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运用·思维·审美

2017-09-11 11:08陈经强
黑河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整体把握

陈经强

[摘要]当今,不少教师因为没有深入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没有深入分析教材教法,教学时往往浮于水面,无法多维度有意识地去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造成学生无法入情入境地消化吸收文本内涵。教师应先充分深入剖析教材,多方面、多层次地入手,制定出适合学生并能够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学生与凡卡对话,与作家对话,与语文对话,与历史和现实对话,以此让他们在语文的百花园中“千树万树梨花开”。而这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最需要倡导的理念之一。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应该率先引领学生走在这样的教改之路。

[关键词]整体把握;学用结合;问题导读;人文滋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怎么教学、怎么评价,最终需要回归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原点”。的确,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一句空话,小学语文教学亦然。语文是素养性、综合性和积淀性的课程。其中的“综合性”,意味着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技能技法,不仅仅是知识灌输,不仅仅是三维目标,而是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正如《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清单》中提到的“理解”“运用”“思维”与“审美””四个维度。沿着这样的维度展开教学,才有可能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上渐行渐深。

人教版课标本第十二册课文第15课《凡卡》,是一篇包含着沉甸甸的思想情感的外国文学作品。在理解方面,不仅仅是单一阅读,也是整体把握;在运用方面,不仅仅是细节赏析,也是学用结合;在思维方面,不仅仅平面阅读,也是问题导读;在审美方面,不仅仅是技能技法,也是人文滋养,以此引领学生在语文的百花园中“千树万树梨花开”,让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到具体的学科渗透中。

一、理解能力——不仅仅是单一阅读,也是整体把握

语文课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最明显的就是理解能力,这种能力满足了学生实际发展的需要。《凡卡》篇幅较长,值得师生反复品味和思考的生成点和延伸点很多。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化繁为简,走进凡卡的内心深处,发现更多“内心的风景”,应该成为教师执教此课的一个重要的视点。

(教学片断)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现在我们通过阅读走近凡卡的内心深处,请大家在课文中勾勾画画,找出最能体现凡卡内心和情感的句子,概括凡卡是个什么样的小孩。要求你们根据课文内容来说话,但不能重复上一个同学的答案,应该有不一样的发现或自己的想法。老师先说一个句子:凡卡是一个9岁的小男孩。”随后,老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没有任何干扰静心阅读之后,一个学生站起来发言:“凡卡是沙俄时期一个可怜的下层民众。”老师追问:“这个句子太概括了,应该根据课文来说话。”另一个学生回答:“凡卡是个可怜的受人剥削的小男孩。”老师给予肯定:“对,这就是根据课文内容实际来说话,谁还能概括一下凡卡。不能仅仅从‘悲惨这个角度说凡卡,比如不仅仅是忍受不了悲惨生活后要写信,同时也是向往——”这一下,大家纷纷打开了话匣子,有的说:“凡卡是一个向往快乐生活的男孩。”有的说:“凡卡是迫切希望得到快乐的小男孩。”有的说:“凡卡是一个向往自由的小男孩。”

不难看出,这样的训练,离不开学生的静心读书,同时离不开教师的巧妙点拨。正是通过对学生们“力求和别人的角度不同”“不能仅仅是悲惨”的角度去总结凡卡”“应该根据课文来说话”等的追问,学生们才一次次重新埋头读书,从另外的角度思考,学会从辩证的角度看待问题。正是在教师这样的辩证要求下,才把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凡卡的回忆进行对比思考,进行整体阅读,从而把看到眼中的大片文字一点点在脑中加以提炼,让凡卡的形象渐渐丰满起来,渐渐全面起来,一个有血有肉、立体多维的凡卡出现在学生 这样的训练,不仅是一种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机智,也是对学生的负责和体贴;我们需要小心翼翼地呵护学生的言说欲,同时也需挪移目光和精力,在“凡卡仅仅是悲惨的吗”这样的“反转处”,“钻进去”也“跳出来”。既然作品感情的基调不单单是“悲惨”那么简单,那么教师就很有必要让学生学会触摸文字深处的温度,在文字的内涵和外延方面反复揣摩,在学生的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方面多多“推敲”,多多“较真”,多多“纠缠”。而这,不正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所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吗?

