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不同时代伟大头脑的对话

2017-09-11 09:40赵志伟
师道(人文) 2017年8期
关键词:阿德勒哲学科学

赵志伟

倾听不同时代伟大头脑的对话

赵志伟

第一次读 《西方名著中的伟大智慧》这本书是在2002年5月,第二次是在2012年暑假。这一次重读已经是第三次了。作者莫蒂默·阿 德 勒 (Mortimer Jerome Adler,一译艾德勒)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他和美国另一位教育家,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Robert Maynard Hutchins,一译赫金斯)是现代西方 “永恒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 (另外两位是英国的利文斯通和法国的阿兰)。

莫蒂默·阿德勒

1943年,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和阿德勒共同倡导的 “读名著运动”在全美国引起很大反响,称得上西方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芝加哥大学的优等课程和安那波里斯的圣约翰学院的课程表也为人们广泛地讨论。他们为什么要提倡 “读名著运动”呢?是因为对当时美国的中小学语言课程感到失望,许多美国青少年只读二三流的杂志或看电视。不仅如此,现代工业、科技发展使西方许许多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社会上的人们普遍不读书。所以,他们主张恢复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的古典主义教育传统。为此,阿德勒还写过一本畅销书 《怎样读一本书》。赫氏和阿氏两人还组织了一次有关 “伟大书籍”的阅读讨论会,芝加哥有四十位高级公职人员参加了这个讨论会。要知道,那时正处于世界大战期间,竟然有那么多 “美国最忙的人士参加”,其中还有一位出版家叫威廉·边顿。他后来谈到这次会议时说: “我们四十个人从中学到——更确切地说,是重新学到——生活的中心问题永远是一样的,无论在现代的美国或在古罗马都是如此。这就是 ‘人’的问题——善与恶、爱与恨、战争与和平、幸福与责任、自由与安全,诸如此类。无论人类乘牛车、乘马车、或者乘番茄式汽车前来面对这些问题,它们总是一样的。伟大的书籍的作者们以科学、历史、哲学和文学等各种方式来面对它们,他们的谈话是各个时代的 ‘伟大会话’,永生不息。这次研讨会最终变成影响全国的伟大事业,打造着政治及贸易界的领袖群。” (《西方名著中的智慧》 “推荐序”)。但是在1943年,许多伟大的书籍找不到好的版本,有的根本没有英译本。于是,这位威廉·边顿先生向赫钦斯、阿德勒提议可以重新出版一套这样伟大的书籍。赫钦斯非常赞同这个想法,他告诉边顿:既然要做这件事,就要做正确,就是说编这样一套书不仅要适合那个时代,而且要适合未来的几十年。于是从1944年开始,由威廉·边顿担任发行人和主席的大英百科全书公司开始了这项事业。

赫钦斯带领一批人选择书目,阿德勒则忙于编书目。经过整整八年的努力,这套大英百科全书版的《西方世界的伟大书籍》付梓出版。它包括了54卷74位作者443部作品。这部书共花费了200万美元。当时有500位预约者预付500美元购买第一版,书甫出版,弗吉尼亚州基金会购买1600套送给全国指定的公立图书馆。这套书销路一直很好,从1958年的3300套一下子增至1960年的4万多套,而且还在不断增长。边顿说: “我们的这一赌注证明是成功的。美国人的确希望家中藏有一套最好的书,的确希望他们的孩子在伟大的文学、伟大的哲学、伟大的科学的陪伴下成长。”

边顿在推荐序里这样介绍阿德勒在出版 《西方世界的伟大书籍》做的工作: “阿德勒几乎花掉一半家产——时间则远不止一半——用以准备这份目录,现称为提要,构成了54卷中的两卷。”所谓 “书目”,实际就是像中国过去编四库全书时,纪昀等人负责编撰的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虽然书目没有四库全书那么多,但是工作量可想而知。阿德勒和他的一些参与写作的人员,把所有思想分成102条基本观念,并把这些观念拆开成2987条标题,其中包括163万条《西方世界的伟大书籍》精确的参考资料。这部提要还包括一份名词清单,一份读物目录,以及阿德勒自己所写的102条伟大观念历史的杂文。

