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文冰 张敬伟
小学生在川陕苏区将帅碑林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后,向张崇鱼献花 。
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南郊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是一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的主要创办者,是纪念馆终身名誉馆长张崇鱼。他累计行程80多万公里,走访红军将士及亲属6000余人次,征集历史资料数以万计,筹集资金3000多万元,在当地党委政府支持下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红军将帅碑林。
最近,在巴中市老促会召开的纪念建军和根据地创建90周年座谈会上,笔者见到了虽已年届八十但仍十分硬朗的张崇鱼老先生。他在座谈中感言:“22年前,我开始创建川陕苏区将帅碑林。那时候,我怀着要为红军建立一座丰碑的强烈愿望,在没有专人、没有专款、没有一寸土地的艰苦条件下,用自己仅有的800多元钱开始创建将帅碑林,根本想不到会建成今天这样全国规模最大的红军碑林。每当想到这里,我就有一种自豪感。”
巴中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当年有12万人参加红军,4万余人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张崇鱼从懂事起就有红军情结,因为他出生在革命老区,从小就经常听大人讲述红军当年的故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张崇鱼在巴中县平梁区担任区委书记,走遍了辖区内的红色遗址遗迹,红军英勇战斗的悲壮场面,不时浮现在他的眼前。他想,能否用再造人文景观的方式宣传红军历史,弘扬党和红军的优良传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呢?张崇鱼决定尝试创办川陕苏区将帅石刻标语群。他的想法得到了区委班子成员的支持。
1985年6月,张崇鱼自付邮资800元,向全国多名书法名家和各地书法家协会发出了创建红军书法碑林的邀请函,得到了积极响应。不久,张崇鱼收到书法作品2000余幅,区里在阴灵山上建设了书法碑林。
后来,张崇鱼担任了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馆长。
1992年12月18日,张崇鱼参加了巴中县举办的红四方面军入川60周年纪念活动,他再一次聆听了老红军、老将军讲述的红四方面军历史。红军创建川陕苏区的艰难历程,使张崇鱼的心灵再次受到强烈震撼。让那段红色历史再现、为红军将士树碑立传,成了他最大的心愿。
也就在那一年,张崇鱼踏上了创办红军将帅碑林的漫漫征途。他收集整理史料,拜访健在的老红军和烈士后代,到红军战斗遗址勘查走访,传承红色基因的脚步再也没有停下。
1993年,张崇鱼在成都寻访老红军时被摩托车撞出几米远,对方吓得够呛,他却爬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一瘸一拐地继续往老红军家走去。
在多年的寻访经历中,张崇鱼不仅收获了顺利找到老红军或历史资料的成功与欣慰,也经历了一些疑惑和不解。
一次,张崇鱼在沈阳某干休所采访老红军,有人认为他是骗子而报警,不但人被抓进了派出所,身上的东西也被没收。最后,警方打电话给他的单位核实了身份才放行。张崇鱼虽然觉得自己的人格受到了极大侮辱,但考虑到身为党员干部,又怕耽误了行程,也只得苦笑着默默离开。历经多次碰壁的张崇鱼后来想出一个办法,每次出发前他都要在介绍信上盖上5个单位的公章,并附上电话号码,方便怀疑者及时核实查证。他逐渐打开了工作局面,也获得了各地有关单位的支持与配合。
张崇鱼的身上有一件物品,他把它看得比自己的钱包还珍贵,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带在身边。其实,那是一本被翻得发黄的笔记本,本上工工整整地记录着近3000位老红军或红军后代的联系地址和电话号码。张崇鱼说,这不是普通的笔记本,而是联系红军前辈的“密电码”。
张崇鱼在青海、甘肃、宁夏一带探访过10多位西路红军幸存者,当他得知这些人是从马家军活埋红军的万人坑里爬出来才免于一死时,更加坚定了为红军将士树碑立传的决心和信念。
1995年,在张崇鱼的努力争取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正式动工。
纪念馆动工几天后,张崇鱼来到四川省委老干部局,连续手抄了三天,记录下1000多名红军将士的资料。
张崇鱼(右)当年拜访老红军时,还显得很年轻。
他至今仍然记得,当年在湖南省民政厅,他用了整整5天时间,抄写了2.8万多名烈士的资料。
20多年来,张崇鱼在走访中经常被红军的英雄故事所震撼,无数次被老红军和烈士后代给予的大力支持所感动。生活在成都的老红军刘琪不顾高龄,与张崇鱼座谈至凌晨2点。居住在烟台的老红军刘明金家人,先后3次为将帅碑林纪念馆送来珍藏几十年的红军用品156件。老红军严尚林和红军后代邓大夫,将珍贵的中共七大代表证和解放华北的军用地图捐献给将帅碑林纪念馆。
20多年来,张崇鱼行程80多万公里,走访单位1000多家、红军将士及亲属6000余人次,收集到13.8万件红军将士名录、3万余张珍贵历史照片、1.2万件纪念物品、4亿多字红军史料。他先后筹集资金3000多万元,在巴中南龛山顶镌刻红军将士纪念碑近5000块,从而建成了我国最大的红军碑林。
通过张崇鱼的争取,江泽民、乔石、刘华清、张震、张万年、迟浩田、洪学智等同志先后为纪念馆题词。
张崇鱼说,把红军烈士的名字刻在碑林上,就是要让后人不忘初心,永远不要忘记红军和川陕苏区那段历史。
现在的张崇鱼虽已年届八十,但他仍然在为传承红色基因忙碌着。”◀
(本文图片摄影/夏文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