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宏伟
[摘要]词语除了本义外,还有引申义、比喻义、隐含义等附加意义。在生活中,富有“潜台词”的活生生的语言随处可见,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进一步体味语言的魅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语义的理解能力,增强交际语言的听说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的潜台词,扣住课本,听话听音,研究言外之意;深入教材,挖掘细节,领会微妙含义;跳出课本,联系生活,体味弦外之音。
[关键词]启发诱导;丰富内容;表意丰富;听说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注重挖掘文学作品及生活中语言的丰富含义,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的潜台词,通过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一、扣住课本,听话听音,研究言外之意
《三国演义》“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一回中,蒋干自告奋勇替曹操到江东说降,话未说完,周瑜便含而不露地刺了他一下:“吾非有师旷之聪,然闻弦歌而知雅意。”弄得蒋干好不尴尬。“闻弦歌而知雅意”便是人们所说的“听话听音”,即戏剧文学术语“潜台词”。
潜台词一语在《辞海》中有两种解释:①指台词中所包含的或未能由台词完全表达出来的言外之意;②比喻不明说的言外之意。通俗地讲,即字面上没有却能体会到的隐含在话语中的意思,也是说话人内心的真实想法。潜台词设计得当,可以收到“言简意丰”“言近旨远”的表达效果。
“潜台词”一般借助语言的形象性、哲理性、双关性、暗示性、幽默性、启发诱导性、委婉曲折性,讲究引而不发。说话人常常故意设置疑点,诱导听话人顺着自己的意图去思考和理解;常常避免直言,意在此而言在彼。“潜台词”深为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广泛使用。
曹禺的代表作《雷雨》中有多处精妙的潜台词,试举一例:第二幕中,当周朴园说死去的侍萍和周家“有点亲戚”时,鲁侍萍追问一句:“亲戚?”周朴园说:“哦,我想把她的墓修一修。”鲁侍萍说:“哦,那用不着了。”这两个“哦”言简意深,表达出周朴园的伪善和鲁侍萍的刚强,揭示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
现代京剧《红灯记》中,李玉和被捕前,李奶奶用酒和儿子话别。李奶奶:“穷人喝惯了自己的酒,点点滴滴在心头。”李玉和:“妈,有你这碗酒垫底,我什么酒都能对付!”在当时的语境中,“酒”蕴含的意思李奶奶和李玉和心里完全明白,看戏的人也会理解。如果离开了当时的语境,他们的对话就只能剩下让人晕头的浅层意思了。
老舍在《茶馆》第二幕中,利用潜台词入木三分地反映了社会现实,鞭挞了巡警、特务等丑类。如巡警来敲诈时说:“你有你的理由,我有我的命令,你瞧着办吧!”和“我干不过你!明儿见,明天还不定是风是雨呢。”特务吴祥子来勒索时说:“多年的交情,你看着办!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这些话的潜臺词都一样:威胁、要钱!王利发何等乖巧,闻音知意,立即银圆奉上,算暂时平安了事。这里潜台词把当时社会兵匪特一起鱼肉百姓的现实揭露得淋漓尽致。
二、深入教材,挖掘细节,领会微妙含义
不只是戏剧文学,其他的文学作品中潜台词也同样起着刻画人物形象、显示人物个性的作用。如《阿Q正传》“不准革命”一节中,阿Q想“投降”革命党,糊里糊涂地来到“假洋鬼子”家,却见“作法”似的“洋先生”正白着眼睛在讲话。“我是性急的,所以见面我总是说‘洪哥,我们动手吧,他却说‘NO,这是洋话,你们不懂的。他再三再四地请我到城里去,我还没有肯,谁愿意在这小地方做事情……”这段独白与阿Q的革命幻梦那段独白一样精辟,言语不多,却表达了丰富的内容。“假洋鬼子”自我吹嘘当然会令少见世面的未庄人中的上层人物五体投地,即便是智商再低的人恐怕也能听明白它的意图:有革命热情,与副总统称兄道弟,有地位,懂洋话,有经验,在未庄革命是“大材小用”了。鲁迅先生用如此经济的笔墨活画出了地主阶级篡夺革命领导权的丑恶嘴脸,可以说,这里的潜台词功不可没。
有了含蓄才知艺术的情趣,有了潜台词才见思想的深度。《红楼梦》第三回“黛玉进贾府”中的描写也堪为佳例。王熙凤一出场便威风八面,在老祖宗面前卖完乖之后,又向黛玉一连串地问话,不等回答又吩咐各种事务,表面是对黛玉献殷勤,潜台词却是“看好了,我在这里说了算”。几句话便勾勒出“明里一团火,暗中一把刀”的“辣子”形象。
