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洮商文化

2017-09-10 12:41杨平平
西江文艺 2017年15期
关键词:伊斯兰教经商文化

【摘要】:古洮州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汉、回、藏的聚居地区,在这个多民族聚居的特殊地区,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洮商。洮商,即长期行商于青、藏、甘、川地区以及坐商于洮州地区的商人。本文主要从洮商的形成之历史原因、地域原因、文化原因这三个方面论述洮商的形成和发展,再次从洮商文化为重点,介绍洮商与地区文化、洮商与伊斯兰教文化,最后形成总结。

【关键词】:洮商;文化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洮州为:“禹贡雍州之地域。古西羌之地也。”[1]所以,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而古之洮州便是今天的临潭,洮商便由此产生。洮商活跃于洮州、青藏高原、四川、云南等地,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一、洮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一)洮商文化形成的历史原因

两宋时期,宋、金、辽政权战争频繁,朝廷设置了提茶茶马司,是由于战争需要对军马、茶的需求量也随之大增。至金元时期,洮州地区繁盛的茶马互市一度中断。金王朝占领统治洮州时,曾在此设置榷场,以备和宋朝进行物资交流。此时,洮商便产生并孕育。 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朱棣曾命李达镇守洮州。李达在任期间,于永乐二年(1404至四年(1406)招抚答拉族,使其归降纳贡。加强了洮州地区茶马交易的管理,先后收交洮马16000多匹。[2]自此,洮州地区便成为四大茶马司之一开始繁盛起来。

清初,朝廷承袭明代旧制,也非常重视洮州地区的茶马互市。顺治七年(1650),清政府在茶马互市的管理中将茶引转由官商平分的形式,“茶马为中马之用,商茶由茶商自卖。”[3]这样以来,大大刺激了民间商业的活跃性与积极性,民间的贸易有了较大发展,洮州地区藏、汉、回商业贸易更为频繁。此时在此地区交易的物资也种类繁多,大批茶叶、衣服、 绸缎、布匹、烟、酒、瓷器和铁器等一系列生活用品以洮州地区为中介,由中原地区运往藏区,而藏区的各种原始资料和土特产经由洮州运往中原地区。此时担任此次物资交流的便是洮州商人。改革开放放松了私营商业后,洮商便又活跃起来,穿梭于青藏高原之巅。近几年来,在自己的努力下,更是形成了一种规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地区性的文化。

(二)洮商文化形成的地域原因

洮州,即今天之临潭。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属甘肃省甘南州之东部,邻近四川、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区,遂与这些地区交流频繁,尤其是商业交流。史料记载此地“西控番戎,东蔽湟陇”、“南接生番,北抵石岭”之要冲。[1]自古是民族杂居之地,在洮州地区生活的各民族当中,最善经商的当属回族。据《洮州厅志》记载:“旧洮堡为洮州旧地,较新城为繁富,其俗重商善贾,汉回杂处,番夷往来,无方人民贸易者络绎不绝,土著以回人为多,无不从商,亦无人不农。”青藏高原地区的西藏、青海等地区由于地处高原地区,高寒且远离中原地区,物资缺乏,基本生活必需品如茶叶、丝绸、烟等得通过中原地区运往西藏,这就使洮商得以发现商机。洮州本地,出产很多名贵药材,如麝香、鹿茸以及洮马、皮货、木材等货物,同样吸引着陕西、河南等地区的商人前来贸易。而这些地区的人又带来洮州地区所需要的棉布、粮食、盐和纸张等商品。这样,各取所需,便形成一个以洮州为中心的小型贸易圈。

(三)洮商形成的文化原因

据调查,洮商中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都是由回族组成的。回族素来就有经商的头脑。而且伊斯兰教文化中,也是鼓励教民经商致富或者他们的理想职业就是经商。所以洮商自身旧带有一种经商的愿望。他们中大多数都是祖辈经商,受此熏陶,经商便在情理之中。

洮州座落于海拔两千米以上的高原地区,是农业、牧业的结合地带,也是汉区与藏区的结合部,气候干旱,降雨量少,紫外线较强,条件比较艰苦。而且农、牧业产量较低。所以催生了洮商以经商来维持生计,发家致富。

