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佐涛
(乐山师范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近年来校园足球相关问题的综述研究
魏佐涛
(乐山师范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近年来我国校园足球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校园足球的研究主要出现了两个明显的研究阶段,即以1992年召开的红山口会议和2009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为标志;研究人员以中年以上、高职称、高等院校、发达省份人员为主;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涉及开展校园足球的价值、校园足球竞赛工作、校园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开展校园足球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等方面。本文为进一步推进校园足球的研究提出了相应对策。
校园足球;研究内容;对策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精神,为贯彻《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决定》,早在2009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旨在全面提升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团结协作、奋勇拼搏的意志品质,通过推广普及足球运动的基本技术和技能,创设一种依托学校,形成各类竞赛体制,探索一种体教结合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体系。为此,本文对近年来校园足球相关研究内容进行系统梳理,以期为今后校园足球的研究提供积极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准备。
1.1 研究对象
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以“足球”为关键词进行初步检索,又以“校园足球”“青少年足球”为关键词进行二次精确检索,最终筛选出近10年来有关校园足球代表性的研究论文265篇,以其作为基本研究单位。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对获取的论文进行细致阅读和认真梳理,以获取历史和现实、直接和间接的第一手资料,为本研究搭建起基本的研究框架和提供提供必备的理论依据。
1.2.2 专家访谈法 对校园足球研究和发展中的凸显出来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校园足球研究中所涉及的内容分类和研究趋势,以电话或信函的方式征询了该领域数名专家、教授。
1.2.3 数理统计法 对选取的研究文献论文依据研究的客观需要进行数理统计,进而寻求揭示出研究中呈现出的共性与个性、特点与不足。
1.2.4 逻辑分析法 对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所获取的有效信息运动逻辑分析法对其归类、演绎和比较,为本文的研究奠定基础。
2.1 研究大致可划分为2个阶段,研究内容呈现出与相关政策关联度大的特点
第1阶段:以1992年召开的红山口会议为标志。本次会议明确提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足球的改革必须谋求自我发展,走职业化的道路。”由此,以足球职业联赛、训练体制、人才培养、运动队管理、俱乐部运营、职业足球发展现状与对策为主要研究内容的论文大量出现。而涉及青少年足球、校园足球研究成果相对偏少。无论从研究数量,还是质量上两者形成强烈发差。由此说明,此阶段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足球的竞技化,而对于校园足球的研究还未成为研究热点予以更多关注。
第2阶段:2009年4月,随着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后,为我国校园足球的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依据该文件精神,涉及校园足球的研究成果在各类期刊屡屡出现,研究内容涉及校园足球的方方面面,专家、学者做了大量且富有成效的研究。
由此可见,校园足球的研究内容呈现出与相关政策关联度大的特点。
2.2 近年来校园足球研究成果数量分析
以“校园足球”为关键词在初步检索的结果中进行精确检索,最终筛选出1992—2015年涉及“校园足球”方面的研究论文共计265篇。图1是对“青少年足球”和“校园足球”研究比例折线统计图,同样也明显反映出:我国校园足球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低潮期后,至2009年之后,对其研究的关注度迅速升温。
2.3 从事校园足球研究人员年龄、职称结构及单位归属分析
从表1对校园足球研究者年龄特征统计分析后发现,排在首位的集中在46~55岁,占样本数量45.7%;其次是35~45岁研究者,所占比例为29.4%;35岁以下的研究者数量最少,占样本比例的7.5%。由此可见,46~55岁年龄段成为校园足球研究的主力军。从研究者的职称结构分析,副教授以上的比例最高,占统计总数的7成以上,而讲师以下的比例仅占统计总数的近3成。由此反映出具有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对校园足球的研究起到引领作用。从研究者的单位分布看,比例最高的当属高等院校和专业体育院校,所占比例高达83.6%;而体科所和机关的研究人员相对较少,仅占比例的16.2%。另外,统计还发现,高级别的科研成果的作者地域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等经济发达省市。
2.4 关于校园足球相关研究内容的分析
图1 近年来校园足球研究比例折线图
表1 从事校园足球研究人员年龄、职称结构、单位归属一览表(只统计第一作者)
2.4.1 开展校园足球的价值 傅亚雨从宏观的角度指出,校园足球对促进社会文化大发展、传递正能量、塑造身心具健、完美任何和培养有用人才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陈军从破解我国足球发展窘困和增强学生体质两方面论述了校园足球发展的时代意义;侯学华研究认为,校园足球两大核心价值体系主要体现为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足球为中心。具体而言,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质等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指标;足球项目普及、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等为内容以足球为中心价值指标。
2.4.2 校园足球竞赛工作 李雪伟提出,解决校园足球活动竞赛工作面临的问题,主要应从观念、经费、机制、竞赛、宣传等途径入手加以解决;张辉对我国校园足球联赛的开展状况进行客观的评价后指出,校园足球联赛开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校园足球学校数量偏少、赛程安排不合理且可操作性不强、校际间足球发展水平不均衡,由此提出要改革完善我国校园足球的竞赛体系;李卫东指出,竞赛培养目标是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的核心,竞赛资源是竞赛体系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其中,竞赛资源主要包括组织结构、人力资源、规章制度、赛事体系等。
2.4.3 校园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
