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帆
【摘 要】合唱音乐作为一种声部声乐艺术,声音是其展现的基本性载体,合唱这一艺术形式离不开各声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本文以高校为例,分析并阐述声音训练在合唱中的作用,提出合唱声音训练的内容与方法。
【关键词】声音训练;合唱;作用
中图分类号:J6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4-0080-01
合唱的本质可以说是声音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声音是合唱艺术之美的重要影响因素,合唱中的声音统一、均衡与协调是作品良好演绎的重要前提。声音的训练对合唱团体来说十分重要,是合唱排练环节中的重中之重。科学合理的声音训练能够将歌唱者的器官打开,同时还能够有效提升合唱各个队员对合唱发声方式与技巧的掌握,是提升合唱排练效率的重要环节。
一、声音训练在合唱中的作用
灵活且和谐的声音是合唱音乐作品思想与情感的良好表达方式,声音的训练是合唱音乐演绎之前的热身活动,科学且合理的练声能够让合唱成员的声音强度增加,同时也能够提升作品演绎过程中的灵活性与统一性。一个合唱团体,必须要重视合唱中的练声环节,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地采取一定技巧增强高校学生的声音训练。
二、合唱声音训练的内容与方法
合唱这一艺术表现形式,要拥有统一的发声方式、统一的呼吸、统一的音准、统一的咬字等,因此,合唱的声音训练在高校中,是一項系统化的教学工程。
(一)统一的呼吸位置。合唱中的呼吸与歌曲独唱中的呼吸本质上相同,通过深呼吸能够将演唱者的喉咙部分放松,让声音有一个支点,通过呼吸的调整与训练,能够让演唱者的音色变得圆润和饱满。气息训练是声音训练的第一步,在呼吸训练上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有腰腹支撑的气息训练。首先应当将气息放出,之后同时利用嘴巴和鼻子进行深度呼吸,保持约三秒钟之后再从唇齿之间将呼吸均匀地呼出,与此同时,双手应当放在腰间,让呼与吸形成一种对抗的状态[1],腰腹部应当保持向外扩张,待气息完全呼出之后,即完成。利用这种方式进行反复性练习即可。
2.通常的、深的气息训练。通过快速呼吸的练习方式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合唱的学生喉部打开,促进气息的通畅,从而更易获取高音部[2]。在快速呼吸训练以后,学生可以张开嘴,保持一种“哭泣”的面部状态,模仿狮子等猛兽怒吼时的状态,更易获取发声的技巧。
(二)统一的发声方法。合唱训练需要消除个性,将发声的标准统一化,可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发声方法的训练:
1.长音训练。(1)直声训练:保证训练过程中的深度气息,长音训练的重点在于直声的训练,首先,利用韵母lu进行练习,比较容易保证气息的稳定性,通过腰腹部力量的支撑,将声音缓缓发出,然后将自身喉部位置放松,控制声音,避免声音的抖颤。(2)弱声训练:合唱中的弱声是演唱时的重要组成,需要由多名学生共同完成,多声部音乐要求队员演唱过程中的和谐性。弱声演唱能够使合唱音乐更加的和谐与纯净。(3)高位置:在发声中的高位置训练,能够体现声音的集中、明亮,在训练时以深气息为支点,将喉部完全打开,将自身的声音紧贴后咽壁腔体,利用软腭将声音抬起,然后将声音打在硬腭之上,从而获取声音的高位置。
2.跳音训练。跳音能够将发声的横膈膜弹跳起来,而弹跳的位置就是上部深呼吸的位置。加强上行半音的移调训练,在高音的时候避免声音上浮,否则声音发出来是一种紧的状态。
3.多声部的声音平衡训练。和声的演唱中,多声部平衡训练十分重要,必须要保证和弦根音的稳定与扎实,在饱满的五度音演唱中,将三度音控制好进入,从而使得整个和声的和弦稳定且饱满,在此过程中避免高音区声部过强与过大。在进行多声部的控制时,需要经过日常的反复性练习,通过“听着唱”将声部控制好。
(三)统一的声音位置。合唱作品的演唱中,无论哪一声部,统一的高位置有利于声部的平衡,演唱者声音直声的不抖,才能够让声音显得更加和谐,从而获取较为纯净的声部色彩。除此之外,负责弱声的队员需要保证演唱的深度气息,避免唱法过“虚”。
(四)统一的咬字。在合唱的过程中咬字需要迅速地将辅音发出,把咬字统一控制,保证吐字的饱满性,同时要注意,咬字的时候不能将声音控制得太白,开口音也避免开得过大,否则容易出现唱白的情况。注意闭口音的把控,避免因为咬字太紧凑,打乱音乐的感觉。
(五)统一的音乐感觉。合唱艺术是一种集体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进行声音训练的时候,不可以忽视对音乐感觉的培养,高校教师在针对合唱专业学生训练的时候,应当引导其建立一种统一化的音乐观念,多听、多看优秀合唱音乐作品,尤其是那些西方的经典合唱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统一的音乐感。
三、结束语
正确的发声训练与合唱观念是合唱团合格的基础,也是其声音训练的重要指南。只有保证合唱作品中学生统一的呼吸、统一的发声、统一的音准与咬字,才能够保证作品的丰满与和谐。
参考文献:
[1]王梅.合唱排练中的声音训练[J].大舞台,2013,08(05):28-29.
[2]王小明.合唱多元化发展视野下的声音训练与运用[J].艺术教育,2014,12(16):79-8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