忧的?
当然,现在担心这些未免杞人忧天。目前的现实是,机器还未能产生自我意识,而人类目前在这个领域的进展,大部分还仅限于替代人类劳动,远远达不到替代人类思考的境界。
智能化会产生大量新的生产方式,人类的生活也将获得更多的可能性。杰瑞·卡普兰认为:“关于未来人类和机器之间的关系,仍然无法预见。我认为,人工智能在伦理层面是完全中立的,它就像一把双刃剑。”
在当下,冠以“无人”之名的时代中,失业率是最受到关注的问题。其实,这种结构性失业在每一次的经济产业变动中都会发生。劳动力供应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与社会对劳动力需求不吻合,由此就导致了失业。
大量的失业并不是必然的,因为新兴的科技会创造出新的岗位。创新引起的失业是短期的,一段时间过后,市场、行业会自动地创造出其他的工作岗位。
科技部副部长李萌在某论坛上说,大家都认为人工智能对就业有影响,但是科技发展对就业的冲击不是今天人工智能出现后才有的。机器的出现导致大量手工作坊工人失业,流水线工厂的出现导致传统工厂很多人失业。但从长期来看,科技带来的就业远远大于失业。我们需要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就业形势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对劳动力的培训、人才的培养做定向调整,使得未来劳动力更加适应智能社会和智能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劳动力供给和技术发展、经济社会需求更加匹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