二、运用能力——不仅仅是细节赏析,也是学用结合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养成注意灵活运用的习惯。新课程明确指出:语文必须要教会学生掌握最基础的语文学习方法,让他们能够真正会学、愿意主动地学。学习《凡卡》,教师应引领学生抓住细节描写,精读细嚼,深入体味,从而深刻地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如引领学生抓住描写凡卡备受折磨和渴望自由的细节的重点词语,把语言细节和情感涟漪连缀起来,让学生在言语的百花园中收获沉甸甸的语文素养。

但是,光有细节赏析是不够的。既然学生都知道本单元特别是本课的阅读训练重点是“着眼细节,精读细嚼,深入体味”,那么,教师应引领学生用“细节”说话,与“细节”对话,用“细节”仿写,应该成为教师执教此课的一个重要的视点。同时“学用结合”,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如在《凡卡》一文的教学中,在引领学生反复体会“细节描写”的好处后,引领学生勾划出凡卡寄信的句子和具体写甜蜜希望的句子,达成对“细节描写”这一知识的巩固和迁移,然后以《寄信以后……》为内容进行仿写训练,让学生思维的触角伸展到课本之外的大千世界中,完成阅读和写作的深度对接。以下是部分学生的仿写内容:

生1:凡卡寄出信之后,每天充满希望地等待:一个月过去了,沒有任何动静;三个月过去了,还是不见爷爷的身影;半年过去了,还是不见爷爷的任何音信……而他的生活还是那么悲惨。

生2:凡卡寄出信之后,对未来充满了信心。第二天,当伙计们再一次捉弄他时,他说:“我爷爷会保护我的。”周围的伙计们都大笑起来,说你别做梦了……endprint

生3:凡卡寄信之后,还没有接到爷爷的回信就死了,他小小的身体被抛弃在荒郊。路过的人们看到在他的嘴角边还挂着一丝微笑,仿佛梦见了爷爷。他的嘴角微微张开,仿佛在说:“爷爷呀,您在哪儿呀……”

从这些仿写片段可以看出,学生的确做到了学用结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正所谓:“我们把学生在学习结束后面对新的情境,能够运用所学的原理,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表述为素养。”的确,好的语文教学,不仅仅引领学生进行细节赏析,同时也引领学生进行细节仿写,由阅读到写作,学生的思维在原有基础上被进一步拓宽和加深,他们的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原有基础上被进一步锻造和提升。沉浸在这样的“读写结合”中,学生是迷人的,教师是欣慰的,而与此相关的课堂人生是摇曳生姿的,师生何乐而不为呢?

三、思维能力——不仅仅平面阅读,也是问题导读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其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形成良好思维品质的前提。语文教师要做一个善诱者,因为“善诱者能四两拨千斤,善诱者能借力打力,善诱者能让学生柳暗花明,善诱者能让学生拨云见日。”就《凡卡》而言,教师要通过有意义有分量有价值的问题,循循善诱,引领学生与凡卡对话,与作家对话,与语文对话,与历史和现实对话,以此让学生们在语文的百花园中“千树万树梨花开”。

如作者为什么要写凡卡对乡下生活的回忆,这段联想的用意是什么?乡村生活真的是美好幸福的吗?凡卡的信发出去了,他的爷爷会来接他吗?他的命运会改变吗?为什么?

以下是一段教学实录:

教师提出问题:“学完全文之后,我们知道,爷爷是收不到凡卡的信的,凡卡悲惨的命运无法改变。既然如此,文章结尾“甜蜜的梦”的用意是什么呢?”有的学生说:“作者是想通过用‘好梦和残酷的现实做对比,进一步反衬凡卡悲惨的命运。”有的学生说:“梦和现实恰恰相反,这样写就是暗示凡卡的梦是不能实现的。”教师进一步追问:“对呀,这就是对比的力量。文中关于‘美好和‘残酷的对比,不仅仅是在结尾这一处吧?”学生通过回忆课文插叙的内容,立即找到了答案。有的说:“爷爷守夜的情形也和凡卡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对比。”有的说:“爷爷带凡卡砍圣诞树的情形也和凡卡受欺凌的现实形成了对比。”

