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洪流大潮的猛烈冲击,很多国家出现了众多社会问题,各国政府都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虽然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教育理念存在较大差异,但各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普遍具备一些特征。本文以新加坡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着力点,通过对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发展历程、目标、主要内容、方法途径的论述,并分析其特点,加深对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新加坡 思想政治 启示
目前,关于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方面的研究,学者们多重视中小学阶段,强调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在大学阶段,则主要强调在中小学阶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教育内容,明确教育目标,最终使高校大学生确认并承担国家赋予的特殊社会责任。文中“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新加坡高校为培养具有共同价值观的国家合格公民,为国家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对大学生进行的公民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包括基本道德素养、道德态度认知和道德行为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从新加坡高校大学生为出发点进行阐述。
一、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和初步发展阶段
1965年之前,新加坡先后经历了英殖民统治时期、日据时期、自治时期,长期处于侵扰压迫、动荡流离和错综复杂的生存环境之中,这使得新加坡人民心中充满了危机意识。新加坡多种族、多元文化造成国人的价值观、政治意见、利益分歧也特别大,且不易调和。新加坡在小学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程度较低,内容通俗易懂,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此外,新加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对小学层次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目标根据不同年级做了明确规定如小学一年级以“个人”为中心,二年级以“家庭”为中心,三年级以“学校”为中心,四年级以“邻居”为中心,五年级以“国家”为中心,六年级以“世界”为中心。中学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小学层次内容的拓展与延续,对学生的道德文化素质的培育程度要求进一步提升,侧重培养两方面:道德行为知识和道德行为能力。总而言之,中学阶段的公民道德教育侧重培养两方面:道德行为知识和道德行为能力。
(二)改革创新阶段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新加坡在政治、经济、社会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出现了与之相伴的社会难题,这些问题对新加坡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产生了严重威胁。新加坡政府在不断地反思之后,重新认识到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性,进而越来越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并逐步将传统儒家伦理道德思想提上日程。改革创新阶段,新加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赋予其新加坡特色,紧跟时代发展进行大胆革新。
(三)完善发展阶段
步入20世纪90年代后,新加坡虽然停开了前一阶段的儒家伦理课程,但随后開展的公民思想道德教育仍然吸收了大量儒家伦理的精华,儒家思想在新加坡新一代的公民思想道德教育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1991年1月,新加坡政府正式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五大共同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尊重个人;求同存异,避免冲突;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共同价值观提出之后,新加坡高校公民思想道德教育体制随之基本确立。为了适应的新的教育发展形势,新加坡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做出了相应调整。
二、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目标
新加坡的本国国情,特别是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决定了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目标的设置。自1965 年独立建国后,新加坡国民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国家意识,也没有产生强烈的情感依存。这期间,政府以华人儒家文化为主体,通过国家意志对公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表现在强调培养青少年的国家意识和认同,通过教育使学生自觉认同这个国家并维护其利益,做一个合格公民。新加坡政府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小学层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延续。高校教育旨在培养拥有专业知识技能、身心健康的新加坡公民。新加坡高校的总目标是塑造既有专门知识、心智发达又具有健康人格的新加坡公民。在培育大量技术型人才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加坡人”、“合格公民”的基础上,提升培育目标,使之成为具备社会责任感及敬业与奉献精神的人。新加坡高校公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则是培养社会精英。新加坡政府为培养社会精英,将相当多的教育经费投入到高校,鼓励优秀的大学生不断深造,在本国发展的基础之上,放开眼界、走向世界,不断地学习和吸收国外优秀文化与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能力,成为本国乃至世界的精英,服务于国家社会。
三、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内容
新加坡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集中在培养国家意识,树立共同价值观,加强伦理道德知识与品格教育等方面。
(一)国家意识教育
新加坡高校十分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意识,提倡要富有社会责任感和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新加坡各类高校都会将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作为重要课程和学习环节,使高校学生明确国家意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最大程度上激发并强化学生内心的国家情感,乐于对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的奉献,并形成将自己的所学所见运用于社会、造福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高尚精神面貌,成为具备公民国家意识的社会精英和未来领袖。
(二)伦理道德教育
新加坡高校通过向学生传授伦理道德知识,特别是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知识,从而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力。新加坡是华人占多数的国家,长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教化。新加坡高校的伦理道德教育,一方面,继承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传统。另一方面,与时俱进,适时创新,吸取儒家文化的精华。新加坡高校还重视大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注重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应用性道德问题。endprint