梁栋的研究表明,我国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历经了起步—曲折发展—复苏—蓬勃发展—改革与机制转轨五个阶段;曹卫华指出,很多地区的教练员在校园足球发展过程中过分强调竞赛成绩,这不符合青少年足球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加以引导和改革;李卫东对我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和具体对策进行了研究,指出当前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应从转变观念、加大经费、规范训练、完善体制、健全竞赛体系等方面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刘桦楠对上海市校园足球“一条龙”的培养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集聚、辐射效应对于大中小学校园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效果突出;舒川对USYS运动员培养体系的总体框架及具体内容进行了介绍,指出USYS培养体系具有联动性、科学性、严谨性、专业性、规范性和人文关怀性等诸多特点,这在一定层面上有利于解决我国校园足球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2.4.4 开展校园足球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卫平来从学校足球发展的软硬环境、学训矛盾、教练员水平、经费保障、人才进出口的衔接等方面对校园足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董众鸣建议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应注重青少年足球运动的普及,校园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要凸显全面发展、技能突出的特征,同时要依托学校,坚持普及与提高并重的方针,以学校为主阵地力争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足球后备人才;李卫东从认知水平、师资状况、经费投入、场地设施、政策保障、评估指标、管理体制、竞赛体系等微观方面分析了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的现状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建议;张辉对校园足球这一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从横向“实施”与纵向“发展”两个纬度进行剖析,建议校园足球在确定布局城市定点学校上要采取自下而上自由申报到审批的形式,形成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联动合作机制,逐步完善校园足球四级联赛体系,组织专家制定具有实效性的校园足球发展规划、大纲和训练计划。
3.1 结 论
近年来,校园足球的研究主要出现了两个明显的研究阶段,即以1992年召开的红山口会议和2009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为标志;对校园足球研究者年龄特征统计分析后发现,比例最高的年龄段集中在46~55岁;从研究者的职称结构分析,副教授以上的比例最高,超过统计总数的7成以上;从研究者的单位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等地;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涉及开展校园足球的价值、校园足球活动竞赛工作、校园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开展校园足球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等方面。
3.2 建 议
3.2.1 建议校园足球的研究要重视定性与定量结合研究,寻求共性与个性问题,探索符合我国足球发展规律的有效路径。
3.2.2 鉴于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建议全社会要形成联动机制、发挥合力,共同推动校园足球的持续发展。
3.2.3 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要吸收国内外推动校园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
3.2.4 建议打造校园足球研究团队,鼓励校际、地域间的合作,注重研究人员学历、年龄结构的合理搭配,培养从事校园足球研究的后备力量。
[ 1 ] 傅亚雨.校园足球价值[ J ].人民教育,2014(17):25.
[ 2 ] 陈军.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的时代意义和战略构想[ 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7):81-85.
[ 3 ] 侯学华,等.校园足球核心价值体系构建[ J ].山东体育科技,2013(3):86-91.
[ 4 ] 李雪伟.上海市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竞赛研究[ D ].上海:体育学院,2011.
[ 5 ] 张辉,张廷安.我国布局城市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的研究[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10):134-139.
[ 6 ] 李卫东.青少年校同足球竞赛体系发展模式的构建[ 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2):87-92.
[ 7 ] 梁栋.可持续发展理论原则与转型期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2.
[ 8 ] 曹卫华.我国青少年足球竞训体系与管理体系[ 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56-58.
[ 9 ] 李卫东,郭潇,肖辉.基于实地调研对我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之理性思考[ 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3):113-117.
[ 10 ] 刘桦楠,季浏.上海市校园足球“一条龙”培养体系的集聚、辐射效应[ 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7):84-90.
[ 11 ] 舒川,吴燕丹.USYS运动员培养体系对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的启示[ J ].中国体育科技,2015(3):56-62.
[ 12 ] 卫平来.校园足球活动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J ].安徽体育科技,2010(4):86-88.
[ 13 ] 董众鸣,龚波,颜中杰.开展校园足球活动若干问题的探讨[ 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2):91-94.
[ 14 ] 李卫东,张廷安,陆煜.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开展情况调查与分析[ 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5):22-25.
[ 15 ] 张辉.我国布局城市校园足球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 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G843
A
1674-151X(2017)11-007-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1.004
投稿日期:2017-04-03
魏佐涛(1969—),讲师。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