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婷
从第一次走进献血站,至今他已献血51次。其中,14次献全血,37次捐献血小板,是自身全部血量的8倍。他就是在沈阳打工的退伍军人、山东邹城小伙李刚。
李刚的老家是孔孟之乡,他受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打小就喜欢帮助人。
一杯热豆浆给他勇气
2004年退伍后,20歲的李刚先后在秦皇岛、大连等地打过工。2006年,李刚来到沈阳。在家乡,李刚曾在印刷厂工作过。他打算在沈阳找一份同样的工作。可一晃20多天,踏遍沈阳大小印刷厂,李刚都无功而返。攥着仅有的几十元钱,他过起颠沛流离的日子:白天啃着馒头喝凉水,找工作;晚上就躺在桥下、公园长凳上对付一下。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让李刚情绪低落。
一天清晨,饥饿难耐的他正躺在公园长椅上,一位大娘递给他一杯热豆浆,并跟他说:“孩子,一个人无论怎么困难,都不能走下坡路。只要有恒心,将来一定能混出个样来。”大娘边说边将50元钱塞到李刚手里。
第二天一早,李刚换了身干净衣服,继续找工作。尽管日子异常艰辛,但他的脸上始终挂着微笑。
后来,李刚在招工市场遇到一位山东老乡。得知李刚已好几天没吃饱饭,老乡把他带回家,给他炖了一大锅猪肉粉条。“多吃点,吃饱了才有力气!”
李刚将饭和掉落在碗中的泪珠一并咽下。“陌生人的关爱让我铭记一辈子。”李刚当时下定决心,将来自己有了能力,一定要帮助遇到困难的人。
给最需要的人带去希望
一天,李刚路过一家献血站,门口牌子上醒目地写着:急需AB型血。“我就是AB型。”李刚毫不犹豫地走进血站。第一次献血,他献了200毫升全血,并办了献血证。
“我没有钱捐助他人,但可以献血,给最需要的人带去希望。”李刚心想。后来,他了解到血小板每个月都可以献一次,对身体没有影响;献全血400毫升,间隔6个月,对身体也没什么影响。就这样,这个刚刚适应沈阳的年轻小伙,一有空就会到血站献血,15年来,共献了14次全血,37次捐献血小板。
李刚手中有10多本献血证,写满了他的献血记录。2008年11月,李刚申请成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并将自己的血样存入血库。
李刚的父亲在沈阳收破烂,日子也很艰难。当父亲得知李刚献血后,勃然大怒。“父亲没多少文化,他觉得献血会损害身体。父亲生气,其实是担心我的身体。”李刚说。
后来,李刚又和父母沟通过几次,也没做通他们的工作。此后,他就不在父母面前提献血的事儿。
后来,有位亲戚又把李刚献血小板的事儿告诉了他的母亲。母亲便从老家赶到沈阳。“儿啊,就算为了妈妈,停了吧……”母亲恳求李刚。看着母亲怜爱的眼神,李刚心如刀绞。“虽然现在父母还没理解我,但我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为我骄傲。”
2015年,李刚成立了无偿献血应急保障队,队员22名,都是定期的无偿献血者,都是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2016年10月,刘海英被确诊为白血病。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帮助了她,与她配型成功,刘海英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
助学济困,传播正能量
2013年李晓婉考上了重点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一阵欣喜后她又为学费忧愁起来,爸爸身体不好,家里每月仅靠母亲在印刷厂挣来的1500元度日,这点钱用来日常吃喝给爸爸买药都很紧张,就更不要想交学费的事了。李刚从报纸上看到报道后第一时间把300元的信封往李晓婉妈妈手里一塞,讲了几句鼓励的话便匆匆离去。
2014年2月,李刚又给她汇去300元。像李晓婉这样的学生10年来他帮助了20多个,资助金额达1万元。2014年在新疆日报社和援疆办的帮助下,他同新疆喀什英吉沙县的两位小朋友结对认亲,资助他们每人每年300元,直到他们完成义务教育。用实际行动为民族团结一家亲贡献力量,为两地人民架起了一座跨越万里的友谊桥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