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水利工程的生态伦理思考

2017-09-12 17:15周驿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24期
关键词:生态伦理三峡工程

周驿

摘要: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水环境的变化,它不仅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也使得气候发生了区域性改变,间接影响了库区生物的多样性。其生态伦理根源就在于将社会价值优先于个人价值,扩展道德范围,超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文明与自然的和解,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只有整个国家,社会,个人三方共同努力,才能为构建生态伦理观提供良好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大型水利工程;生态伦理;三峡工程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4.065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又称三峡工程。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开工,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长江西陵峡段,大坝正常储水水位可达175米,总库容达到392亿m3,水库面积1084km3,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m3。对长江汛期的洪水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大幅度削减中游灾难性洪峰时,也能说是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在工业文明下,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被人类创造出来。然而我国作为世界上建设水利工程最多的国家,在水资源丰富的条件下,兴修水利就成了国民经济重要基础产业。

1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科学,技术,工程构成了人们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三个基本维度。三者也成为人类“在世生存”的不同存在方式。随着生态伦理问题开始得到更多的人关注,在未来和人类团结有着休戚与共的生存关系。三峡工程的建设,虽然能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应,但从另一方面它给自然环境也造成一定的生态压力,使我们赖以生存的绿色家园被破坏,为此大型水利工程的生态伦理问题,就更加值得我们思考。

1.1水环境的变化

三峡工程作为我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库区环境与库区自然生态紧密相关,当我们在评价库区环境的变化时,水环境就成了不可缺少的研究部分。自2003年大坝蓄水以来,水体质量就开始发生变化。通过有关部门的测试实验中不难看出,三峡水库水污染排放并不稳定,流经水库水质很好,保持整体水质Ⅲ类水质标准,但部分城市的水域岸边也出现局部“水华”现象。通常看来,在河道上修建大坝,不仅会使上游水速变缓,而且也影响水体自净的能力。随着水体的流域越来越广,库区水面积不断被扩大,当水文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的同时,也就导致水中的微生物发生改变。当这一连锁反应慢慢发生时,也就渐渐改变了原有的水文条件,最终导致地下水质受到严重影响。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三峡大坝的建设在防洪节流的作用上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防治长江的洪患同时,把分洪引起的环境问题降至最低,使环境恶化得到有效改善,彻底解决下游水域的泥沙淤积,减轻污染,保护环境。

1.2土壤环境变化

在三峡工程的建设中土壤利用率,也使得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土地利用变化不仅改变了土地利用的方式,也改变了土地承载体-土壤环境。三峡工程蓄水后,因土地利用,土壤环境及土地质量都受到不同方面的影响。水库蓄水引起库区土地浸没,盐碱化和沼泽化。土壤被水浸没后,土壤里的通气条件变差,导致微生物减少,肥力下降,影响作物的生长。在这种恶劣的土壤环境下,植被就无法成活,最终衰败死亡。但是任何事又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大坝的修建使得洪水不再冲刷农田,避免了汛期水量的猛增会把农田淹没的危险。然而对长江水域的拦截以及对地表径流的调控,也使得土壤中的水分结构和养分结构产生了变化,更加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1.3气候的变化

三峡工程完工后,充分利用长江水能的丰富资源,生产出清洁节约的水力发电。但是库区水位的不断增高,水面面积的不断增加,就导致气候开始发生改变。一般情况下,区域性气候受到大气环流的控制,是以一种平衡的状态下存在。但由于三峡工程建设,使得原本的陆地变成水体,它会导致湿地区气候,对当地的气候有很大的影响。目前有大量专家学者,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调查,对能影响气象的关键因素进行科学分析之后,把三峡大坝近50年来的气候做出了初步评价研究。自1951年以来,三峡水库夏季平均温度下降016℃,冬季气温明显上升了010℃。

1.4生物的多样性变化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将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称之为生物多样性。三峡工程建成后,对库区陆生生物的影响是直接的,由于库区水淹没,把原本的植被破坏,就减少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由于气候的变化,使动植物的生长也遭受影响。对于水生生物来说,一旦被浸湿的植被开始衰败,那土壤里所含的可溶盐含量就会发生改变,导致水体里的氮磷含量逐渐增加,使水体的富营养化速度加快。但是,也不单单造成的全是负效应,生物多样性在建坝之后也有了一些积极影响。比如在枯水期时,就能改善水域的流量面积,让冬眠鱼类能安全越冬,让水生动植物因而得到有效保护。

2三峡工程影响生态环境的伦理根源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到了20世纪之后,生态伦理学渐渐进入大众视野,成为环境哲学中一门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在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中,人类开始反思其间的负面影响,希望这种错误可以使人类建立新的道德原则和伦理规则。当逐渐抛弃“以人类为中心”,树立“人是自然之友”的新观点时,从道德的角度来看,这就意味著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不再是有限的,而是拓宽到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约束中。

