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

2017-09-10 15:10刘昭
西江文艺 2017年15期
关键词:根据地革命经济

【摘要】:21世纪,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正当人们为新时代的科技发达和文明进程欢呼雀跃时,金融危机的阴影已悄然爬上世界各超级大国的经济领域。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在繁荣发展世界一片欣欣向荣之际,就越要注意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减少,种族的冲突等诸因素带来的各种危机。德国遭遇的恐袭阴霾尚未褪去,西方欧洲各国即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宗教冲突和生存问题。有人说,“太平日子过久了,欧洲新一代都快忘记和平是靠什么换来的”,我很赞同这一观点。放到中国来看,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发展,是革命前辈们通过鲜血和抗争换来的,决不能忘记这一点。只有仔细地阅读历史,了解历史,才能以史为鉴,学习经验,并将前人的思想理论成果放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深化发展理论,才能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毛泽东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文章深入浅出,无论是思想理论著作还是文学作品都带有明显的个人特色,即用贴近生活的用语解释最复杂的理论,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传达理论精髓。毛泽东在关于革命和建设领域有不少杰出的文章,《必须注意经济工作》是毛泽东关于经济理论的早期论述。它提出了“革命时期也要开展经济活动,进行各项必要的经济建设”这一命题。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经济状况是怎样的?革命根据地的经济问题又该如何解决?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分析根据地经济结构、制定经济政策、总结经济工作经验教训,经过调查实践做了该篇总结汇报,这是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奠基论述,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序篇。

(一)

在革命战争时期,在农村革命根据地,我党一方面要面临革命党反动派的围剿,一方面要为红军的日常物质消耗捉襟见肘,是否需要搞经济建设成为当时的一大问题。当时,党内有人认为“革命战争已经忙不了,哪里还有闲工夫去做经济建设工作。”认为战争中不需要也没有进行经济建设的可能,只有在和平安静的环境里才能进行经济建设。而毛泽东则认为,经济建设是革命胜利的物质保障,“如果不进行经济建设,革命战争的物质条件就不能有保障,人民在长期的战争中就会感觉疲惫。” 1933年夏季起,蒋介石调兵遣将,部署发动对中央根据地的第五次围攻,企图以长期战争和堡垒主义的戰略战术消耗红军的有生力量与物资,另外,实行经济封锁政策,使红军和根据地人民陷于无衣穿、无盐吃、无钱用的困境。毛泽东看到了这一点,指出“敌人在进行经济封锁,奸商和反动派在破坏我们的金融和商业。”“盐很贵,又是买不到。谷子秋冬便宜,春夏又贵得厉害。”也就是说和敌人的战斗不仅是在于武装力量的冲突,经济战斗也同样重要,要摆脱这种被敌人围困,封锁的局面,只有自力更生,将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起来。为了取得革命的胜利,经济被封锁是不利因素,我们得将这个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为保障红军的给养,为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并由此激发他们参加和支持革命战争的积极性,为巩固工农民主专政,加强无产阶级领导;革命根据地的人民、百姓、战士需要物质经济,那么我党就应该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这样的经济建设不是旧资本主义性质的,剥削的,强占的,是带有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开端。

(二)

在分析了战争时期也必须要做经济工作的原因后,毛泽东接下来对做经济工作的可能性进行了进一步论述。在粉碎敌人四次围攻之后,根据地进一步巩固与扩大,地跨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四省,人口约计三百万人,每年,这三百万群众每人平均输出一担谷交换必需品进来,三百万群众每年差不多要吃九百万的盐,六百万的布,这巨大的经济交易过去都是商人在做,我党如果在这方面做好经济管理,对于人民群众是十分有利的。因为人民需要经济交易,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人民对物质经济产品有需求,我党能通过经济贸易的管理将收益本身进行合理的再分配,还富于民,消除商人的剥削,从而打破蒋介石的经济封锁。也就是说,主观来说,劳动人民已经有了自己的政权;土地革命后,农民有了地权,劳动热情高涨;随着人口的增多和农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必须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大;人民群众对经济建设的热情本身已是一个将经济建设变为可能的现实条件。客观来说,随着农业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多,革命根据地区域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经济交易需求市场,我党能利用这个需求市场将经济建设迅速铺成开来。毛泽东还指出,我党其实已经有了经济建设的经验,农业,1933年秋收比1932年增加了20%至25%,“手工业方面,农具和石灰的生产在恢复过程中,钨砂的生产开始恢复。”烟、纸和木头,粮食调剂都取得了成绩,食盐入口也开始与部分工作。这样的成绩摆在面前,驳斥了战争完成之后才能搞经济的观点。因为,已经取得的成绩,就是我们坚信将来能够发展的基础。关键问题就在于要用积极热情的态度来对待经济工作,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发动广大群众。

(三)

分析了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工作的可能性,毛泽东接下来提出了如何操作经济建设的解决方案。毛泽东强调为迅速开展经济建设上的运动,要注意以下四点:1.从组织上动员群众,2.动员群众的方式不应该是官僚主义的,经济建设工作与别的工作一样来不得官僚主义,3.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需要有很大数量的工作干部,4.经济建设在今天不但和战争的总任务不能分离,和其他任务也是不能分离的。这几点都是为了取得革命的胜利所应该准备的。因为,没有红军的胜利,经济封锁就要更加厉害,而要取得红军的胜利,取得突破经济封锁的成果,发动群众,正确的领导,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最后,毛泽东指出,“发展了国民经济,改良了群众生活,无疑地就会极大地帮助扩大红军的工作,使广大群众踊跃地开向前线上去。”“假如我们争取了上述的一切条件,包括经济建设这个新的极重要的条件,并且使这一切的条件都服务于革命战争,那么,革命战争的胜利,无疑是属于我们的。”这两句话不仅再次强调了革命战争时期搞经济建设工作的意义,还坚定了对取得革命战争胜利的信心,即是充分发挥一切有利条件取得革命胜利。

《必须注意经济工作》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央苏区政府经济政策的原则是进行一切可能的和必须的经济方面的建设;提出了经济建设的中心、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基本方针;提出了在革命根据地开展经济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原则;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在对于革命根据地开展经济建设工作的许多理论认识;明确了在革命根据当地开展经济建设的目的、意义、方法、措施。对于明确革命战争与经济建设的正确关系,指导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也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此文作为毛泽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面的代表作之一,在毛泽东经济思想的构成和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联系现实来看,习近平指出,中国不会陷入中等发达国家停滞不前的沼泽,也不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中国将始终秉持和平与发展的方针,与世界共赢。他援引邓小平“改革开放要坚持一百年不变”的话强调,中国正在准备进行社会、经济全面改革。中国需要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力量突围经济下行困局,任何时候,都要重视经济建设,重视国家内部良性经济环境的发展,重视国家管理机制的完善,重视领导干部的深入群眾,重视人民群众的经济需求发展,将经济建设作为取得国家和平发展的有利条件,取得人民的胜利。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刘昭(1989.05—),女,籍贯 :重庆,院校:西南政法大学,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根据地革命经济
“东临楼”日常
“东临楼”日常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窗台上的妈妈
中国的出行革命
学术研讨会征稿函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经济
颜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