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方六
古代的车主要分人力车和畜力车两大类,其中畜力车是最主要的出行工具之一。南唐后主李煜在《望江南·多少恨》 词中曾描述过当年江南金陵城内人们乘车骑马的盛况:“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乘车出行先秦时已很普遍,楚国诗人屈原 《离骚》中就有“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的诗句。但最早的车多是官用,即所谓“公车”或“官车”。到戰国时,民间用车才多了起来,如南方的楚国、北方的齐国,官民用车均多。东汉桓谭在 《新论·谴非》 中称:“楚之郢都,车毂击,民肩摩,市路相排突。”
宋代时,像今天这样以“民用”、“代步”为特征的共享模式已开始出现,如南宋都城临安 (今浙江杭州),便出现了专供市民阶层租用的“共享车”。据 《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到达13世纪末的杭州时,看到“街车”往来驰骋。这种街车并不是使用者个人所有,而是车行的,“那些喜欢游乐的男女常常雇它代步。”
不同翻译版本对这种车的叫法也不尽相同,有的译为“长车”。这是一种长方形的马车,顶上有盖,四周挂有绸幔,能容六人乘坐。其使用与现代共享单车类似,一般采取时段制或“日租”,因为“日租”付的是一天的费用,所以不少人直到晚上才会坐车回家。南宋诗人刘辰翁 《永遇乐·璧月初晴》词中“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描写的就是这种情形。但宋朝民间比“长车”更常见的“共享车”是氈车,氈车因用毛毡为篷而得名,在轿子未流行之前,男女结婚时,多租用这种车。宋丁昇之 《婚礼新编校注·婚礼》“迎亲”条记载:新妇坐氈车,前来亲自迎娶的新郎要站在车边,把车帘掀起来,即所谓“婿至妇氈车后之右,举簾以俟”。
南宋时的“长车”是专门用来载人的,到明清时已有改进,称为“轿车”,两个轮子用马或牛拉,有带窗子的车厢,前后或左右开门,可坐两人或多人,因为车厢有点像人工抬的轿子,故名。当时的乡村人家遇红白事时常租用轿车来拉人,专营租借的车行生意相当红火。
(选自《北京晚报》2017年6月15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