同是一部著作,《红楼梦》第九十八回,林黛玉临终时正是贾宝玉和薛宝钗要结婚的时候。当时,黛玉心中百感交集,有千言万语要倾吐,可她只是直声叫到:“宝玉,宝玉,你好——”这“你好”二字,再平常不过,但此时,却含蓄地倾诉出黛玉此时的难以尽诉的凄苦、哀怨,痛入肌骨,断肠消魂。
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运用一系列富含潜台词的情节“苦笑着”揭露和抨击了当时美国所谓的民主的虚伪性。莫泊桑的《羊脂球》也用了同样的手法让当时的上流人物现出了丑恶嘴脸。
除了戏剧、小说等文学作品广泛利用潜台词外,其他形式的文章和日常用语中也常见这种现象。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这篇战斗檄文,为的是号召人们痛打“落水狗”,教育林语堂等思想上有糊涂认识的人。由于当时社会环境限制和斗争的需要,鲁迅先生便利用“弦外之音”使要表达的意思非常明确、有力、含蓄、隽永。如第三节论“叭儿狗”尤其该打,说“然而由于和自己过于要好,不打也可以,然而没有必要为之叹息”,点醒林语堂不必为陈西滢叫屈,第七节中“光明与黑暗不能作彻底的决斗”、第八节“此后,改革者是应该改换些态度和方法”等,都含有不尽之意,起到了催人猛醒的作用。
三、跳出课本,联系生活,体味弦外之音
生活中所说的“研究”一词便颇值得“研究”。讨论解决问题是真研究,借口研究实则吊人胃口,以图“红包”则是“弦外之音”了,无怪乎一些找上级办事的同志一听这两个字就头皮发麻了。
还有民间流传旧时代过春节一家贴出的“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的对子和“南北”的横批,无奈地控诉百姓“缺衣(一)少食“十”没有东西”的黑暗社会。
除了语言,动作也富有潜台词。当年,毛泽东主席去重庆谈判,在登上飞机的一瞬间,向群众挥手告别。这一动作,极富含蓄风度。作家方纪这样写到“主席完全明白此刻人们的心情,而用自己的动作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这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性的动作,概括了当那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到来的时候,领袖、同志、战友以及广大革命群众之间,无比的亲密,无比的决心,无比的英勇。”(《挥手之间》)正因为当时特定的环境,领袖才用特定的“潜台词”来表达一个伟人的胸襟。而这一“挥手”也永远定格在历史的底片上。
诗歌是凝练的语言,表意丰富。如李白的《将进酒》,表面上是劝友人饮酒,实际上是抒发自己的不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庞大的气势,辽阔的场面,开阔的胸襟,却掩不住内心的悲愤,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诗人的种种不幸遭遇。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浪漫情怀。杜甫的《登高》,同样也能让我们驰骋无尽的想象。无论是浪漫派还是现实派,无论是婉约派还是豪放派,他们的作品总能给我们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这与含蓄的语言表现力是分不开的。
上述种种利用潜台词达到用精简的笔墨言辞表达丰富的言外之意的语言现象的产生与形成,与汉语词义的丰富性有密切的关系。词语除了本义外,还有引申义、比喻义、隐含义等附加意义。如“铁”的本义是金属元素Fe,而比喻义是“坚硬的”“冷酷的”,词语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因上下文或说话时的地点、对象、氛围、目的等不同,含义也不尽相同。因此,要具体环境具体分析,根据语境来揣摩才能得其真意。
在生活中,富有“潜台词”的活生生的语言随处可见,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语义的理解能力,体味语言的魅力,增强交际语言的听说能力,从而提高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文化的感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3.
(责任编辑 赵永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