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雄主义是一定社会文化和民族性格的集中反映,其界定和标准因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作为民族精神风貌和社会大众心理的象征,英雄主义主要由具体的人物和事件来呈现,表现形式取决于东西方迥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但是其精神内核却根植于人文主义的土壤,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达出人类共有的对英雄的原始崇拜以及对理想的永恒追求。本文通过对东西方影視作品中英雄主义情结的比较揭示两者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期对东西方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对比研究提供借鉴。
1、英雄主义概述
按照《辞海》的解释,英雄主义就是“主动为完成具有重大意义的任务而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和自我牺牲气概和行为。”[1]英雄主义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其存在具有普遍性,不同的国家、民族、宗教或文化背景中都有各自的英雄人物。而英雄主义所倡导的民族风貌和价值追求反过来又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中西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社会架构等的长期作用而产生了不同的文化风貌和价值观念,并由此衍生出各具特色的英雄主义。“英雄崇拜是一种普遍的文化心理,创造自己的英雄来保持其精髓是每一种文化的责任和目标。英雄主义的核心在于评价英雄的社会价值,不同文化的分歧就在于怎样的人能被视为英雄。”[2]電影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为我们发现这种分歧提供了重要资源,英雄主义影视作品的推广也引起了人们对该文化现象的更多关注。本文以中国为东方文化的代表,以英国和美国为西方文化的代表进行比较,探究两种文化背景中英雄主义的起源、发展、主要异同,并进一步揭示造成两者差异性的社会文化原因。
2、英雄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西方英雄主义滥觞于古希腊,该地区多山脉,靠海洋,地形复杂且海岸线曲折。古希腊是由很多个小城邦组成的,城邦间由于地形原因交通往来不多,缺乏文化交流,因此文化的个体性得到了较大程度的保留,各成体系,风格多样,具体体现在各城邦有自己的方言、风俗习惯和价值认同。坐落于山间谷地或岸边平地的城邦划定各自辖域,发展生产,但是随着人口增长,粮食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加之城邦间文化差异较大,地区冲突便愈演愈烈。于是,各个城邦便鼓励青壮年公民到其他地区抢夺资源。期间他们一旦获得战利品,就不仅能够满足自己和家人生存所需,还能得到更高的社会地位,受到其他公民的敬重和爱戴。而在那些实力较弱的部落和城邦遭到侵略和破坏之际,一些勇敢无畏、身强体壮的武士就会挺身而出保家卫国,他们的勇气、智慧和光荣事迹被广为颂扬,代代相传,由此产生了西方社会最早的英雄主义。西方的英雄主义在这一时期逐渐成型,其内涵主要包括敢于冒险、开创精神、荣誉和责任等。英雄人物总是为保卫自己的部落或城邦而战,面对危险表现出高度的智慧、勇气和责任感。古希腊人民在英雄人物的身上寄予了他们对这些品质的向往和爱国主义的情怀。随着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古希腊的英雄主义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爱成为英雄的最终追求,也是人类精神的最高原则。在这一阶段,人们相信性本恶论,为了原罪的救赎,需具有以下美德:谦逊、无私和博爱。英国电影《指环王》中的主人公,魔戒圣战时期的重要人物佛罗多·巴金斯就是这类英雄的典型代表。
和古希腊相比,中国文明发祥地土壤肥沃,人民生活自给自足。在早期阶段,由于无法解释自然界发生的神秘现象,中国先民想象出了一系列具有超能力的神和英雄。这些英雄人物生而与众不同,天赋异禀,人神不分。例如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由石头中跳出的灵猴,吸收了天地之灵气,本领高强,能够上天入地,降妖除魔。随着文明的演进,社会文化不断发展,意识形也更加复杂,对中国英雄主义的内涵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在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占据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儒家思想对英雄主义内涵和外延的变化影响最为深远。