二、洮商文化的表现

(一)洮商与地区文化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洮州:“自秦、汉至于魏、晋,皆诸羌所居。”[1]《甘南史话》也记述了洮州在“唐代宗元年(763年),神策军和洮州、叠州相继被吐蕃占领。”[4]由此可见,洮州这个地方,自古以来由于历史原因,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形成鲜明的地区性文化特征,也促进了洮州市场的繁荣。明代时期,大将军沐英、李文忠来此地,跟随而来的大批汉族、回族镇边军队以及其家属来居住,与当时此地的吐谷浑、西羌等土著居民杂居,并逐渐融合。他们在此地建城建所,发展农业与贸易。而且还深入到游牧地区进行贸易,将内地的茶叶、丝绸、盐、布匹、烟带去,又将游牧民族地区的马匹、皮毛、药材等带到内地。至清朝时,甚至在洮州经商的商人超过了全国的十八个省份。

长期以来,洮州就是重要的战略要地。有“南控生番,北抗番族,西南抗迭部,正东毗连新城,洵洮州志门户,华夷之枢纽”[2]的说法。自古以来洮州由不同民族占领并统治过,虽然如此,但这里的人民却团结如一家,形成了和睦、团结的氛围。这有利于洮州地区农业、牧业及商业的发展。洮州聚居着十几个不同的民族,有汉族、藏族、回族、撒拉族、苗族、黎族、土族、满族、蒙古族、东乡族,这些民族各自有各自的民族文化,但在长期的融合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区文化特点。鉴于这种地区整体理念,人们大都试着经商,逐渐形成了一个小团队,再后来发展成为洮商。

(二)洮商与伊斯兰教文化

《临潭县志》记载:“伊斯兰教传入临潭县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至1990年,伊斯兰教清真寺有38座,其中有平寺,北庄,西道堂,伊赫瓦尼,哲赫忍耶,穆夫提,丁门等教派门宦”。[5]可见,从七百多年前开始至今,伊斯兰教在临潭的历史就已开始谱写。目前为止,除了这些伊斯兰教常见的教派之外,还有产生于临潭本土的一个伊斯兰教教派——西道堂。《临潭县志》记载了马启西创立西道堂以来的作为:“他全力发展西道堂的各项事业,农、牧、商并举,宗教、政治、经济、文化全抓。”[5]这样,便使西道堂的教会成员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尤其是商业方面,教会作依伊斯兰教传统文化出发,鼓励其教會成员经商创业。西道堂是集宗教与商业为一体的一个宗教团体,也是一个商业团体。据记载,洮商中有百分之八十多的成员都来自西道堂。西道堂伊斯兰文化深深地影着洮商这个团体。

據敏文杰在其论文专著中的研究:“在甘肃甘南、临夏等洮州商人活动的地方,洮商是最受当地银行信赖的客户。洮商从来不会滚账、赖账或拖欠银行贷款。”[6]而且在洮商商队中,他们之间也从不赖账,有时借钱都不用打欠条。他们在与客户交易中,也秉承等价交换的原则,不坑客户,比任何商人都勇敢,敢于走上一条艰苦的经商之路。

综上所述,洮商自发展至今,对地区间经济的促进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他们行商的地区也具有特殊性,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地区,在险如天险的川西地区,在云滇地区,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以自己独特的回族这个民族为主体,团结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地区性洮商文化。

参考文献:

[1]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8.285.

[2]临潭县志编纂委员会.临潭县志[M].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6.

[3]临潭县志编纂委员会.临潭县志[M].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6.

[4]石为怀.甘南史话[M].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53.

[5]梅文杰.临潭回商(洮商)及其精神评述[M].2006.12.

作者简介:杨平平(1990.04-),男,土族,甘肃临夏人,硕士研究生,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专门史专业,研究方向:民族史。

猜你喜欢
伊斯兰教经商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西湾村采风
谁远谁近?
改革开放后的全民经商
四川: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经商
中国西北伊斯兰教门宦制度的形成原因及影响研究
伊斯兰教苏菲派人神和谐关系探究
伊斯兰教纯属躺着中枪(点评)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