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晶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效教学方式之一,对于提高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具有积极作用。教师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性特点,选择贴近小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的人格。
关键词:小学生 品德与社会 课堂教学 生活化 兴趣
新课程下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强调以学生为本,贴近小学生日常生活,满足小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近年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也使小学生认识到品德与社会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一、导入新课生活化,优化教学内容
新课的导入就像优美乐章的“前奏”,必须要给学生以清新的感觉,这样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涉及的知识丰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小学生熟知的生活出发,引入生活实例,从而增强小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增添课堂的新鲜感。采用生活化的导入方式,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的特点,能够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秩序,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突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的。比如,讲小学品德与社会《我们的学校》,教学重点是要求小学生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以及学校与自己成长的关系。感受校园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在新课导入时我首先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小学生播放歌曲《同桌的你》和《校园中的喜悦》,在美妙的歌声中我与小学生进行互动,问小学生喜欢自己的学校生活吗?然后我在大屏幕上打出一行字:“品味多彩的校园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讨论自上学以来对学校的感受,小学生都积极的参与互动,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深刻感受,还有的小学生谈到了自己的梦想,在这样的生活化课堂上小学生从现实出发,做到了学以致用,也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二、教学活动生活化,提高参与兴趣
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活动的质量具有直接关系,所以教师必须要深入挖掘教材,拓宽教学资源,打造生活化的教学活动,让小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既学到知识,又锻炼能力,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训练,能够更好的提高小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完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推陈出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每个小学生的差异,优化师生关系,将教学过程由师生教授的传输教学向师生互动的探究教学转变。比如讲小学品德与社会《家人的爱》,教学目标是从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体会家人对自己无私的爱,懂得家人对自己疼是爱,严也是爱。学习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家人的感激与爱。教学中我设计了一系列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小学生在课堂中彻底摆脱了被动学习的现象。首先,回忆成长经历,体会家人的爱。让小学生到讲台上介绍自己的家人,讲述长辈关爱自己的事情,从而感受浓浓的爱。其次,千言万语记心间。引导小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贺卡,写上对家人最想说的话。最后,我为爸爸妈妈做件事。让小学生课后每人找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坚持做下去,可以帮父母扫地、倒垃圾、浇花等。
三、创设情境生活化,拓宽学生视野
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引发小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小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拓宽小学生的视野,帮助小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品德与社会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不拘泥于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让不同水平的小学生有不同的尝试机会,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在创设情境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切不可生搬硬套或者脱离实际,否则将会给小学生造成学习的困扰,降低课堂教学效率。比如讲小学品德与社会《说声“谢谢”》,我首先进行学情分析,现在的小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了父母的溺爱,因此养成了娇惯、自私、懦弱等一些坏毛病,导致他们的心灵产生爱的麻痹,认为别人对自己的帮助都是应该的。所以我设计了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小学生明白:当我们在得到别人帮助时,要对别人说声谢谢。我组织小学生分组进行话剧表演:一个学生在操场上跑步,突然摔倒了,手流血了,这时跑过来一个学生将他扶起来,并且为他止血。受伤的学生随即说了声“谢谢”。小学生在表演和观看过程中都非常认真,当表演结束后还会给以掌声的鼓励。在这种生活化的情境中小学生知道了谢谢是一种基本的礼仪,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
四、拓展问题生活化,激活创新思维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模式需要选择生活化的课堂提问内容,为小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拓展的平台,使小学生能够活跃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说明了课堂巧设疑问与探究思考问题的关系,只有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才会刺激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都积极的参与。所以教师要确保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小学生在自主参与过程中质疑释疑,从而得到能力的提升,增强社会适应力和自我发展力。比如,讲小学品德与社会《公共场所拒绝危险》,我通过提供公共场所发生安全事故的真实录像,让小学生亲眼看到不遵守规则会出现什么样的危险,使小学生感同身受,今后能够自觉的遵守公共安全规则。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提出了生活化的问题,激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公共场所人多的地方踢足球行吗?在农村柴草垛旁边放鞭炮的行为好吗?随身携带易燃易爆品对吗?这些行为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小学生在生活中做的很好。然后我继续提问:共公场所的安全标志通常有哪些?如果安全设施被损坏,会造成什么影响?我们应该如何维护公共安全?
五、布置作业生活化,摆脱形式主义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布置的作业往往具有机械性和单一性的特点,小学生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失去了作业的真正意义,没有摆脱掉形式主义的阴影。在新时期,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挖掘生活中的作业素材,布置生活化的作业,让小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有效地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作业是小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是小学生成长的生长点。比如,讲完小学品德与社会《交通与我们的生活》,小学生都知道了交通运输是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给人们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懂得了要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爱护交通设施。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我充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鼓励小学生勤动脑,多思考,为形成终身学习意识做出铺垫。我要求小学生制定一份开发我市交通的可行性方案,着重描述交通开发的重要性。学生可以自主完成,可以结成学习小组,不懂的问题可以向教师和父母求助,但是必须要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让全体小学生都能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体验到品德与社会学科的优势。
綜上所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蕴含着巨大的课程资源,教师必须要坚持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激发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验到品德与社会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巩固学习内容,使小学生真正将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的必然发展趋势,需要教师高度重视,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引起小学生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段红国.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优势研究[J].赤子,2015,(12).
[2]王瑞卿.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生活化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6,(36).
[3]张强.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生活化教学[J].速读旬刊,2015,(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