一位参加最初研讨会的人士——《芝加哥太阳报》与 《芝加哥日报》的发行人小斐尔德,决定在他的报纸上每周开辟一个专栏,由阿德勒选取读者所提问题加以回答,不是提供开门见山的回答,而是分析相关的伟大思想。不到一年,全美国有28家报纸先后设立了这个专栏。这个专栏的唯一目标,是 “用各个时代的智慧领袖所提供的说法来向聪明的读者提出问题——而不是解答。”在每周 “一麻袋信件中”,阿德勒挑选那些大众所关注的题材,根据问题重复次数作依据,来进行回答。这个专栏所回答的问题,几乎都触及了那102个 “伟大的观念”。例如:真理、幸福、政府、战争与和平、善与恶、义务、惩罚、民主政治、教育、上帝、爱、不朽、自由等观念。这些都是众所关心的问题,相对而言一些抽象的哲学概念则 “几乎没有人问及”。后来阿德勒就把这些回答编成一本书——《西方名著中的伟大智慧》,里面共有十章103节。

读这一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触处生春,也就是说随便你翻到哪一页都会给你一些启发。过去我认为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可能 “字字珠玑”,尤其是那些像叔本华所形容的 “每天像苍蝇一样在产生的书”,更是不值得我们浪费时间去阅读,而现在偏偏最是这类书占据了我们许多时间。但是,阿德勒这一本书确实有 “以简驭繁”的好处。全书十章包括:一、关于哲学、科学与宗教;二、关于政治、人与国家;三、关于道德;四、关于基础教育与伟大著作;五、关于神学与形而上学;六、关于社会问题;七、关于经济;八、关于艺术和美;九、关于爱与友谊;十、关于人与世界。每一章下面辖几个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当时读者的提问。你可以按图索骥找到自己想查的问题。例如第一章第3、第4节里,有读者问:在一个科学时代为什么还需要哲学?阿德勒根据康德的知识分类,认为知识有两种,一种是适用于自然科学的经验知识,另一种为由哲学达到的理性知识。他还用培根的话来回答:科学能够给我们力量,科学使我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有适当的理解和驾驭。但是,“科学可提供我们建设性或摧毁性力量。它提供利器,可助长向善,也可助长为恶。”哲学和科学比起来似乎一无用处,但是, “哲学的妙用应在道德或指导思想上,而不应在技术或制造上。科学只能提供可用的方法,哲学则指示我们应该寻求的方向。”他还强调哲学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楚下列问题的答案:幸福的要素是什么?我们的责任在哪里?哪一种政府体制最公正?什么可以构成社会福利?自由人应当拥有什么?而这些问题科学永远不能回答。所以, “教导我们分辨是非、指引我们修养本性的是哲学,而不是科学。” “置于文化或文明顶点的是哲学,而不是科学。”看看现实世界,无论中国还是外国,科学发展均异常迅猛,带动了经济快速发展,但是,这些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是不是都是幸福?什么是幸福?这一系列问题,远远没有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和自由、平等、博爱,人类追求了几百年的目标,离真正的实现仍然很远很远。看一看当前恐怖主义盛行,中东难民,核战争阴影,各国的贪污腐败……阿德勒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仍然没有过时。

