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制造业“机器换人”、智能工厂的出现,“无人化”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广。例如,交通领域的无人机、无人汽车、商业领域的无收银员商场、物流领域的无人送货,包括企业中管理软件、财务软件等的广泛应用,一些管理岗位也大有被取代之势。
7月8日,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人工智能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刊文称,“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有赶超美国之势。预计到2030年,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增长将令全球GDP增长16万亿美元,有分析认为,这笔‘横财近一半都将流向中国。”专家预测,拥有自主意识的智能机器人将在30年内出现。届时,“无人化”将更加普遍。
制造业包括整个社会向智能化转型,无疑将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同时也将给人类带来更多的便利。但这种“无人化”的趋势也给人类带来了很多麻烦,甚至恐慌。例如,随着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体力和脑力劳动者都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
据新华社每日电讯报道,东莞松山湖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销售手机系列连接器、屏蔽件和超精密五金端子及模具的高新技术企业。2015年,这个公司开始投资建设“无人工厂”。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任项生说,“‘无人工厂并不是说完全没有人,但会大规模压缩人工数量,甚至可达到90%的水平。”该公司董事长陈奇星说,在“智能工厂”建成后,仍需要一些软件系统、中后台管理人员,预计不超过200人;若按目前的手工操作生产水平来计算,则需要工作人员超过2000人。显然,东莞松山湖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建设“无人工厂”对企业而言是有利的,但被“解放”的90%的劳动力如何再就业呢?这无疑是一个必须解决的社会问题。
技术进步引发的失业问题,经济学通常把它称作结构性失业。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出现“失业与空位”并存的现象,即一方面有活无人干,另一方面有人无活干。东莞之所以实施“机器换人”行动,其目的之一就是解决“用工荒”的问题。但同时我国又有2.82亿农民工劳动大军的存在。在“无人化”的趋势下,这些对智能技术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的劳动者如何就业呢?
對于未来的变化,政府、企业、劳动者都应未雨绸缪,积极有效地应对“机器换人”引发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中国新时代》杂志本期刊登的《“无人”时代 智能化的挑战》一文,将和读者共同讨论在智能化的趋势下人类面对的诸多机遇和挑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