可见,引领学生将学徒生活与乡村生活进行对比,可更深入地帮助学生了解凡卡、理解凡卡和同情凡卡,学生的言语生命和精神生命,不知不觉得到了锻造和滋养。实践证明,正是带着对“他的命运会改变吗”这样的追问,学生对凡卡的同情更深一层。他们的视域被洞开,情感熏陶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完成。这样的“对比阅读”和“对比思考”,应该渗透到课文的其他教学之中,以此全面、整体、高效地把控课文,让学生在“对比处”、在“拐弯处”、在“关键处”学到更多,收获更多,其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发掘。

四、审美能力——不仅仅是技能技法,也是人文滋养

“好的教育是德性优美的教育。”的确,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轨道,应鼓励学生多关心当代文化,结合多元文化内容,从多角度品味文化的精神内涵,养成善于品味人类优秀作品的态度,进而形成感性与理性并存的核心素养。读《凡卡》,不仅仅要读出语言特点(细节描写)、结构特点(顺叙和穿插相结合),同时要读出情感特点(同情凡卡悲惨的命运)。说到底,学习《凡卡》,要让学生不仅仅在言语生命中得到滋养,同时也要在精神生命中得到锻造、提升和滋养。在语文和人文的双轨道上“多走几个来回”,以此为学生的精神奠基,为学生的一生奠基。优秀的教师善于创设这样的“多轨道”:不仅仅是语文味,也是人文味;不仅仅是技能技法,也是人文滋养;不仅仅是双基训练,也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是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样的“多轨道”,正是新课改和核心素养所更加需要的境界。

从悲惨痛苦的学徒生活中感受人物的孤独与痛苦。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品味“揪”“揍”“随手”“打”“直戳”等词语,揭露老板和老板娘的“凶狠”“毒辣”“残忍”,以此让学生入境生情,培植學生同情凡卡、善良正义等精神层面的种子。从急迫悲伤的血泪控诉中感受人物的恐惧与绝望。引领学生抓住“受不住”“慈悲”“离开”等词语,丰富学生的内心感受与精神生命。从难忘快乐的美好回忆中感受人物的童稚与希望。引领学生从“逮住它,逮住它,逮住它!嘿,短尾巴鬼!”等句子中,体会凡卡向往自由向往快乐的内心世界。

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好的课堂不是仅仅拘囿在“字词句篇”等技能技法的训练上,而是更多地注重学生精神生命的锻造、滋养和润泽。好的情感滋养,不是在一种单一的情感中裹足不前,而应该对人物内心的多样性、复杂性有更多触摸、更多体会和更多理解。的确,读凡卡,就是要体验凡卡丰富的内心,就是要多个角度理解凡卡,与凡卡痛苦而又向往快乐的内心对接,以此丰富学生自己的内心。其情感,也在更大的层面上被激活,被熏陶,被滋养。

从一开始的“理解”开始,到后来的“运用”,再到“思维与审美”,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一个颇不平静的过程。恰恰这“颇不平静”,是对学生思维力、运用力和审美力训练极好的契机。教师应该抓住这样的契机深入展开有效教学,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到凡卡的内心深处——那里蕴涵着丰富心灵滋养情感的“维他命”。事实上,当学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凡卡,其言语生命和精神生命都得到滋养之时,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也是与此相关的课堂教学,与此相关的课堂教育人生。而这,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最需要倡导的做法之一。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应该率先引领学生走在这样的教改之路上。

参考文献:

[1]黄瑞.四问”核心素养:从思辨走向落实[J].今日教育,2016,(12).

[2]石鸥.课程改革:从“知识本位”走向“核心素养”时代[J].今日教育,2017,(01).

[3]孙双全.谈谈教师的核心素养[J].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6,(04).

[4]蔡兴荣.什么是好的教育[J].教师博览(原创版),2017,(01).

[5]张占省.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7,(06).

[6]李峥.语文核心素养:从行之于手到行之于心——从“知情意行”谈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3).

[7]王万青.基于核心素养谈语文学科培养目标[J].语文建设,2017,(08).

[8]陈为亮.培养合作探究意识,提高语文核心素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7,(07).

[9]陈钧玲,黄瑞夷.从“教读文”转向“教读法”——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变革之一[J].语文知识,2017,(02).

(责任编辑 史玉英)endprint

猜你喜欢
整体把握
以故事促进学生乐学数学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看图写话
谈平衡教学法在中职英语阅读中的应用
神马都是浮云
关于高考历史复习策略的分析
以课程标准理念指导,让阅读教学走向有效
如何结合课文进行段落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