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时代中国设计教育的文化创新

2017-09-10 12:41何阳
西江文艺 2017年15期
关键词: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

何阳

【摘要】:中国设计教育要在信息化时代培养出能够适应新经济要求的设计师,务必认清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作者尝试从办学理念、教育制度和技术哲学层面对我国的设计教育提出了创新性改革意见。

【关键词】: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中国的设计和设计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深刻的变革。我们的设计教育应该如何改革才能适应时代需要,培养出适应新经济时代要求的设计师?这需要我们从办学理念、教育制度和技术哲学层面对我国的设计教育进行创新改革。

一、理念创新

当前我国的设计教育界确实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时代到来的现实性和紧迫性,很多教学单位还处在封闭自守、固步自封的状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缺乏对设计转型的敏锐观察,对“信息设计”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这是当前设计教育改革最大的思想障碍。从表面上看,包豪斯设计教育体系的引进帮助中国设计教育由“工艺美术教育”转型为现代设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给中国设计教育带来一片“欣欣向荣”景象,但由于其所处时代背景和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不能完全解决三元社会并存的中国设计教育中的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当包豪斯和不健全的市场机制陷入普遍的技术怪圈和惟利是图的境地后,实际上它已丧失了热烈进取的批判话语和人文导向。因此,要实现设计教育的改革,必须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从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进行推动,这样才能建立起适应新经济时代需要的设计教育体系。

教育理念的创新,重点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使人从自在自发的传统的生存状态向自由自觉和创造性的生存状态转变,破除对工具理性的迷信,实现人的全面發展。二是从过去统一、单一的设计教育模式向多层次、多维度的多元设计教育格局转变。三是在设计教育中强调“人类”的概念,把单纯培养“又红又专”的设计从业人员向培养具有国际文化视野、中国文化背景、符合新经济时代要求的创新型设计人才转变。四是从统一的、阶段性的学校教育向社会化的、终生学习转变,教学的核心理念由“学习知识”向“学会学习”转变。五是新经济时代既竞争又合作的竞争关系促使我们把工业时代对学生设计技能上的竞争意识的培养向培养学生在设计中的合作意识方向转变,设计教育培养的是生活方式的设计者,因此让学生既要学会与不同专业人员的合作,也要学会与同专业人员的合作,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

二、制度创新

中国的封建社会之所以能够维持两千多年,与中国封建教育的贡献是分不开的,正是腐朽、呆板的封建科举考试制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封建制度的卫道士和奴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建立了为社会主义社会和人民大众服务的教育制度,但是,由于封建意识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它并不能承担起国人对实现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的重任,而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更使我们感到改革现行教育制度的迫切性。由于目前的设计教育管理制度、招生考试制度、教师队伍建设以及人才评价机制是在旧体制上建立起来的,不仅不能发挥教育制度训导的职能,而且严重阻碍着设计教育改革的进行。要改变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对我国的整体教育制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首先要从小学、中学就开始实施设计启蒙教育,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设计启蒙教育,将“构成”作为所有造型创造活动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单纯地进行灌输,而是应将学生的主体感受放在首位,发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的学习也不再是机械描摹,而是主动进行思考、探索、表现,主体性地位得到充分地重视;废除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制度,避免学生在深入的学习中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遵循设计教育的规律,将创新能力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技术指标,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评判、系统处理和创造评价的能力;强调科学技术、人文学科和传统文化与设计艺术的联系,避免设计教育走向纯艺术;实行彻底的学分制,允许学生跨学科选修,帮助学生建立起有利于今后发展的独特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对设计信息的获取、处理能力,改变设计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社会的现状,密切与产业界的联系;调整教学机构,建立由教学机构、研究机构和设计机构构筑的整体教育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引导运行机制和聘任机制,优化奖励机制,鼓励教师资源的合理流动,加大国际交流的力度,创建学术交流平台,创建一支具有国际文化视野和中国文化特色的优秀的师资队伍。

三、技術创新

重构中国设计教育,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技术层面的创新,而其中最关键的是要顺应时代潮流和学科建设的需要,依靠科技发展建立起一套新的、“从学术上讲比较过硬的、分析性的、部分形式化和部分经验化的、可教可学的设计学教程”[1]。新的课程设置一方面要执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多元”教育思路,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和强化新技术在设计和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因为设计本来就是科学技术向社会财富转变的载体,而设计教育的重点之一就是反映人与技术之间日益增强的关系,反过来,设计和设计教育对技术手段也有着很大的依赖性。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特别是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形态开始“从一个基于制造和生产物质产品的社会向一个基于服务的经济性社会(以为非物质产品为主)的转变”[2],设计文化也“正在从一个讲究良好的形式和功能的文化转向一个非物质的和多元再现的文化”[3]。而非物质设计带来的新的造型语言和表达方式,促生了新的设计和教育理念。

在现代设计和设计教育过程中,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艺术设计、三维动画设计等专业和课程的开设,使以计算机虚拟技术为主要手段的技术和方法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鼠标和键盘取代了画笔,而电脑屏幕和投影仪取代了图纸,多媒体教学设施营造出的身临其境的效果,极大地丰富了设计的表现效果,所有这些介质的改变都表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已经为信息时代的设计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理念和新途径,建构了设计教育的新技术平台。

我们在受益于科技进步的同时,也要警惕技术这把“双刃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不能够将技术创新简单地理解为学习几个日常的计算机操作软件,学会使用网络工具、掌握信息技术。因为设计教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职业技术教育,它是一门艺术性与技术性结合得十分紧密的综合性学科,任何“重技轻艺”的短视行为,都会影响设计教育的创新之路。目前,我国设计教育界普遍存在着一种重设计技能、轻理论知识的现象,把设计教育等同于技术与职业教育,忽视对学生专业养成知识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在设计事务中感到力不从心。

要避免教师和学生对技术的过分依赖,忽视对设计文化、设计思想的把握和基本功的训练,最终导致的整体设计素质下降,就需要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技术的同时,以严谨的理论教育来支撑技术训练,将更主要的精力投放在对学生完善的知识结构、独特的造型语言和以提高人类生存质量为己任的设计责任感的培养上,使技术创新与人的身心,与设计教育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Herbert A. Simon ,设计科学:创造人造物的学问,(法)马克·第亚尼编著,滕守尧译,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C】,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109.

[2][3](法)马克·第亚尼,非物质性主导,(法)马克·第亚尼编著,滕守尧译,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C】,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11、13.

猜你喜欢
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
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与理念创新
关于烟草商业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
创新在于“理念创新”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技术创新路径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
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
电子政务: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