儒家文化背景下的英雄主义实际上是一种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集中体现,建立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封建社会秩序上。它要求英雄人物以社会规范和统治秩序为准绳,加强内在的道德修养,修正自身的行为,奉行忠恕大道,培养家国情怀。在传统中国,儒家英雄主义不论是在历史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上,还是在和平期社会繁荣稳定的进程中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英雄的出现有助于维系社会秩序,惠及家国生民,在一定意义上推动历史的发展。
3. 东西方电影英雄人物分析
很多经典影视作品经久不衰的原因就在于它们成功塑造了典型的英雄人物形象。由于东西方英雄所处的时代、功绩经历、所根植的社会文化语境大不相同,所以尽管他们身上也呈现出某些共同特征,但是整体而言,两者间的差异性更为明显,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下文将对此作逐条分析。
第一,东西方英雄人物都具有非凡的个人魅力,但是表现方式稍有不同。西方的影视作品会更注重外在,崇尚力量,塑造的英雄大都青春勃发,孔武有力,兼具勇气与智慧。英雄顽强的意志力和面对危难时表现出的达观往往颇具感染力,深深激励着周围的追随者,同时他们也能做到谦和有礼,平等待人,真诚善良。他们身上寄寓了普罗大众对美好人性和道德品质的向往。电影《指环王》中的阿拉贡,即阿拉松二世与吉尔蕾恩之子,是登丹王位的继承人。当护戒队面临失败之际,阿拉贡坚定地告诉大家,如果我们彼此真诚相待,就不会有失败存在。在他的鼓舞下,护戒队最终克服重重困难,摆脱了困境。正是英雄的力量使人们在黑暗中见到了一线光明和希望。不论是在圣盔谷之战、米纳斯提里斯战役还是在魔都黑门战役中,阿拉贡都指挥若定,凭借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力挽狂澜。小说《魔戒》中这样写道:“他显现了一种惊人的壮美,这让所有进来看他的人都惊叹不已。年轻时的俊美,壮年时的骁勇,老年时的睿智与尊严,交织在一起。他安睡在那里,人类君王的光辉形象永世长存。”[3]这便是对阿拉贡二世个人魅力的精辟总结。而英雄身上具有的美好品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宗教影响的结果,西方基督教教义相信人生而有原罪,因此要有道德、博爱、行善实现对自身命运的救赎。
东方影视作品则更倾向于发掘人物的内在品质,人物不一定总是年轻孔武,但是却常常智勇双全,必须有家国情怀,对兼济天下有高度的责任感。中国的武侠文化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梁启超先生曾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为友为邻。”大侠不仅要能力超群,还要胸怀天下。例如《英雄》中的刺秦剑客飞雪、残剑、无名、长空,都是为保卫自己的祖国而战斗,都可谓侠之大者。而无名在残剑的劝阻下最终放弃刺杀秦王,也是为普天之下的社稷蒼生着想,希望秦王能够一统中国,结束经年战争和历史恩怨。可见东方式的英雄,不论外在形象如何,最重要的是需要有家国情怀,这是受传统中国哲学中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
第二,大多数西方英雄人物都生性自由、勇于冒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征服欲,这是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的体现。丰厚的战利品,以及保护城民的荣誉感吸引着这些年轻人,激励他们冒着巨大风险走出家门,开创伟业。但是他们不拘于社会礼法和道德观念,一旦他们占领了某个城邦或者部落,就会将政权接手过来,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始新的统治。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有人妨碍他们自由和个性的发挥,他们便会本能地开始反抗。在美国电影《勇敢的心》中,华莱士被百般折磨要求说出反叛者的名字,但是他誓死不屈,临刑前他高呼“自由”,震撼了无数人的心灵。他是为自由而战的斗士,是苏格兰的爱国英雄,他扭转了班诺克本的战局,并以悲壮的自我牺牲鼓舞着苏格兰人民走向最后的胜利。这就是西方英雄主义中自由精神的典型代表。
而东方式的英雄则鲜有自由,要按照儒家礼法和社会秩序行事,身处集体中的他们被赋予大任,常常舍小家顾全大家,必要时牺牲自我以换取集体利益。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重集体主义的缘故。和谐、稳定、友善的社会是英雄们誓死捍卫的家国大局,在当政者暴虐无道,百姓生灵涂炭时,就会有大英雄揭竿而起,为正义为天下苍生而战,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辞。西方的英雄完成拯救大业后,往往还可以归乡继续平凡的生活。东方的英雄却常以牺牲和悲剧作结,不论治时乱时,一旦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产生冲突,总是奉献自我,直至生命终结。例如《三国演义》中的蜀相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本可以接管政权,再续大业,但是社会礼法和统治秩序要求他忠君为上,他因而甘愿辅佐昏庸无能的后主刘禅。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于过度的劳累而英年早逝,令人神伤,而像他这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英雄在我国历史上数不胜数。
