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消费金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传统消费金融机构与互联网融合后,互联网消费金融作为一种全新的消費金融模式出现在人们生活中。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大学生市场成为各大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争夺的对象,大学学易冲动消费,理财能力较弱、征信多为空白等特点也成为了信用风险高发的群体。本文在对大学生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后,深入分析了大学生互联网市场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对其中存在的信用风险问题给予了有效的解决方式,对促进大学生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信用风险 大学生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快速、稳定发展为大学生拱了大量的金融支持[1]。大学生本身信用风险意识和理财观点不足等现实问题严重阻碍了消费金融的发展[2]。为了给大学生提供快速、安全、稳定的资金支持渠道,并降低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因大学生信用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深入分析引发大学生信用风险的因素,并对此进行有效的识别和控制,对提高大学生信用风险意识、促进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2009年开始中国在北京、上海、天津、成都四个城市开始开办消费金融公司。这预示着消费金融市场开始起步。在2013年之前国内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中的交易主要由小额信贷市场交易构成,随着各大电商平台的加入,凭借本身的客户群体和支付平台带来的高流量、电商场景率先抢占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成为了行业领先者,由此互联网消费金融进入了一个爆发式发展阶段。艾瑞咨询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放贷规模已经高达43847.3亿元,其中电商放贷规模成为主体,总放贷规模已经高达35%,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为2013~2014年的启动器,2015~2017年10月的增长期,2017年11月开始进入了整顿期。2013年~2014年的启动期,我国互联网金融平台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国内政策在互联网金融启动期是以鼓励业务发展为主,一直到2015年6月,国家共批准成立了15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
2015年各大消费金融公司均在不断的拓宽业务领域,电商平台、小额贷款公司和互联网创新企业成为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新兴力量,各大平台均凭借自身力量来抢夺市场份额。其中P2P网络借贷平台因没有电商平台丰厚的客户资源,想要谋求发展就需要另辟蹊径,选择一部分很难获得银行信贷产品的客户群体——大学生。2016年~2017年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如火如荼,尤其是2017年银行的利率提高后,互联网金融发展迎来了空前盛况。各大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不但的进行着行业创新,互联网消费金融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在高速发展的背后也出现了过度授信、暴力催收等不符合规定的经营方式出现。因此2017年11月,各项资质、业务监管政策的推动下,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进入了整顿期。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大平台想要在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需要不断的丰富自身业务类型和风险防控手段。
大学生经常使用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模式包含电商平台模式和分期平台模式[3]。电商平台模式盈利模式是利用入驻商家结款的时间差和第三方消费金融公司垫付;分期平台模式是电商模式和P2P模式和整合,既可以实现商品销售,又可以贷款。对于大学生来说,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有效补充了衣食住行、教育培训方面的消费需求,但不容忽视的是大学生的消费能力较高与无经济来源之间的矛盾常常引发信用风险。因此各大互联网消费平台需要清醒的认识到大学生即是高消费群体,也是信用风险高发群体。
二、大学生互联网金融市场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行业成长空间大。2017年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整体交易规模为8933.3亿元,环比增长保持在146.44%[4]。我国消费信贷市场规模仍旧在持续增长,互联网消费金融渗透率仍旧很低,因此未来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空间依旧较大。
2、审批快捷。正规银行贷款的审批程序和风控机制较为严谨,对贷款人的信用审核材料较多,大学生因工作和经济来源被排除在信贷群体之外。互联网消费金融有着诸多优点,单笔授信额度小、服务方式灵活、简单、快捷,更适合大学生这样贷款金额较小的消费群体。
(二)劣势
1、风控能力不强。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发展速度快,具备贷款资格的平台管理体系尚不完善,并不具备正规银行的风控机制。其发展重点在于瓜分现有的市场份额,并非本身风控体系的建设,引发的风控成本难以估量。
2、征信体系尚不健全。大学生征信体系刚刚建立,无法与央行征信系统的完整性相比,且没有完全覆盖到各个高等院校当中,缺乏大学生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三)机会
1、政府的支持。国家支持消费信贷的发展,并且鼓励符合条件的消费金融公司来开展信贷工作,以此来刺激大众消费。
2、思想转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也突飞猛进,在电子商品的投入较多。
(四)威胁
1、法律风险。目前针对互联网消费金融信贷的相关法律制度尚不完全,一旦发生法律纠纷,双方权益都没有法律来保护。
