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信息集锦
猴子也能“制造”石器?
生活在巴西卡皮瓦拉山国家公园的僧帽猴会用石头砸开坚果,挖掘根茎,而且它们是目前研究者见过的唯一会利用撞击来弄碎石头的动物,这种行为曾被认为是人类独有。僧帽猴“制造”出来的石片经过牛津大学普罗菲特研究团队的研究,认为已经达到了人造工具的标准,假设放在奥杜威文化遗址中,也不会觉得不协调。这一发现引发了对那些有争议的考古遗址出土石器性质的争论,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人造石器的标准。
(Kate Wong,《环球科学》2017年2月号)(冯维维,据科学网)(林小春,据新华社)(唐一尘编译,据科学网)
远古采摘助视觉演化
一些灵长类动物的眼睛拥有3个不同种类的光敏视锥细胞,它让人的早期祖先能够更容易看到绿色森林中色彩鲜艳的成熟果实。恒河猴中有一些雌性拥有3种视锥细胞,而有些则有2种。经过对波多黎各圣地亚哥岛80多只恒河猴食用30种树上的果实进行的两万多次单独观察,研究者认为三色彩视觉感的雌猴比两色彩视觉感的雌猴在定位和吃果子时的确更快,从而极大地支持了这一观点:这种优势帮助驱动三色彩视觉在人类及人类的近亲中演化。
许昌人研究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美国华盛顿大学等合作对许昌人头骨化石进行了新的研究,研究者将发现的化石碎片拼接成“许昌人1号”和“许昌人2号”两个头骨。分析显示,“许昌人”头骨具有三方面的特点:首先,扩大、圆隆且纤细的脑颅结构符合整个更新世人类头骨纤细化趋势;其次,具有东亚中更新世早期人类(如周口店直立人、和县直立人等)的原始特征,包括低矮的头骨穹隆、扁平的脑颅中矢状面、位置靠下的最大颅宽等;第三,具有尼安德特人两个典型特征,包括内耳迷路模式、不发达的枕圆枕和枕外隆凸及其上部的枕凹陷。“许昌人”头骨呈现复杂的混合、镶嵌性头部形态特征,既具有一般性的人类演化趋势,同时还呈现一定程度的地区连续性和人群间交流的演化特点,他们是一种新的古老型人类,目前还无法将其归入任何已知的古老型类群之中。
阿兹特克文明可能毁于沙门氏菌
16世纪,一场瘟疫毁灭了新大陆墨西哥印第安土著居民,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传染病灾难之一。近期两项新研究表明,导致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可能是来自欧洲大陆的一种致命沙门氏菌。德国马普学会Johannes Krause带领的团队对来自南墨西哥瓦哈卡高地墓葬的29具遗体的牙齿DNA进行提取和排序,结果显示其中的24份DNA与1545~1550年间的那场瘟疫有关,从其中几个人身上复原的古代细菌的DNA与沙门氏菌相吻合。英国华威大学Mark Achtman教授带领的团队则收集和测序了一位在公元1200年被葬于挪威特隆赫姆的年轻女性的细菌基因组,发现已知最早的沙门氏菌丙型副伤寒杆菌的基因证据。这是欧洲殖民者抵达新大陆墨西哥之前,该细菌就在欧洲流行的明确证据。
远东希腊化文明的文化遗产及其历史定位
远东希腊化文明指亚历山大东征中亚、印度之后在这一地区所形成的区域文明。它是希腊化文明的组成部分,但有其鲜明的地域特征。这一文明的主要创造者是先后在这一地区活动长达三个世纪之久的巴克特里亚和印度—希腊人。他们虽然孤悬远东,难免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但仍然坚持希腊文化传统,保持他们的民族特征,从而和其他民族一道,创造了以希腊文化为主导,同时融合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和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因素的多元文明。该文明对当地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在公元前后的几个世纪,在中亚和印度西北部,事实上形成了一个以阿姆河为中心的“希腊—巴克特里亚文明圈”或“远东希腊化文明圈”。这一地区正好也是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该地区的文明遗产借助于丝绸之路的辐射作用迅速传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希腊化文明与中国文明的接触与交融。
(杨巨平,《历史研究》2016年第5期)
中世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与苏格兰、爱尔兰交往密切
英国莱斯特大学考古学家对苏格兰西海岸斯沃德勒湾发现的10世纪维京船只进行了研究,发现该船是维京人的一座墓葬。出土文物一部分体现了北欧风格,另一部分体现了苏格兰和爱尔兰风格,同时同位素
分析表明墓主是在北欧长大成人的。
(据中国社会科学网)(闫勇编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2月20日)(葛林杰,《考古》2016年第12期)
神权兴衰致低地玛雅文明两次崩溃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Takeshi Inomata教授的团队通过技术手段精确地绘制出危地马拉低地玛雅文明遗址塞瓦尔的大事年表,塞瓦尔分别在公元前75年和公元735年左右经历了社会动荡和战乱,随之而来的就是塞瓦尔文明的崩溃,神权政治的崛起和衰落分别是该文明两次崩溃的原因。
中国古代的悬镜葬
悬镜指的是在墓室(椁室)顶部或壁上悬挂摆放铜镜。目前考古发现的中国古代墓葬悬镜有45例,时代范围在晚唐至宋元时期。作者通过研究,认为悬镜本质上是一种道教习俗,它影响了堪舆及佛教信徒乃至普通人的葬俗,使用者主要是北方汉人,契丹人使用是受汉人影响,其传播呈现出由高等级贵族向平民普及的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考古研究中心成立
2017年3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考古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赴外考古新发现论坛在北京举行。该中心的组织和管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负责。中心旨在促进在世界文明核心地区和“一带一路”关键节点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开展,促进世界古代文明研究的全面深入开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新世界文明观”和“一带一路”战略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撑。加强中国学者在世界文明研究中的话语权,树立文化大国形象。中心将促进外国考古科研项目的统一规划、管理和协调,为各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持;建立国内外学者交流和研讨的平台,推动世界古代文明的研究和宣传。包括制定国外考古工作规划,组织实施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文物修复和保护以及发掘资料的整理,制定国外考古项目的多学科综合研究计划,推动国家间的学术合作与交流等。
(郭晓蓉,中国文物信息网)
尼尼微古城损失惨重
2017年3月7日,伊拉克政府军从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手中收复了古城摩苏尔。摩苏尔的前身是古亚述帝国的都城尼尼微,摩苏尔博物馆是规模仅次于巴格达博物馆的伊拉克第二大博物馆,然而“如今什么也不剩了”。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拯救行动的伊拉克人类学家胡沙姆 · 达伍德看到空荡荡的残破建筑痛心不已,他说:“所有能被搬得动的文物都消失了,大多进入倒卖文物的黑市了,剩下搬不动的也都毁于2014年8月‘伊斯兰国’集中破坏考古遗物的行动。”在90多件被砸毁的古建筑雕塑中,很大一部分是有数千年历史的真品。
遥感技术“复原”消失的新疆古长城
近期,借助遥感考古技术,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学者将新疆地区200多座古烽燧、戍堡连成了一条条长城资源分布线——“汉代长城资源”“唐代长城资源南线”“唐代长城资源北线”,描画出新疆古代长城样貌,通过这一立体空间数字模型还可看出丝绸古道及其分支的具体走向。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未来人们还能在网上身临其境“游览”新疆古长城。
(张晶晶,《中国科学报》2017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