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毛泽东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吸收

2017-09-11 21:03张太权
祖国 2017年15期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毛泽东

摘要:毛泽东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支持,又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吸收,是可谓两者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正因此,马克思主义具备了在中国发展和传播的基础,从这一点上来讲,毛泽东以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扬弃吸收传统文化,进而加快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步伐。为此,全面、正确分析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尤其是阐述毛泽东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观点,不仅能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也有利于毛泽东思想更好展现当下的现实意义与中国特色。

关键词:毛泽东 毛泽东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 扬弃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产生和发展受到了20世纪初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此社会背景下,毛泽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各种复杂情况,其中扬弃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态度更是超越前人,此举不仅将我国传统文化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也体现出扬弃吸收传统文化的科学精神和鲜明特征,进而为后人树立了坚持用辩证的眼光对待传统文化的光辉典范。

一、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

毛泽东思想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客观实际的伟大产物,它包含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适应与融合,从而使马列主义在众多维度上具有中国民族特色与民族形式。正因此,立足中国传统文化,这既是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也是毛泽东思想在文化层面上更加具有中国特色和底蕴的重要原由。

(一)传统文化是中国国情的基本内涵之一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非常丰富的国度,其文明之璀璨、历史之悠久、文化之瞩目,放眼世界各文明演进历程,也只有中国能将自己的文明体系延续至今,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文明奇迹。中华文明经历漫长岁月,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文明体系,这个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间接地形成了中国社会的“大氛围”和笼统且非理性的意识形态,对于国人伦理价值观的塑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更不要说在现实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活动中所发挥的效果,这些都作为中国国情的一部分深深烙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上。虽然在近代社会中,政治与经济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整个文化系统中,其仍然以强大的生命力深刻地影響着整个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国民的文化心理。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相容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穿上特定的中华民族服饰,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不断丰富和成长起来。马克思主义要想在中国落地生根,就必须融合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不能脱离中华民族文化根基,毛泽东思想就是如此。追溯我国外来文化融合的历史,不难发现这样的规律,这就是与我国中华民族精神相融合,符合中国文化国情的外来文化则可以流传分布,而与中华民族文化格格不入,甚至水火不容的只能逐渐消逝在历史的舞台。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理论武器,就不得忽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影响因素所带来的客观现实,因为这些客观现实是制定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以及理论的重要依据。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要扬弃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便更好地服务中国社会的文化建设。

二、毛泽东思想扬弃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

毛泽东思想之所以能够指导中国革命与发展,不仅在于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解决问题,同时也把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作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思路。毛泽东思想依托中国社会发展规律,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哲学、文学与艺术,并结合中国社会现状进行深度吸收与创新,进而成为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文化宝库。

(一)中国传统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有很多都成为了毛泽东思想的一部分,尤以“实事求是”与“矛盾学说”最具代表。

1.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不仅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朴素唯物论思想的本质,同时也一直是我国先哲追求的最高治学态度。毛泽东更是扬弃吸收“实事求是”这一思想精华,使其成为毛泽东思想科学理论体系的精髓。先圣孔子曾说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他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博学于文,好周游列国,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加以整理,道出了许多影响后世的哲理名言。历史学家司马迁能够写出千古名著《史记》,也得益于他踏足大江南北,善于实地考察历史遗迹,网罗天下流失旧闻。西汉刘启之子刘德酷爱学问,尤热衷于收集先秦文籍,班固就在《汉书》中赞美刘启“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尔后“实事求是”便用作泛指为人做事态度的四字谚语流传开来。毛泽东同志从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继续深挖“实事求是”这一思想形式,用以充实和升华毛泽东思想。他赋予了“实事求是”新的内涵,并作了唯物而科学的解释——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发现客观事物内部的联系,从而获得指导我们实践的向导。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用实事求是的观点反对党内部分干部的主观主义。1945年6月,他在《七大纪念册》上题写了“实事求是,力戒空谈”八个字,旨在教育党的干部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如何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逐渐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真正精髓所在,成为全体共产党员共同的处事原则,同时也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道路的中国化表述。

2.矛盾学说

“矛盾学说”作为中华民族辩证思维传统理论由来已久,我国先秦时期主要的辩证法著作《老子》、《孙子兵法》和《周易》等都包含着朴素直观的辩证法思想。该学说主要内容是预测到了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相互作用是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源泉,同时存在相互依存、渗透和转化的情况。“矛盾”的辩证法思维广泛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军事和艺术等,“矛盾学说”已然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思维方式。毛泽东在批判改造古代“矛盾学说”的基础上,同时汲取了古代辩证法思想的精髓,巧妙地将其运用到服务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来。毛泽东的《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这两部著作不但使用了《孙子兵法》、《老子》等富含辩证法思想的名言,而且对战争中“前进与后退”、“消灭敌人与保存自己”和“胜与负”等矛盾双方的分析都作了辩证且细致的阐述。毛泽东的《矛盾论》则从理论形态上对“相反相成”的辩证法思维进行了科学的说明,这一点是在扬弃吸收古代矛盾辩证法思维精髓的基础上进行的。他说:“‘相反就是矛盾对立面双方的相互斗争,‘相成就是矛盾双方在一定前提下相互联结,从而获得同一性的过程。”纵观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发展史,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毛泽东对矛盾转化理论的阐发和运用是前所未有的。endprint