2、与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竞争。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大学生信贷市场非常活跃。证监会叫停大学生群体的银行信用卡业务后,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成为大学生信贷的首选。但其与银行信用卡业务之间的竞争并没有停止。各大银行相继推出的零额度信用卡,给予大学生提前消费、后期分期还款的权力,银行业的推陈出新给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带来一定的冲击。
三、大学生互联网消费金融信用风险问题
(一)缺乏互联网消费金融信用风险意识
大学生这一群体较为特殊,既没有经济来源,法律意识淡薄,对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需求较高,这些都是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喜欢的,因此各类互联网消费金融虚假广告,各种营销手段之下,大学生往往没有足够信用风险意识,并逐步走入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旋涡当中,随之而来的信用风险给双方都带来了较大的损失。
(二)大学生征信系统不完善
目前各大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对大学生个人征信调查多来源于央行的個人征信报告,但这一报告只对有信贷记录的人更为有效。大学生本身并不符合传统金融机构的借贷标准,也不在信用卡核发的范畴之内,因此个人征信报告自然也无法反映出大学生个体的征信情况。大学生征信系统的不完善,大学生违约成本较低,使其对信用风险并不关注,增加了互联网消费金融中信用风险的发生率。
(三)大学生金融风险监测体系不健全
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缺乏有效的风控机制,为拓展业务对大学生的信用考核不严谨。由于缺乏金融风险监控体系,平台对借款人的资金用途、使用情况无法实施全监控,在这种借贷关系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而大学生高消费、低收入或收入的特点成为信用风险高发群体。
四、降低大学生互联网消费金融信用风险的建议
(一)提高大学生互联网消费金融信用风险意识
大学生对自身的消费能力和收入状况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使用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之前要充分的考虑自己是否具有一定的还款能力,如不能够偿还贷款将会受到怎样的惩罚。大学生应提高信用风险意识,个人征信对于每个人未来的信用体系发展都至关重要,一旦因为逾期造成不良的还款结果,势必会导致留下不良记录,严重影响个人信用和个人职业生涯。
(二)制定针对大学生的金融征信系统
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想要健康发展,需整合多方面信用数据来构建大学生金融征信体系,这一体系包括来自于公安、电商平台、社交网络、银行、第三方支付等方面的数据,将这些数据整合起来构建大学生信用风险数据库模型和检验模型。大学生想要实现互联网消费金融就需要通过这些模型的检验,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匹配来实现信用评级,并根据信用风险评估结果来开展信贷业务。
(三)建立大学生信用风险监测体系
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线上审核大学生的程序应增加更多的审批内容,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对大学生的在校情况进行核实,核实后使用风险预测模型对大学生的信用风险进行预测。在审批授信后建立一个针对大学生信用风险进行实时监测的系统,对大学生在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上的使用频率、消费用途、月均消费额等进行统计和分析,来实现对大学生信用风险的实时控制和管理。
(四)加强大学生信用教育与理财教育
学校应承担其信用教育和理财教育的主要责任,在校园内积极的开展相关知识的教育讲座,帮助和引导大学生了解征信和知识[5]。将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内容加入到正常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当中,在课程中详细讲解互联网消费金融消费的利弊,以及大学生在互联网消费金融过程中需要规避的各种风险,提高大学生自我防护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父母对子女进行积极地信贷消费教育,并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善于发现子女不正常的消费行为,并积极地给予纠正。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理性消费、可持续消费的好习惯,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信贷消费观。
结 语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因其潜力巨大,成为各大平台争夺的对象。在超前消费理念的引导下,大学生潜在消费能力成为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迅速发展的助力,而其暴露出来的信用风险高发率也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为了确保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在合理的范围内给予大学生金融支持,就需要深入的分析诱发互联网消费金融信用风险的各种分先因素,有针对性的进行识别和有效控制,降低大学生互联网消费金融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违约率,推动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一凡,姚远航,赖天雯,秦宁,宋佳欢,王敏莹,马莉.大学生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及防范建议[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0):114-116.
[2] 陈华琛.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大学生消费金融风险防范[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7,21(03):58-62.
作者简介:刘奥偲(1988-),男,汉族,北京市人,在职研究生学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雁栖开发区支行,副行长职位,主要从事研究方向:公司金融与投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