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历史分期研究的转型

2017-09-11 06:42胡媛媛
祖国 2017年15期
关键词:转型

胡媛媛

摘要:从中国传统以王朝为单位的编纂模式到近代西方线性进步三分法,再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分期,这就是新中国以来中国史学界在中国历史分期方面的大致历程。这样的转型为现今中国知识阶层认识中国历史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和视角,对近代中国对历史转型的研究和发展历程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放眼此次转型的过程,其经历中所展现的一些特点,很是值得当代中国对历史研究持以重点关注。

关键词:中国历史 分期研究 转型

从中国历史转型的理论过程讲,观念并非直接改变的,而是间接引用于原典,首次转型先经由日本,后逐渐向欧美理论引入,没有从本质上发生变化,但细节方面有了初步的差别。当时的日本,借鉴西方盛行的史学文化浪潮,重点构建民族主义史学思想,将区域、文化、民族为化分重点,发展方向基于日本借鉴的西方三分理论,从政治路线深入。将中国史分为四或五段,李泰棻曾评论说:“西洋多三分,日本人多四分”。这样的观念让给中国历史的转型指明了一条相对明确的道路,第二次转型从依据苏联化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分期理论经由苏联输入。尽管最初马克思主义以及后续的许多术语等是由日本引进的,但是这些观念的根本都是基于列宁、斯大林等对历史发展观念认知的基础之上的。1938年的《联共布党史》对五种社会发展形态的表述,马克思曾经提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几种形态,如亚细亚、古典的、封建的、资本主义的。但这几种发展形式之间的联系并没有明确分说,中国史学界接受的是斯大林等在理论基础上所认为的,这五个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表现出的是人类社會发展的普遍规律性的演进。因而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才得以达到顶峰。中国史学界在问题探讨方面借鉴苏联史学界,作为中国历史分期的重要标杆。随着社会的发展,结合中国历史自身的发展特色,为普遍理论和特殊观念相结合,中国史学界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始古典理论,做出了一定的变化与调整。总体上的改变并没有脱离五种社会形态,只是从技术方向和实践方面,出现了一些细微变化,由起初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关系,晋升到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虽片面的脱离了阶级斗争,但并没有实质上的改变。

具体含义不同。新中国成立之前西式分期虽然在转型中占有普遍趋势,但整体上历史分期并没有绝对化。绝大多数的历史分期只局限于形势,受限于西方新兴的观念和理论,也就是说这些借用都是形式上的,西方三分法的价值和理念并没有切实的体现。随着社会史论战的兴起,各派系的学术争论并存,专论各异,传统的三分四分法与社会经济形态混存,许多论述层出不穷。第二个转型则明显不同。虽然争论也很激烈,也分为很多派系,但前提是都拥有共同的基础,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各派系对这五阶段保持的态度也并无异议。这个时期,分期则是具有绝对的意义的。它不但对意识形态的判别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在不断预示着未来。

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和趋势不同。在西方民主影响之下,第一次转型,史学起到了更多的角色担当。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是主要内容。陈毅在翻译《支那史要》时说:“史学者,国民之龟鉴,爱国心之根源也。今日泰西诸国民族主义之所以发达,论者以为史学之功居其半焉”。把握欧洲正常的分期标准,一方面能使中国历史在世界历史的轨道中运行。“不是将世界事实,牵附到中国,乃是将世界眼光,观察国史;也并不是把世界历史,范围中史,乃是把中国历史,加入世界历史……以中国史为世界史之一部分,乃是编中国史正当方法,也即是今后必趋之方向。”另一方面,可以使中国摆脱旧时代的殖民生活,建立中国特色的能够立足于世界文明之中的标杆,使国家发展方向得以肯定建立。也就是梁启超所说的“世界之中国”。虽说从方式上有偏差,但最终实现民族强化独立和民族复兴的目的是一致的,在第二次转型中,更着重于将中国历史与世界人类历史规律的统一。“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奴隶社会比原始社会进步;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进步;资本主义社会比封建社会进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比资本主义社会进步,而且本质上不同于以前的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通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期,中国历史要展示的是人类共同的规律。拥有时代性的责任感,不单单具有自身的特点,更是世界史的一部分。

首先,中国历史分期的转型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推动一个国家走独立富强的道路,以近代中国历史演进为背景,是发展的必经之路,首次转型使中国走向了独立民主,第二次转型则是在民族独立基础上向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国家对经济民主发展的需求,是历史分期转变的直接动力。不管以哪个国家的发展形式为榜样还是标杆,都是从理论研究或者经验角度逐渐摸索,以必经的历程和发展的趋势,得出中国该走怎样的道路,从表面的现象去解决一个国家转型的根本问题。目前的中国,在与其他国家相对同时发展的过程中,借鉴其他国家的新理论新观念,不免会部分断绝旧时代中国的一些关联。另外考虑到其他方面如经济、政治等因素。在整个改观过程当中,依然存在难以克服的问题,要从根本上去解决这些问题,则又是一个待于挑战转型的历史性大事。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梁启超论中国文化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徐杰舜.中国民族关系发展大趋势论[J].学术探索,2011,(10).

[3]郑师渠总主编,陈梧桐分册主编.《中国文化通史》明代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身份证号:130529199501111025)endprint

猜你喜欢
转型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富连成社戏曲传承的现代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安凯转型生意经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沣芝转型记
关于匈牙利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