(二)中国传统文艺

毛泽东在文学艺术创作方面可谓是成就不凡,独具匠心,他的文艺思想有着许多中国传统文艺思想的影子,可以说两者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礼记·王制》提及“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这很好地说明中国传统文艺是有着“下情上达”的功效,统治者可以通过文艺所反馈的思想了解天下形势,进而制定相应政策。可以说,中国传统文艺是非常强调“文以载道”和文艺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核心要义。另一方面,抛开现实政治因素,中国文艺思想也主张意境的阐释,情怀的抒发,特别强调对“气”和“韵的心领神会,这是中国传统文艺之所以能让人情操得到陶冶的独到之处。毛泽东对这两方面进行了扬弃吸收,他把文艺看成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和武装人民的关键武器,多次强调文艺要为无产阶级服务,并将文艺不断运用到反抗内外敌人和夺取革命胜利的伟大实践中。由于毛泽东亲自驾驭了“前无古人”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宏伟历程, 因此他的文学作品意境超脱,增添了一种气吞山河的非凡气象,同时他把“推陈出新”和“古为今用”作为对待传统文化的主要方针,这让中国传统文艺重新迸发了活力和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总之, 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与吸收是多方位的。历史证明, 毛泽东的成功与他擅长从中国历史文化中获取大量养分是紧密相联的,这也是毛泽东思想能够在中国这个传奇大陆上生根发芽的因素之一。

三、毛泽东思想扬弃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启示

毛泽东思想之所以能够很好地继承与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既与毛泽东本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厚爱有关,也与他和共产党人在革命中不断摸索与实践得出的真理有关。那么毛泽东思想是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以及如何更好地传承,进而促进社会发展进步,这些都值得深入探讨。

(一)扬弃吸收是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评价倾向取决于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而态度是否科学不但会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会对文化自身发展产生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定捍卫者,毛泽东在扬弃吸收传统文化方面始终把马克思主义摆在第一向导。他在1960年12月同外宾讲话时,说道“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是封建时代的文化,但并不全是封建主义的东西,有人民的东西,有反封建的东西,要把封建主义的东西与非封建主义的东西区别开来”,这充分体现了他对待传统文化辩证的、历史主义的分析方法。因此,所谓扬弃吸收一方面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崇每个时代的优秀文化,去除不利于时代发展的糟粕文化;另一方面,扬弃吸收传统文化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动将适宜社会发展的优秀文化进一步加以改革与创新。扬弃吸收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人们应当保持的科学态度,同时也是关系到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思维方式,而由文化推及到整个国家朝前发展才是真正目的。因此只有坚持扬弃吸收的科学态度,才能深入落实当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精神依托。

(二)扬弃吸收传统文化是为了更好创新

我们之所以借鉴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因为优秀的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长远发展,而要更好且有效地推动社会进步,就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和改革,进而使其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和文明进步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落后的封建文化,这其中必然存在许多不适宜于社会发展的过时文化,对这些文化要果断去除,而其中有益于社会进步的,则要做到古为今用,但是这个“用”并不是一味照搬照抄,因为那种“对于古人、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化教条主义在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其后果不堪设想,我们一定要以史为鉴。我们推崇的应该是“推陈出新”,这是对待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思路,正如“鲁迅的小说,既不同于外国的,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它是中国现代的”,可见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都必须要在批判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落实。毛澤东虽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但他绝对不是一个保守者,而是以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和现代人的身份对其进行符合马克思主义和时代进步要求的改造。毛泽东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吸收扬弃,这不仅仅是浮于表面的态度表征,而是涵括实际的行动,是要在深层意义上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改造和创新。创新是毛泽东继承传统文化的目的,也是当代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目的,而创新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和落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只有不断坚持创新,才能让国家和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总之,毛泽东对传统文化的扬弃与吸收的科学态度可以给予当今人们很多启示。我们要在坚持马列主义的科学指导和尊重传统文化的前提下进行扬弃吸收,将其中的优秀成分为今所用,同时大胆突破和改革,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结合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邵汉明.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的结合[J].新长征,1999,(04).

[2]张以文.四书全译[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龚育之.毛泽东的读书生活[M].三联书店,1986.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张太权,硕士,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endprint

猜你喜欢
毛泽东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毛泽东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毛泽东思想的永恒价值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毛泽东思想挂了帅牛鬼蛇神脚下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