书中有上述那些抽象的大问题,也有非常具体的关乎每个个人的问题,例如对于一个人来说,什么是真正的成功。在第三章第23节里,有读者问:世俗的成功是否为幸福所必需?在我们社会里常以成功与否来评价他人,并且往往以所得到的物财富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阿德勒首先肯定相当数量的物质积累在人生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单靠物质积累是不可能让人生变得有意义的,换言之仅仅有财富是不可能幸福的。然后他以亚里士多德关于致富的两种手段的论述为例说明这个问题:一种是得到足够的财富以维持体面的生活;另一种是为金钱而积累金钱。而后一种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他还用柏拉图的话说: “跟守财奴一样为财富而着迷的人必然有不幸的下场”,所以, “至善和至富同时并兼”是不可能的。这些差不多是一些老生常谈,但是联系我们现实看看是很有意义的。过去,在我从懂事起到成长为青年那一段时期,社会侈谈 “理想” “幸福”,政治运动不断, “形势永远大好”,实际上却总是饭都吃不饱,衣穿不好;偷懒均贫是社会常态,各类物质极度匮乏。先祖父曾说: “我们这些孩子连红烧肉的味道也不知道的。”所以,我很相信鲁迅的话:人生在世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求发展。没有物质基础一切都无从谈起。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物质财富增加了,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增加多少。无论贵人、富人、穷人好像都缺乏幸福感。为什么?主要是社会缺乏公平正义,而人们普遍想变得有权有钱有更大的房子,就是没想到要为这个社会变得更好做一些事。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说”来解释,就是只有 “低级需要”而缺乏 “高级需要”。看看美国人做慈善事业的富人数和中国从事慈善事业的富人数,就可以明白一些道理了。

再如,现在网络发达,人们喜欢追求 “时尚”,但是什么叫 “时尚”?在第六章第67节里有读者问阿德勒:现代人竭力推崇时尚,那些力求自我杰出的人士,也都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行规与术语,破坏社会或群体模式的人,往往会被看作颠覆分子或顽固分子。这种情况是稀奇的呢?还是古已有之?阿德勒说: “法国大革命之后,旧有的社会秩序遭到连根拔起,大众传播的发展及舆论的优势,使得 ‘一致性’变成一个问题和威胁。”然后他用克尔凯戈尔、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话来回答。克尔凯戈尔认为,现代大众并不是由许多人所组成的真实的共同体,而是由许多个人组成的抽象的集合体。我们“处在一个自己消失的时刻”。穆勒同意克氏的看法,他指出:个人迷失在群体里,每个人都假定在思想、感情与行动方面彼此一致,大部分人读同样的东西、看同样的事物、去同样的地方、有同样的希望及畏惧。大众的想法是由那些相同的人——透过每天向他们灌输的出版物所构成的。结果是人们不再具有真正的个人意见或感情。他们不再拥有真实的人格和性格,因为个人与自主的源泉已经枯竭。他称那些喜欢随波逐流的人是 “道德上的麻风病者”。对此他开出的药方是:做 “没人做的事”,或者不做 “每人都做的事”。穆勒还说:个性和自主性是人类福利的要素,一个民族只是彼此模仿,或一直维系一个习俗社会,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人类社会。在当今时代,仅仅做一个突出的典型,做一个不对习俗屈膝的人,就是最有力的服务。读了这样的论述,再看看我们每天在地铁车厢里见到的 “低头族”,每天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的情景,每天清早起来刷的 “朋友圈”,每天新闻广播同样的内容……我们不禁哑然失笑。我自己也不能免俗。要避免成为 “道德上的麻风病者”,我们需要做的是什么呢?

其他精彩的地方所在皆是,如第四章有人问是什么因素使一本书伟大?儿童可以读伟大的书籍吗?如何阅读艰深的书?为什么要读古代伟大的作品?简直可以拿来给我们现在号召读经典的教师、家长好好读一遍,省得让一些一知半解的伪专家误导。

边顿在推荐序里说的: “我们处在一个寻求即时解答的时代。理由不难获得,现代生活的迅速发展使我们难得闲暇思考抽象问题。于是只好投身于解答者的怀抱,期待他随时随地给我们以指导。……我们美国人把自己思考的权利看得过于珍贵,然而,随着世界趋向复杂,我们也愈来愈允许那些公认的专家来替我们思考。阿德勒就是这样一位专家。”当然,我还是不太同意让 “公认的专家替我们思考”这样的说法,但是无论如何,阿德勒确实是值得我们信任的真正的专家。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阿德勒哲学科学
土耳其阿德勒武器公司A-110RS杠杆枪机式霰弹枪
菱的哲学
走出孤独:阿德勒孤独十五讲
点击科学
把童年还给童年
把童年还给童年
科学大爆炸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科学拔牙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