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靖
故事1
打工子弟小盛(化名)因盗窃被带上法庭,他只见到了在场的远房姑妈。他当庭请求法官找到他爸妈,因为他担心小妹妹没人管。“我妹妹在北京上幼儿园。如果我不被抓起来,我会养我妹妹。”这个年仅16岁的少年说。
秦硕法官帮小盛找到了妈妈,确认他还有个四五岁的妹妹。但遗憾的是,“我们实在找不到他爸爸。”
本来小盛跟着来京打工的父母一起生活,但爸妈离婚后,爸爸就甩手走人了,妈妈南下做服装批发的小生意,小盛兄妹则留在北京由一个远房姑妈照看。他妹妹被送进城乡接合部一所“黑”幼儿园,一周接一回。
小盛没上初三就辍学了,妈妈没安排他上技校或找工作,就南下打工了,定期寄点钱给小盛姑妈。很快,小盛在社会上认识了一帮人,吃喝玩乐,上网购物。钱不够花,他们叫他去偷电动车,偷完交给他们去卖,但只分给他很少的钱。小盛很聰明但没用对地方,他自己从网上学会了开锁,偷了七八辆车就被抓了。
开庭时,又瘦又小的小盛知道错了,却很无奈。“他们都比我大,我要是不去怕挨打。”
“对这类孩子,重判不如教育,要让他懂得怎样才能真正对妹妹负责任。”秦硕对该案宣判后不到一个月,小盛就刑满出来了。秦硕告诉他,如果想学一技之长,法官们可以帮助他。
小盛妈被叫到北京接受法庭教育,秦硕要求她对两个子女尽到监管义务,让小盛继续学习,“虽非遗弃,但父母疏于监管,只寄钱根本起不到家庭教育作用。”带着两个儿女去广州前,小盛妈表示再不会让孩子干这种事了,并让小盛上技校学习。
故事2
从被人羡慕的北京重点校学生会主席、高中班长,到因高考前抢劫当庭受审的被告人;从考入一所全国著名大学,到如今大学毕业赴英国攻读硕士学位,富孩子兼学霸的晓斌(化名)经历了人生的最高“蹦极”。
与惯常见到的抢劫犯截然不同,刚满18周岁的晓斌戴着一副眼镜,清瘦、文雅、不苟言笑。但案发当晚,在家附近一所大学校园里,这个看起来挺文弱的高中生实施了两次抢劫。
他站在树荫里,过来一个大学男生,他亮出瑞士小刀,“给我200块钱!”他只要200元,把剩余的钱连同钱包一起还给对方。被抓获时,晓斌仍待在案发地。因为除了家,校园是他最熟悉的地方。
秦硕刚接案时见到晓斌,感到有些愕然。“形式上完全符合抢劫罪的构成,但他真是抢劫犯吗?”
晓斌爸在外经商,经常一走就是两三个月,即所谓的“隐形爸爸”。虽然他博学,文采也好,回家后给儿子讲天南海北之事,两人聊得很好,晓斌也希望和爸爸聊天,可是两人接触得太少。平时晓斌跟着妈妈和姥姥生活,特别听妈妈的话。
晓斌妈几乎承担了父母双重角色,对儿子学习的要求极严格。那晚她见小斌看电视,便“常规性”地教育备战高考的儿子,“万一考不好,你连养活自己的本事都没有!”
从小处在巨大压力之下的晓斌被妈妈的一句话彻底击垮了。爸爸又不在身边,他心理上的问题无法排解。而平时他对自己要求也极严格。比如他上学要穿衬衫,如果穿T恤,就会让自己觉得很懒散;他根本不缺钱,他要钱爸妈就会给,可他自己决不乱花一分钱。“我靠什么都能活着,哪怕去犯罪我都能活着!”抢劫前,他满脑子都是这想法。
晓斌失控了。当晚,他揣着一把瑞士小刀出去抢劫,就为证明“自己有能力活着”。
取保候审期间,晓斌参加了高考,并考上一所全国著名高校。开庭后,晓斌父母请求法官“不要宣判”。“如果学校知道了,孩子会被开除。”
这是秦硕刚从刑庭调入未审庭后接手的第一起少年案。“他的成长经历、这样奇怪的请求,与判决何干?但我犹豫了,惯有的刑事审判思维被颠覆了。”
案发时,晓斌刚满18岁已成年,成年人犯抢劫罪一般不可能判缓刑。按照海淀少年庭审判多年的经验和惯例,从“儿童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才把在校高中生、大学生也纳入未审庭收案范围。
“没必要对这孩子判处监禁刑期。”秦硕审慎思考后认为,让晓斌回到校园,有利于他更好地成长。“此事在他成长过程中是一个偶然,如果按照一个正常的罪犯来判,他的人生就会发生颠覆性的改变。所以,我们考虑让他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里,正常地上学、高考、上大学。”
缓刑!虽然晓斌构成抢劫罪,但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晓斌全家如释重负。判决书也未送达“所在单位”。同时,秦硕做了一个“重大决定”:“跟踪晓斌成长,判断我内心确认的公正。”
秦硕与晓斌父母交流后,晓斌爸决定回归家庭亲自管教儿子。大学期间晓斌成绩优异,大二起他给老师做大一的助教,还拿到了全国性质奖学金。如今晓斌大学毕业赴英国攻读硕士学位,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责任。
作为未审庭首先尝试“转型”的法官,秦硕坚持认为:“在少年犯成长过程中,法官只是一个路人,但我们应该是他们人生的拐点,在歧途的路上帮他们转身,这才是法律赋予少年法官的责任。一纸判决,质量虽轻如鸿毛,责任却重于泰山。”
孩子成长最需要父母陪伴
“通常是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走上犯罪道路的多。但事实上,我们审理的这些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家里特别穷的并不多,而大多是父母不在身边或父母离异的 问题家庭,约占百分之五十以上。还有即使父母在身边却疏于监管、家庭教育缺失导致孩子犯罪,约占六成。”秦硕表示,接触的少年案件中,无论其父母是国家干部、商人、老师还是打工者,不管是怎样的家庭背景,孩子出现问题,必定是父母教育问题,而非家庭贫富的问题。
“到这里的问题少年基本是14到16岁,处在青春叛逆期,此阶段家长若不高度关注孩子成长,就容易出现问题。特别是男孩犯罪率高达80%。”秦硕认为,现在社会中“隐形爸爸”特别多,他们给孩子提供物质条件,让孩子能正常生活,但对于男孩来讲,父亲角色缺失,造成孩子去到外界寻求“大哥”之类的保护,如果出现偏差就会出现问题。
“隐形爸爸”还使妈妈要承担双重角色,也容易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现在教育体制造成了家长对分数要求很高,但孩子成长过程当中,绝不仅仅是成绩。秦硕认为要给孩子成长一定的空间。
秦硕提醒家长们:“不管从事什么行业,给孩子提供什么条件,对孩子来讲,父母陪伴最重要。而且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成长,陪着孩子长大,要把自己身上好的东西留给孩子;身上不好的东西,只有你去掉,孩子才不会受到负面影响。”
(摘自《北京晚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