第三,东西方英雄主义都崇尚荣誉和忠诚。西方英雄看重的荣誉最初来自英雄人物自我目标的实现以及对家人朋友和城池的保护,忠诚则指的是英雄人物对人生信念和国家的忠诚。在电影《指环王》中,索林在孤山之战时曾振臂高呼为国王、为荣誉而战。他率领侏儒抵抗奥克斯,凭借的正是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荣誉感。面临生命与荣誉的抉择,一个真正的英雄会舍生取义,宁死不屈。对荣誉的追求实际上是他们自身终极意义的实现,这一过程中,他们会备受敬重,也感到自我满足。不论是古希腊的竞技文化,还是现当代的影视艺术,都为英雄人物的出场提供了舞台,将他们对荣誉和忠诚的追求体现得淋淋尽致。
东方的英雄同样重视荣誉和忠诚,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这种荣誉通常叫做名节,中国自古有“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的说法。注重名节,历来都是中华英雄的固有品质。中国的英雄也十分忠诚,受儒家影响,忠君者是为忠;爱国主义情怀下的忠国亦为忠;恪守信义忠于兄弟、不改初心忠于道义也是忠。总体而言,这种忠诚可以概括为忠于大道,各路英雄对道的定义和理解不同,但是道核心的本质均关乎天下生民或者人性之美。按照传统上“名节”和“忠恕”的标准,《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们与朝廷为敌,大逆不道,是有辱名节的;不恪守君臣之道,公然造反,也是不忠君的。但是他们为民除害、除暴安良,义薄云天,舍身为法,可谓真英雄,他们的事迹历来也广为颂扬。
第四,在西方影视作品中很多的英雄人物最初只是小人物,与普通人一样,并不完美,但是身处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突发事件时,他们卻临危不惧,表现出了大智大勇,最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西方社会的草根英雄文化是对人文主义和人本精神的赞颂,那些平凡的英雄和我们每个人一样也有成长的痛苦和困惑,有过脆弱或挣扎,而挑战的降临唤醒了埋藏在他们灵魂深处的英雄意识,等完成使命后,他们大都又回到正常人的生活轨道。在电影《霍比特人》中,比尔博·巴金斯本是个衣食无忧的半身人。接下来他英雄的生涯在一段不同寻常的旅程中展开,期间他帮助侏儒、人类和精灵与奥克斯作战,传奇之旅结束后,他重回家乡,又像普通人一样过起了平静幸福的生活。
但是东方的英雄则很有神本主义的趋向,大多完美无缺,近乎神人。在中国的影视作品中,从上古神话中的尧舜禹等大英雄,千百年来的开创丰功伟业的王侯将相,到绿林好汉民族英雄,很多都天赋异禀,我们几乎很难看到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这种扁平化的人物塑造会无形中拉远英雄与观众的距离,使观众产生不真实、遥不可及之感。例如《西游记》、《封神榜》等作品,从人、鬼、神三方面满足我们对英雄超能力的诉求,英雄们生就神通广大,似乎从没有过丝毫的困惑软弱。在中国式的英雄主义情结中,英雄绝非常人,常人难成英雄,二者界限分明。这是因为中国先民在远古时代与自然斗争中想象出很多神秘力量,此外我国历史悠久社会根基扎实,等级分化根深蒂固,统治神化也深入人心,因此人们容易将英雄神化,觉得英雄高高在上,能力非凡,不论从哪方面说,与寻常百姓都根本不可能有交集。
结语:在影视作品中,起源于古希腊的西方英雄的塑造重外在、重力量,而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东方式英雄的塑造重内在、重修养。西方英雄主义热爱自由、宣扬个性,体现出个人主义的文化色彩,而东方英雄主义崇尚礼法、牺牲小我,彰显了集体主义的传统哲学。西方的英雄爱荣誉、讲忠诚,东方的英雄尚名节、崇大道。西方影视刻画的英雄人物往往更加立体、亲民,有普通人的一面,而东方影视刻画的英雄人物往往近乎完美,超乎凡人,和观众的距离较远。中西方影视作品中英雄主义的差异主要是受社会文化、宗教、民族性格、大众心理的影响,不过两种文化社会背景下的英雄主义也有很多共通处,他们都善良博爱、智慧勇敢、有责任、有担当,有正义感和荣誉感,为家国生民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程。对东西方影视作品中英雄主义的对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地认识文化差异,并在两者之间找到契合处,发现人性共有的美好品质和精神追求。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2]卢灶荣,王秀,中美影视中的英雄主义比较,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2
[3] J·R·R·托尔金,魔戒,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赵换(1995—),女,新疆特克斯县,工作单位:河南大学外语学院,职称:无 研究方向: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