2.1社会价值优先于个人价值

三峡工程的建设不仅为长江流域的防洪发电灌溉做出了贡献,更是为日后的长江生态环境保护起到关键性作用,为了让真正的有限的生态得到保护,应该强制性制订生态开发的政策。在制订的政策的过程中,首先就要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的利益的关系,应把集体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之前。在三峡工程的建设中,三峡移民工作就成了最重要的决策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把11056万人民群众全部搬移,这不仅对政府的工作有一定考验,更是对移民生活带来不小的影响。虽然国家对三峡移民的帮扶力度是巨大的,但要是没有这些移民群众“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把社会大利益摆在前面,积极配合政府工作。三峡工程的建设也不会进行的如此顺利。endprint

2.2扩展道德范围,超越人与人关系

市场机制,是很难保证人与生态之间的和谐共处。那么适当的制订一些政策,不仅能平衡人与生态之间的这杆天平,更能有效的干预生态问题。然而,好的政策是需要得到公众认可,生态保护政策需要更多的公众支持。生态伦理道德观点是必需的,不但要道德的范围包括所有人类,而且也要超越人类。生态政策必须考虑生态系统的价值,平衡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人类如何对待自然界,实质上就是人类如何对待自己。总而言之,生态伦理不再是单一的用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来解释生态伦理,更重要的是为了把这种方法放到人与生态的关系中来,真正的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应该建立起与生态和谐相处的关系,在发展科技造福人类的今天,更应该树立科学的生态意识,营造出绿色地球的生态理念。

2.3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传统的水利工程在建设方面只是单一追求它的可利用性,仅是为了增大人类的最大利益。但是现在的水利工程开始注重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更是維护自然界的平衡发展,在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同时,更是不能以损害自然为前提。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生态伦理就是要考虑到自然环境的优化和生态规律的约束。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与生态建设和谐适应,实现人与自然绿色发展。因此,只有人类用尊重的态度面对生态环境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文明与自然的和解,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共和谐,与之协调发展的终极目标。

3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生态伦理观构建路径

解决人与自然矛盾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将生态伦理深入每个人心中。当代伦理学要求人类,要扭转对自然的认识。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学会尊重自然,才能培养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新理念。只有整个国家,社会,个人三方共同努力,才能为构建生态伦理观提供良好的路径选择。

3.1加强个人责任意识,自律意识

就个人而言,首先要有责任意识。责任意识能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把工程对环境的危害性放到首位,促使建设者们自觉承担维护人与自然平衡发展的这份道德责任。责任是建设的关键,只有每个人心里有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才能有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发生。责任意识不单单是为自己负责,还要对后代负责。再就是要有自律意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说过,“我们不要过分依赖自然,不要过分陶醉对自然界的胜利。因为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用它自己的方式报复了我们”在复杂的自然界中,人类有限的认知里,必须时刻保持一种自律意识,在施展自己探索和改变的能力时,必须要有谨慎的态度。如果每个人都能履行保护自然的责任,每个人都能有自律意识,那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有会更好的文明出现。

3.2宣传环境保护,推行公众参与

就社会而言,水利工程的建设总归是一项利民工程,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重要的是它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广泛宣传教育,是为了提升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人人都能参与保护自然的队伍中,使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从根源上阻断为了利益,破坏环境的思想。反之,对破坏环境者,应该发挥社会舆论的力量,对这种错误行为及时阻止,并进行严重谴责。二是要积极开展各项环保公益活动。比如组织民众观看“保护母亲河”的公益电影,开展保护水资源的公益讲座,让这些能切身体会的活动使民众参与其中,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3.3加快生态立法,强化生态伦理责任。

站在国家层面,社会的发展,光靠伦理道德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法律法规的制定是强制调控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手段。健全法律法规,约束公众行为弥补道德伦理的缺失,是保护生态环境最有效的措施。法律是由立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并颁布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所有组织,机构,企业,个人都具有强制性。加快生态立法,无疑是人类利用法律达到生态平衡,自然和谐的最有用选择。目前我国在生态伦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存在一些缺失的地方,虽然有《环境保护法》《水资源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进一步完善。把生态伦理的基本要素融入法中,建立健全一套生态伦理保障体系,用法律的力量约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对破环生态者处以重处,这样才能警告世人,真正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广晶, 陈永柏. 三峡库区水环境现状与对策建议[J]. 科技导报,2005, 23(10):2529.

[2]程辉, 吴胜军, 王小晓,等.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2):127140.

[3]何丙辉.重庆市三峡库区土壤侵蚀分级分类标准的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 2003, 10(4):6365.

[4]李旭光.长江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对策[J].中国发展,2004,(4):1318.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态伦理三峡工程
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
科技支撑摇高峡出平湖
——三峡工程
试论先秦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郑守仁:大洪水可以检验三峡工程的“成色”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生态伦理智慧及其现代出路
三峡工程外迁移民安置研究
三峡工程景观保护研究
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