(三)法律思想教育
新加坡是一个法治国家,各个高校也十分重视大学生的法律思想教育。一方面通过开设一系列课程向学生介绍法律基础知识,如宪法、刑法、民法、国际法等。另一方面通过介绍新加坡的法律思想和法律法规,从而培养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鼓励大学生努力完善新加坡法制社会的建设,做一名合格的新加坡公民。
(四)历史教育
新加坡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在历史上曾沦为英国和新加坡的殖民地,1965年宣布独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迅速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跻身发达国家之列。新加坡高校通过向学生介绍新加坡的历史文化,让他们了解和尊重历史,培养他们的危机意识,激发他们投身于新加坡的现在和将来的建设,鼓励他们为新加坡的美好未来努力奋斗。
四、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方法途径
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课堂教学,通过专门的思修政治理论课程;另一条是课外活动,主要包括学习辅导、社区服务、社团活动等形式。
(一)课堂教学
新加坡各地高校普遍开设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通过专业教师的讲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加坡高校,政府仿照英美教育体系,不再统一制定思想政治教育有关课程,并把课程的具体设置和过程管理的权力下放到各个高校。“新加坡各大学校长、理工学院院长、各院系的负责人、政府官员和私人部门组成高等院校管理委员会,委员会根据国家有关法案成立理事会和学术委员会,专门负责对课程的管理与指导”“同时学校重视收集学生对课程和教学的意见,建立了完备的教学反馈系统。大学学术委员会根据各高校成立的咨询委员会以及校外考试委员会、访问学者和顾问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对课程设置及内容进行定期检查和完善,加强对课程实施的质量控制。”
(二)课外活动
在课堂之外,开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关的实践活动既是对课堂教学的实践检验,也是一种有效补充。为了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人际关系,锻炼优秀的组织领导能力,新加坡大学除了开设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外,还开展了用来各式各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主要有学生社团活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学校自治管理活动等等。
五、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教育目标的指向性
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注重吸取儒家伦理道德精华,又坚持共同价值观和根本指导思想不动摇,科学合理地设定相应目标。这些目标,一方面结合每个学生的不同身心发展水平,遵循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分别设置不同的教育目标,层次分明、因材施教,教育的实际效果比较好。
(二)教育内容的融合性
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融合性,主要表现在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一方面坚持继承与创新儒家传统价值观,另一方面坚持吸收西方先进思想文化,不断创新并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儒家文化的教学内容和西方文化的教学方式相结合,如公民意识、维权意识、志愿服务和价值澄清法等教育內容和方法,进而实现形式和内容上的突破和发展。
(三)教育途径的多元化
新加坡高校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整合各种资源、搭建跨领域平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迅猛发展开辟广阔的天地,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两个大的方面。课堂上,融合各类学科的特点,进行知识上的渗透,通过专业课教学与相关学科渗透等辅助教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显性与隐性教育途径的自然渗透和融合。课堂之外,一方面充分发挥社会法制教育、社区教育与校园文化教育的有效结合,明确树立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另一方面,通过国际高校合作平台,利用政府、企业、媒体等直接媒介,为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公正严明、安定从容的大环境,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六、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一)科学合理地制定教育目标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科学合理地制定教育目标,保证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沿着正确道路建设发展。根据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个性特征,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推进各项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实践能力。我国高校应引导学生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进行爱国教育和拥党教育,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调动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保证高校大学生的公民道德素质在形式各异的活动中有所提高。
(二)继承创新地优化教育内容
借鉴新加坡对传统儒家文化的合理利用,我国高校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其进行改革创新,充分挖掘传统儒家思想在现实社会中的宝贵价值,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此外,我国高校还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儒家思想,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在弘扬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真正地实现自主创新,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人格理想和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地继承和创新,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
(三)灵活机动地改进教育方法
在我国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改变之前单一死板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充分互动,注重实践操作,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近年来,我国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已经非常注意大学生活动的实践环节。但在考核评价方面,还有待完善,应改革现有评分体系,充分体现学生的能力水平,如大学生参加社区、社团及做志愿者的表现和成绩。
参考文献:
[1]龚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张鸿燕.儒家伦理与新加坡的公民道德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03,(04).
[3]卢艳兰,张在喜.新加坡高校德育课程设置评介[J].中国商界,2010,(01).
[4]倪愫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国际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基金项目:广东省德育创新项目“构建思政、通识、学工一体化德育新机制”(2015DYZZ003);作者简介:李朋飞,中山大学南方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