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斌
哪些工作更有“钱途”
曾经“放荡不羁”的少年,没日没夜地在游戏中厮杀,不久之后却有望“转正”。日前,我国教育部公布13个新增补专业明细。其中,“网络电子竞技”的专业类别归属于体育大类,并将从2017年正式执行。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细化,一些新职业逐渐浮出水面,如公共营养师、管理分析师等;一些老行当走向没落,如售票员、修鞋匠等;还有一些工种改变了名称,如“理发员”更多被“形象设计师”“造型师”取而代之、“炊事员”摇身一变成了“营养配餐师”……
“360行”不再一成不变。起起伏伏中,哪些是金牌职业?哪些将更有“钱途”呢?
可以基本肯定的是,软件工程师及跨界人才将更加吃香。互联网曾经只是一个行业,现在却成了每个公司必备的技能。未来,大数据工程师、移动开发人才等将更为走俏。同时,既懂互联网又懂金融的人、既掌握本行业规律又能把握社交网络特点的跨界营销人员,将成为“香饽饽”。
智能硬件從业者会成为市场的“新宠”。从智能穿戴到智能家电,智能硬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但相关人才培养暂时还落后于产业发展。因此,从事智能硬件设计、开发的人员,未来几年将面临“人人抢着要”的局面。
旅游体验师有可能“惊艳登场”。随着线上旅游市场交易规模的扩大,“口碑营销”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旅游体验师应运而生。他们在体验过程中,通过直播行程、分享体验、共享美图视频等方式,来真实反馈旅游线路品质。
健康管理师有望“异军突起”。现代社会,亚健康人群日益增加。人们的健康需求已由传统、单一的医疗治疗型,向疾病预防型、保健型和健康促进型转变。在此背景下,健康管理师等的作用将大大拓展。
哪些人可能饭碗难保
有人吃香喝辣,也有人可能饭碗不保。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未来职业淘汰和变迁的速度将越来越快。
汽车驾驶及其相关行业,可能首当其冲。眼下,在中国、美国等地,无人驾驶汽车已经开始“上路”了。可以设想,不久的未来,汽车将真的不需要人来驾驶。而跟司机一起消失的,可能还包括驾校教师。
同时,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和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电动汽车将获得更多支持。未来,新能源充电站会遍布各地,且充电站将实现自动化,不再需要专人来服务。没有了用武之地,加油站工作人员极有可能被动减员。
在智能机器人的冲击下,一线工人会不会大面积失业呢?美国媒体曾发文盘点机器人将抢走人类的8个“饭碗”:快递业、快餐业、服装销售、超市、运输业、农场、电子产品生产和低技术含量的实验室工作,由于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将成为过时工种。此前,全球最大代工企业富士康推出“机器人大军”计划后,有人更是直接推断将有100万名流水线工人下岗。
在金融领域,未来10年,80%的现金使用将会消失,这又意味着什么?随着人们更多选择使用网络银行或移动支付,绝大多数中小银行如果不把前台业务外包,将难以生存。对于传统的银行柜员而言,可能需要提早准备转型了。
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是,实体店的日渐衰弱。从书店、鞋店、服装店,到百货商场、数码商城,近年来实体店“关门潮”愈演愈烈。好在,因此而丢掉工作的人,还有网店可以作为工作备选。
哪些新奇职业令人心动
未来,电子传感器像种子一样,潜埋在地底。它们通过感知周围环境的气味、温度变化和震动等,来探测区域的健康状况。这时,就产生了一个新的工种——荒野复苏者。他要做的,就是分析传感器数据,并着手干预生态系统。例如,可以将障碍物从动物迁徙的必经之路上移开,或者引入新物种,使生态恢复平衡等。
在加拿大一家机构举办的“启发思维”活动上,全球多位具有前瞻性的专家,包括科幻作家,尝试列举了未来可能出现的10种新兴职业。其中,除了荒野复苏者,还有许多“新奇”职业令人心动:
例如,垃圾规划师。专家相信,任何一个垃圾填埋场,都是一座未开发的“金矿”。这座“金矿”中蕴藏着大量珍贵的金属、塑料、玻璃等材料,其中废弃的铝加起来可能比全世界铝矿中开采出的还要多。未来,垃圾规划师要做的是,评估垃圾的价值,然后设计出一些有价值的产品,减少资源浪费,提高重复利用率。
再如,“朋友圈”包装师。在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上,“朋友圈”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这个新兴职业没准会火一把。不过,包装“朋友圈”可不是件轻松的活,不仅需要生活情趣,还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要精通各种美图软件,还要略懂诗词歌赋……
还有一个有待挖掘的是,人工器官培养师。有了人工器官,医生就可以利用合适的肝脏或心脏等,帮助病人恢复健康。不过,达成这一目标的前提是,进一步找出学习生物和科技之间的联系,以及干细胞培育技术、3D打印技术的发展。
真正的冲击是“昨天的思想”
一项调查显示,在国内大学生中,能够明白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条件并肯定未来职业方向的仅占27.1%。那么,如何才能破解这一困局呢?
一方面,我们需要透过繁杂的现象和新奇的概念,把握未来职场的真正发展趋势。趋势一:产业升级。细分下来,无非是两个升级——产品升级,不仅要满足功能性的需求,还要满足人们审美的需求;营销升级,广告逐渐失效,很多时候都是通过“口碑”下决定。趋势二:需求升级。工作的意义不仅是赚钱,而是要自我实现、自我认同。
另一方面,适应变化采取相应措施。第一招是“小步快跑”,不要天天做梦,而要专注于做好手上的活。第二招是提升基于产业链的个人竞争力。任何产业都遵循“资源—产品—营销—需求”的底层逻辑。只要人性不变,需求就不变;地球不变,资源就不变,最终产业链这个“轴”也会基本不变。第三招是重视核心技能和迁移能力。未来最宝贵的能力是不断进化自己的能力、不断整合供应链的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
“真正冲击各行各业、冲击就业的是人们昨天的思想,是对未来的无知、是对未来的不拥抱。”正如马云所言,未来并不可怕,关键是去把握它、学习它并做到改变自己。为此,可以走“通过兴趣培养能力、通过能力换取价值”的职业发展之路。在此基础上,还要尽量对自己保持一个肯定和欣赏的态度。
(摘自《解放日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