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诗群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张诗群
落笔清丽唯美,哀婉沉凉,如江南流水,诉说着旧日缠绵。喜欢躲避车马喧嚣,铺雪种字;与芳草为邻,听风絮语。
宇文柔奴手执红牙檀板,几声清响过后,一曲妙音自她喉间飘逸而出,如清风拂面,又如茫茫飞雪覆盖原野。一时满座寂然,众人还未饮酒,竟都有些醺然醉意。
一曲听毕,斜靠在椅榻上的苏轼张开微闭的双目,见挚友王定国正笑眼相看,不禁向他竖起了拇指。王定国有侍妾如此,实在是上天的恩赐。
柔奴收起檀板,款款落座,微笑不语。已是深秋,“乌台诗案”后,自汴梁匆匆一别,苏轼与定国一个迁谪黄州,一个贬往南疆。她一路追随定国,直到他奉旨北归。贬居南蛮之地近四年,饶是物换星移她竟不觉得长久,仿佛就在昨日。
隔着座,在一片推杯漫语中,柔奴见苏轼向她举杯微笑。苏大学士已略显老态,牢狱之灾在他周身留下了痕迹。想当年他还是徐州太守时,柔奴随定国去拜访,他们结伴游水登山,乘月而归。苏轼在新建的黄楼大宴宾朋,兴致之余连声高吟:“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那是怎样豪迈的苏轼!而今谪居黄州已四年,他耕东坡,筑雪堂,识农桑,苦中作乐,怡然自得。
柔奴的清歌让苏轼如闻仙乐,定国正把酒赋诗,其声铿然如金属之音。苏轼瞬间有些恍惚,这还是受诗案牵连的王定国吗?他曾是高雅清闲的京官,只因与自己过从甚密,便受到牵连,发配南疆。贬谪期间,两子先后夭折,定国也为此险些病殁。柔奴彼时正值青春,却在蛮荒之地耗损了数年光阴。
他看看定国,又看看柔奴,这一对璧人竟比昔日愈加风致动人。定国面红如玉,柔奴眉目娟丽,倒比京城所见时更显年少。
苏轼满腹疑虑,问柔奴:岭南的日子应是不好熬呀?
柔奴浅笑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见苏轼似有所悟,柔奴笑意更深。她本出身显贵,自小便精通琴棋书画,甚至跟父亲学过医理。父亲被冤下狱后,她流落至伎馆,所幸定国将她收为侍妾。她懂得感恩,定国贬官消息一出,家奴歌姬四散,只有她万里相随,把岭南视作故乡。宾州穷山恶水,百姓饱受瘴疬之苦,她上山采药,四处行医,因此百姓送她“神医”美誉。
南疆虽苦,有定国在便心安;得百姓拥爱,他乡也是吾乡。
苏轼默然许久。他虽看淡得失,一心归于诗书田园,却是不得已而为之。而这一个滞留边地近四年的女子,竟如此慧心从容。苏轼似乎闻到了岭南清冽的梅香,像甘霖灌顶,身心畅快。
赞叹之余,他为柔奴写了一首《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